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悦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 401120
摘要:针对当前轨道交通重线网建设、轻监测评估等问题,基于重庆市交通动态大数据,利用多元数据融合交叉分析和实地踏勘调研,以客流运行、步行接驳、公交换乘、指示诱导等为核心构建轨道交通站点开通评价指标体系,对轨道站点开通后交通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以重庆轨道交通一号线朝天门站为例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可对开通后周边路网运行、公交客流变化、公共交通接驳等进行系统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针对性改善建议。
关键词:轨道交通;大数据;朝天门站;步行系统
1 引言
伴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城市机动化出行总量不断攀升,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交通拥堵已从单一影响市民出行问题演变为迟滞社会运转效率、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性问题,愈发受到城市交通管理部门重视。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治堵缓堵的战略举措,是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优化出行结构的关键,而长期以来重建设、轻评估问题导致轨道交通后评估缺乏统一完备的指标体系,量化分析不足,极大制约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后续优化工作[1-2]。基于此,本文以客流运行、步行接驳、公交换乘、指示诱导等为核心构建轨道交通站点开通评价指标体系,对站点实施后交通影响进行综合评估,以重庆一号线朝天门轨道站进行实例验证,并提出改善建议,为其他城市轨道站点评估提供参考。
2020年12月31日,一号线朝天门轨道站正式开通,一号线作为轨道交通东西方向的主干线,历经十余年的建设,朝天门站的开通标志着1号线的圆满收官。朝天门站共6个出入口,目前已开通2号、4号、5号口,直接进入来福士的3号口预计近期开通。朝天门站的建成较大提升了朝天门区域的轨道可达性,形成围绕轨道站点的10分钟步行圈。原小什字站至朝天门区域需步行11分钟,降至朝天门站的6分钟步行可达,不仅缩短了步行距离,还提升了步行舒适性,朝天门站实现与来福士、大融汇等商业的融合,全面提升了门户景区的交通服务能力,尤其是为节假日大客流疏运提供了有力支撑。
2轨道客流变化
(1)朝天门轨道站客流潜力已初步显现,工作日全天上下客流量达1.3万人次,周末单日上下客流量达2.4万人次,元旦节单日最高接近4万人次。根据轨道客流近一周数据,工作日晚高峰小时上下客流量1252人次,已与鹅岭站基本相当;周末晚高峰小时上下客流量2755人次,与小龙坎站相当;元旦高峰小时上下客流量达到5331人次,全日上下客流量达到3.8万人次,接近平时客流的4倍,虽然该轨道站才开通一周且有3个出入口尚未开通,但节假日客流已逼近一号线大坪、沙坪坝站等热门商圈区域,客流增长相当迅猛。
(2)一号线客运量出现小幅增长,小什字站进出站量有明显下降,但换乘压力开始增大。朝天门站开通后,一号线的日客运量出现小幅增长,从12月的47.9万人次增加到本月上旬的49.4万人次。其中,小什字站的换乘量明显增加,早高峰小时从1.4万人次,增加到1.6万人次;全日从12月的6.5万人次,增加到本月上旬的7.4万人次。此外,从小什字轨道站进出站客流量看,朝天门站开通后,小什字站的进出站客流量有明显下降,工作日全日客流从十二月的13.8万次人下降至目前的12.7万人次,客流降幅与朝天门站客流量相当。
3 道路交通变化
(1)目前朝天门站客流的主要来源是轨道内部转移,其他交通方式的诱增转移还不明显,对道路交通压力的缓解还处于酝酿期。
在朝天门站开通前的12月份,朝天门区域整体运行车速19.7km/h,与本月19.8km/h基本一致。具体来看,朝东路、陕西路、新华路车速与上月持平,朝千路车速微幅增长。从出租车、网约车相关出行数据来看,转移下降趋势已经初步显现,工作日出租车和网约车全天出行总量从5316人次降至4218人次。
(2)朝天门站对中长距离出行分流作用开始显现,出租车和网约车中长距离出行量明显缩减,10公里以上的出行量缩减63%。利用出租车和网约车GPS大数据分析,通过对朝天门轨道站开通前后300米范围内出租车和网约车上落客时空特征的解析发现:站点开通后出租车中远距离出行轨迹正在逐渐变少,出租车和网约车的平均出行距离从开通前的7.8公里下降至4.9公里,轨道对于中长距离地面出行的分流作用开始发挥。
4 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朝天门轨道站现场调查分析,其周边慢行系统、公交接驳网络仍存在以下不足:
(1)朝天门轨道站周边慢行品质不佳,出行指引性不足。一是朝天门轨道站周边景点丰富,但慢行通道缺乏指引性,门户感不强。朝天门轨道站各个出入口与洪崖洞、朝天门广场、航运码头距离均在600米之内,但除了轨道站内部,站外区域大量缺乏景点指引标志、标牌。尤其是轨道站5号口与朝千路相接,通过50米左右梯坎步道可直联嘉滨路、洪崖洞,但该梯坎步道辨识度低,缺乏指示标志,对外地游客很不友好,导致5号口几乎无人通行,对洪崖洞服务功能弱。二是朝天门站周边衔接的步行系统品质仍需提升。朝千路受施工影响,路面严重破损;新华路承担来福士主要到发交通功能,人车混行严重;陕西路陡坡段缺乏人行道,步行缺乏连续性。
(2)朝天门轨道站周边公交资源人性化考虑不足,缺乏与轨道的协同设计。一是公交站点距离轨道出入口过远,衔接不畅。公交站点未与朝天门轨道站出入口一体化配置,朝天门站服务范围的4处公交站点步行距离均超过100m,所有出入口人流换乘公交皆需横穿马路。同时,现有站台仅有简易站牌,与朝天门大景区风貌不匹配。二是未能充分挖掘朝天门公交枢纽潜力,没有发挥朝天门站周边道路衔接优势,实现对两侧滨江沿线“轨道+公交”的服务覆盖。
5思考与建议
(1)加强站点与洪崖洞、朝天门广场、游轮码头等周边热点区域的步行连通和品质提升。以与轨道站出入口衔接的新华路、陕西路、朝千路和周边步道梯坎为依托,以重要商业体、航运码头、洪崖洞、朝天门广场、湖广会馆等为目的地,优化布置指引系统,同步完善步行设施,构建对游客友好的轨道慢行网络。
(2)提升轨道站旁公交枢纽站的旅游交通能力,强化对两翼滨江系统3公里范围的接驳公交辐射。充分发挥朝天门枢纽站与滨江路衔接较好的优势,增设旅游支线来串联朝天门广场与滨江沿线码头景点,连接湖广会馆、珊瑚公园等两江四岸优质公共空间,形成朝天门轨道站+枢纽站+两翼滨江线路的旅游出行链。
(3)结合朝天门隧道改造方案,考虑远期增设步行连廊衔扩大辐射范围。朝天门隧道改造方案将洪崖洞、湖广会馆侧一孔隧道改为慢行隧道,连接两侧滨江景点。可结合该方案,朝天门站轨道6号出入口预留通道,衔接慢行隧道,逐步完善朝天门片区旅游交通慢行体系。
参考文献
[1] 赵慧阳.城市轨道交通初期运营安全评估中系统测试方法及建议[J].科学技术创新.2020,22(8):53-54.
[2] 梁贺程. 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全自动运行系统运营安全及技术评估[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9,22(s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