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研究1

发表时间:2021/6/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胡晓
[导读] 摘要:中国脱贫攻坚实践的伟大胜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石,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550025
        摘要:中国脱贫攻坚实践的伟大胜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石,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强省会战略背景下,探索贵阳贵安融合发展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认为守住“四条底线”、实现“四个振兴”是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建设顺利衔接的关键,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激发乡村自身活力和乡村建设主体的内生动力的人才培养机制,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纽带。
        关键词:脱贫攻坚成果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人才机制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全世界庄严宣布我国已实现在现行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又一奇迹,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打下坚实基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贵州省最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之一,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的标签。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贵州时对贵州提出“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总要求。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就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和最优方略。
        一、问题的提出
        十八大以来,贵阳贵安脱贫攻坚战果喜人,尤其是在贵阳贵安融合发展以来,凝聚两地优势,2018年已经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期间,省委书记谌贻琴指出贵阳贵安的发展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省的发展质量,贵阳贵安的发展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省的发展形象,建设“强省会”,让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发动机”动力更足。贵阳贵安抓住契机,在省会贵阳的强辐射带动中,发挥贵安新区发展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实现经济共同进步、城乡社会事业协同发展。结合贵阳贵安发展实际,聚优势、振产业、兴农村,续写反贫困治理伟大成绩的辉煌和胜利,是落实十四五规划、实现城乡协同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胜关键。在强省会战略背景下,贵阳贵安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何以可为?——要走一条强农业、振产业、活金融、聚人才、兴文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可行性
        1.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发展内涵上的一致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致力于改变贫困面貌,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最大规模的减贫治理样本,创造了全球反贫困事业的中国奇迹,为国际反贫困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执政方针上是一致的,在实现共富的理念上是一致的,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是一致的,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上是一致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乡村振兴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2.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运行机制上的一致性。我国的反贫困治理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其前提和基础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在最大程度上调动社会资源,才能在对短时间内实现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脱贫,这也是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源泉。反贫困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对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战胜一切困难的制胜法宝。脱贫攻坚就是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扶贫管理体制、五级书记一起抓的领导负责制和全党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帮扶责任体制集中体现了党的组织领导能力、深刻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在运行机制上具有高度协同性,乡村振兴是实现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升级最有效的现实路径,与脱贫攻坚的减贫目标一脉相承,都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奋斗目标上的一致性。脱贫攻坚就是要改变贫困面貌,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完善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组织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实现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的奋斗进行;充分调动困难群众攻坚克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这些优势和被实践充分证明的正确性,正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要求,而乡村振兴就是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共富”,是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出发的又一发展阶段。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意义重大
        按照“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建设总要求,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协同发展、并驾齐驱,在实际工作中相辅相成。
        1.有利于促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长效反贫困机制。脱贫攻坚通过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用“精工细作”的工作方法帮助困难群众战胜困难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的束缚,解决了人的基本需要问题,夯实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而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是在实现共富这个共同目标引领之下,通过延续脱贫攻坚中的组织优势、政策红利、产业红利、人才红利和资源红利,建立和完善政策体系和监督机制,实现从基础性要求到更高发展标准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扶上马 走得稳”,以脱贫长效机制确保困难群众不返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群众稳得住、农业从业人口大发展的新局面。
        2.有利于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乡村人才培养机制。乡村要振兴,人才是保障。乡村人才的流失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产品价格走低销售成本高企所导致的劳动报酬下滑;二是城乡之间的推拉作用所导致的人才流失。乡村振兴需要大量各领域人才作为支撑,振兴的乡村才能留住人才、培养出真正热爱乡村建设乡村的真人才,二者相辅相成。通过扩大对乡村人才的狭隘认知,将专业研究人才、种植能手、基层治理中的积极分子纳入到广义的乡村人才范畴中,形成专业技能人才支撑农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崛起、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种植能手在新型农业生产大升级中持续发力,社会治理中的积极分子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的立体人才使用机制。通过完善政策体系中的激励机制,留住乡村农业生产和乡村治理人才、吸引城镇各行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建立和完善人才稳定机制,聚全社会之力促进农村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
        四、乡村振兴是农村产业、生产、文化、人居和生态的全面升级
        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取得阶段性胜利,喜迎建党一百周年的历史时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奋斗的起点,是巩固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实现历史转移的关键阶段。关键的基点在于人。要坚守“四条底线”、实现“四个振兴”:一是守住耕地红线保证粮食安全底线,将“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放在首位(农村的功能性上论证);二是守住“乡村发展为乡村”的底线思维,不能将农村作为城市发展的末端,更不能将农村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勤供应站(农村城市在发展地位上是一体两面而不是上下两级,农村不能单纯复制城市发展路径,城市向农村延伸的是公共产品供给而不是将城市发展路径发展定位向农村扩张);三是农村宅基地改革(三权分置、宅基地确权、土地性质等坚守底线思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风向标);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农村乡土文化自信、防止空心化、城市末端化,守住真正的乡愁。
        “四个振兴”:产业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
        组织建设是保障。乡村振兴是史无前例的发展战略,没有现成的理论指导也没有成功经验可完全复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社会主义集中优势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也是乡村振兴成功的基石。以脱贫攻坚成功来看,发挥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协作机制,加强基层党建,夯实党支部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干部
        产业振兴是重点。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篇的“压舱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突出表现在农业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是农村。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人才振兴是保障。人才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基础,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的乡村全面振兴。既要能通过城乡要素流动,使城镇人才向乡村流动参与乡村建设,实现乡村产业的全面振兴进而吸引乡村建设者回流进而促进社会建设,更要能建立起完善的乡村人才培养机制,尤其是农业生产、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新型人才培养。除此以外还应强化乡村治理积极分子的协同作用。
        生态振兴是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绝不是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而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开发集约型农业和资源集约型产业开发,要让生态宜居成为乡村的未来。
        只有守住“四条底线”、实现“四个振兴”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建设顺利衔接的关键,乡村的振兴需要人才,振兴的乡村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激发乡村自身活力和乡村建设主体的内生动力的人才培养机制,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纽带。
        参考文献:
        1.向德平:社会工作减贫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社会工作,2020(06)
        2.向德平,罗珍珍: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发展:专业取向、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J】,社会工作,2020(06),4-13
        3.何明,方坤:组织再造与文化接续:后脱贫时代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研究——以广西上林县壮族F村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20.11,83-92
        4.王思斌:社会工作要参与相对贫困治理【J】,中国社会工作,2020(28),45
        5.任文启:情境脱嵌、现实张力与实践更新: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个案观察【J】,社会治理,2020(09),54-64
        作者简介:胡晓(1982.3--),女,贵州贵阳,讲师,博士研究生,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反贫困社会政策、基层社会治理等
        1本文是贵州大学201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社会工作在贵州省精准扶贫战略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DQN2016008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