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襄阳市隆中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大队 湖北省襄阳市 441021;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省襄阳市 441021
摘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全域旅游已经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的重要环节,是人民群众追求更高更好精神生活的重要体现。树立全域旅游理念可以帮助各个旅游地区和城市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价值,从而驱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文创产品的开发不仅可以提升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价值,还能推动“旅游+文创”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开发具有地域性文化内涵的文化创意产品和创意项目,从而更广、更好地弘扬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旅游景区;建筑规划与设计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追求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其中就包括旅游,这为我国旅游市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为推动特色旅游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在创新传统旅游产业的同时,强调地域性文化在旅游景区建筑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合,使旅游景区的建筑规划与设计更加科学,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与建筑风貌设计
1.1明确规划思路
清晰的规划建设思路,是提高特色小镇建设成效的关键,能够实现对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导,提高资源整合与利用效率。在传统小镇的建设中,居住功能受到重点关注,而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中则应该明确产业布局的重要地位,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在满足居民居住需求的同时,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高度融合特色小镇的文化功能、社区功能、产业功能和旅游功能,提高其一体化程度,保持小镇风格的独特性,增强其发展竞争力。对于当地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凸显特色小镇自身的特点,重点对休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使各个特色小镇之间形成密切的内在联系。结合当其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规划建设,使特色小镇更具人文性,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农业结构特点进行分析,明确当地气候状况,打造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加快特色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
1.2优化空间布局
合理划分功能空间,能够使特色小镇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在布局方案的制定中,应该明确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在空间利用形式上,不同主题小镇的主导产业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化,在规划布局中以功能特点为依据,可以在彰显整体风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主导产业带动空间布局的优化,增进两者之间的衔接。块状布局形式和点状布局形式,是特色小镇的传统布局形式,随着当前建设规模的扩增和功能的丰富,带状布局、圈状布局和网络状布局等形式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为了能够紧密串联各个功能空间,需要找准特色小镇的核心区域,同时通过要素整合增进与主导产业的衔接,保障空间主题更具多元化和特色化。在运用山水架构方式时,则应该合理调整体量状况,实现对山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快核心景观空间的规划建设。应该加强与绿带的融合,落实绿色环保理念,使特色小镇的功能空间布局符合未来可持续发展要求。
1.3搭配建筑色调
建筑色调的合理搭配,能够给人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也是在建筑风貌设计中应该关注的重点环节。为了能够体现特色小镇的活力,通常采用较为鲜明和丰富的色调,能够代表当地的风土人情。应该避免采用玻璃幕墙或者灰白墙体等,以区别于现代城市建筑。由于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也会导致在色彩象征上存在不同,因此应该以民族文化为核心进行搭配,符合当地的地域特征。地域气候会直接影响建筑的色调,当本地区的光照充足时则通常以暖色调和较高纯度的颜色为主,比如白墙蓝调建筑是希腊的主要特色,这与当地的海洋气候密切相关。当地民族的宗教信仰也是决定建筑色调特点的关键因素,因此应该做好全面的调查与分析,防止在建筑风貌设计当中出现较大的冲突与矛盾。
应该遵循色调统一与协调的原则,能够使各个色调之间实现有效衬托,给人们带来良好的观感体验。
2以旅游为导向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
2.1合理布局,完善总体旅游体系
以尊重村庄传统风貌与现状条件、传承历史文化内涵为基础,结合公共空间注入旅游服务功能,从整体将村落分为两个空间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村域,主要基于村落选址与演变所依托的自然山环水抱生态环境基底,发展农业观光与休闲康养。第二个层次是村落,基于传统民居、街巷道路与古寨、入口等节点空间,发展传统村落乡土生活体验。在空间结构上,统筹安排村庄旅游服务、田园观光、餐饮休闲功能,形成“一轴四片区”的整体空间结构,“一轴”为村庄的综合发展轴线,是村域旅游、农业、环境融合发展的轴线,轴线串联村庄的旅游服务片区。“四片区”指滨水休闲区、田园采风区、古村度假区与生态山林区,四个片区既相互独立又彼此渗透,形成旅游、农业、生态于一体的空间格局。
2.2节点品质提升
天王山古寨与古村是下泉村标志节点,是承载旅游行为的重要空间。天王山古寨为鸠山大学旧址,是村庄精神文化象征与最具吸引力的物质遗产空间,通过对天王山古寨寨墙的修复,寨内场地的景观设计与遗存建筑的更新实现古寨空间的活化利用,用活态博物馆的方式展示鸠大文化与治山文化。古村内的街巷铺装、建筑立面、景观小品等空间要素进行地域化更新设计,首先对范围内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进行风貌修复,保证古村风貌的统一。其次对节点和广场根据所处位置和使用对象的不同,区分休憩交往空间和旅游景观空间,满足居民与游客的不同需求。再次是注重传统村落氛围营造,公共空间中的符号选择体现乡土性,符合传统村落的小农社会特征,将村落与土地的关系用抽象或具象的形式表达,把文化符号与传统空间结合,展示村落文脉与智慧。
2.3吸引乡建人才持续回流,以人力更新带动民宿产业多元发展
乡村地方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与当地企业、民间组织以及民众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通过提供优惠的政策保障、规范的制度引导,去吸引离乡人士、抑或外来人群参与到民宿旅游的运营与发展过程之中,构建由创业人士、公益组织人士以及大学生等多层次社群组成的“乡村创客”,使创客的创新思维、理念,能够与当下民宿产业寻求多元化转型的现实需求有效对接,共同释放出强大、持久的牵引力与辐射力,持续吸引外出的乡村青壮劳力回流,与返乡创业人士、大学生等“精英群体”进行深度合作,组建更为规范、高效的运营模式,以人才链驱动产业链的长效发展。
2.3“修旧如旧”的设计
在100多年前,“修旧”就在欧洲形成了三个主流的学派。其一,法国建筑学家维奥莱特·勒·杜克的理论,他认为应该将建筑修复到最符合建筑风格特征的完整状态,为实现这一目的,可以进行必要的增删,但是必须保持建筑风格的完整性和纯一性。其二,英国诗人约翰·拉斯金,他认为应该保护其历史痕迹,将建筑及其经历作为一个整体修复。其三,意大利人卡米洛·博伊托,他认为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延长建筑的物理持存在,同时坚持在未来可以被重新修复的原则。国内建筑修缮理论的较早提出者是梁思成先生,主张“整旧如旧”思想,他认为要让建筑“带病延年”,而不是返老还童,这种思想和约翰·拉斯金的理论类似。
结语
对于旅游景区来说,地域性文化在旅游经济建筑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合,对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景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岩.漳州市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N].闽南日报,2018-12-20.
[2]吴朋波.旅游纪念品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