宜昌市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湖北省宜昌市 443008
摘要:住房发展规划是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各级政府住房建设的重要行动指。本文基于GIS平台,从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布局、环境条件、土地效益和交通条件等五个方面,对宜昌市城市居住用地适宜性进行定量分析,用于指导宜昌市城区各类住房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最后,本文对城市居住用地定量分析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住房;GIS平台;适宜性评价
1、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湖北省住房工作发展要求,实现宜昌市生态宜居、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强对宜昌市城区住房发展及建设的指导和统筹,宜昌市住建局组织编制了《宜昌市城区住房发展规划(2018-2035)》,合理引导住房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是本次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规划基于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方便居民生活就业的总目标,结合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因素,应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等技术手段,科学评价宜昌市城区居住用地适宜性,鼓励和引导各种类型、不同群体住房的相对混合布局,促进社会和谐。
2、技术路线
本文从居民生活对公共服务设施、交通、环境及市政公用设施的需求出发,通过现状调查、问卷分析,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利用GIS平台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功能,对收集资料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叠加分析,最后形成宜昌市城区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图,以指导住房建设规模、时序和空间布局。具体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png)
图1 宜昌市城区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流程
3、评价指标确定及数据标准化
3.1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根据本次规划对宜昌市城区区居民回收的3879份调查问卷分析结果,结合部分专家访谈,确定宜昌市城区住房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布局、环境条件、土地效益和交通条件,据此建立层次模型。
宜昌市城区居住用地选择的层次结构
.png)
3.2确定各因子权重
通过构建各因子判断矩阵来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比例,并通过一致性检验来验证结果可靠性,以对判断矩阵进行反馈,最终得到满意的结果。
(1)构建判断矩阵:通过调查问卷、随机访问、专家访谈等形式来确定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布局等第一层次因子的相对重要性,以此来构建因素层判断矩阵,
(2)确定因子权重:通过归一法确定因素层所占比例权重。
(3)检验结果合理性:通过一致性检验,判断因素层权重合理性
(4)确定因子层权重:重复上述过程,依次确定第二层因子层权重,最终确定各要素的相对权重
.png)
4、GIS分析与制图
结合层次分析法的结论和宜昌市集中建设区用地现状,利用GIS软件采用多因子加权求和法,对规划区用地进行赋值打分,确定各地块近期用于居住的适宜性分值。
(1)教育服务水平评价:根据现状中小学的分布情况,确定各地块近期教育服务水平分值。
(2)商业服务水平评价:选取CBD、万达广场、五一广场等三大比较公认的商圈作为商业服务水平的主要评价因素,确定各地块近期商业服务水平分值。
(3)医疗服务水平评价:选取集中建设区二甲以上医院作为医疗服务水平的主要评价因素,确定各地块近期医疗服务水平分值。
(4)服务业就业水平评价:选取集中建设区的商业中心、各大批发市场等作为服务业就业水平的主要评价因素,确定各地块近期服务业就业水平分值。
(5)工业就业水平评价:选取集中建设区的现状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就业水平的主要评价因素,确定各地块近期工业就业水平分值。
(6)环境品质评价:选取集中建设区的运河公园、滨江公园、磨基山公园、儿童公园、六泉湖公园等主要公园作为评价因素,确定各地块近期环境品质分值。
(7)开发成本评价:以自然资源部门关于集中建设区土地出让的基准地价作为评价因素,确定各地块近期土地开发成本。
(8)交通便捷度评价:以现状主干路作为评价因素,确定各地块近期的交通便捷度。
(9)居住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对各种评价结果进行加权叠加分析,得出居住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从评价结果来看,北部滨江沿线、西陵区大部分区域以及五一广场至滨江地区近期的居住适应性最高,桔城路、合益路、中南路、发展大道南部沿线地区以及东站南侧、点军沿江区域、猇亭六眼冲水库南部区域近期的居住适应性次之,其他区域的居住适应性较低。
5、结束语
本文对宜昌市城区居住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指标以居民诉求为主要依据,包括环境、设施、社会经济等8类指标,并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评分等方式确定各因子权重,利用GIS分析和制图技术获取各因子适宜性评价图,经加权叠置分析,生成宜昌市城区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图,对指导宜昌市城区各类住房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文介绍的评价方法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还可以通过网络POI数据、夜间灯光影像数据、手机信令数据等获取实际居住人口分布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升评价指标获取的智能化程度和数据精度,从而得到更为客观科学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