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郭晓艳

发表时间:2021/6/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郭晓艳
[导读] 摘要:现阶段,国内经济一直在持续发展,这促使建筑行业取得极大进步。
        临沂市房地产测绘院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现阶段,国内经济一直在持续发展,这促使建筑行业取得极大进步。伴随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于土木工程有关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并且在科技推动之下,不断提升了工程质量以及整体水平。然而,就现阶段情况来看,我国与国外不少发达国家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需不断强化工程质量方面管理,对于施工技术不断进行研发以及应用,进而促使土木工程能够快速到达领先水平。在现阶段土建工程之中,混凝土具有的结构属于重要环节,并且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1 裂缝产生原因
        在长期的工程实践过程中,我们将对引起不同裂缝的因素进行技术研究,包括温度引起的应力和应变以及混凝土的内外约束引起的应变。一一旦这些应变超过混凝土能够承受的极限抗拉强度,裂缝也会出现,这在工程实例中得到了反映。我们还需要对温度裂纹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1.1 水化热
        水泥在水化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热量,这也是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的主要因素。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截面厚度较大,由于水化热的积聚而无法消除混凝土内部的热量。如果它在施工过程中长期存在,随着混凝土龄期的增加,其弹性模量和强度也会使收缩变形越来越受到约束。在温度应力不断增大的前提下,其抗拉强度必然受到影响,当温度应力不合适时,就会出现温度裂纹。
        1.2 外界气温的变化
        温度变化主要是指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外部空气温度的剧烈变化,如温度的突然升降引起的温差过大和温度应力,是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1.3 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在水泥水化过程中,体积变形主要是收缩变形。当混凝土不断硬化时,水分的蒸发会导致混凝土的干燥收缩。此时表面必然会出现不规则裂纹。
        2 温度裂缝的控制措施
        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引起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因素很多,我们也可以看出,引起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因素通常是多种多样的。此时应合理分析不同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
        2.1 早期养护
        工程实践中可以看出,不同深度的表面裂缝是混凝土裂缝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温度梯度产生的温度变化也应该成为主要的控制因素。对此,我们应该基于温度应力的相关理论,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让保温工作达到以下的要求。
        (1)混凝土内外温度差的合理控制,尤其是表面梯度产生的影响。(2)混凝土超冷现象应该得到控制,包括施工期间的最低温度与稳定温度之间的差异性。(3)龄期较长的混凝土如果过冷产生的约束情况应该得到高度重视。总体来看早期养护的关键在于对温度、湿度条件的控制,以便于预防冷缩、干缩情况的严重影响。这样一来,水泥的水化作用可以稳定开展,并且在早期强度与抗裂能力方面可以满足工程实践中的技术要求。混凝土的保温措施和环境因素间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在混凝土浇筑后的一段时间内可以被视为是最佳养护时期,这也是施工中采取养护措施的主要时间段。
        2.2 施工工艺
        (1)如果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展开混凝土浇筑,不仅要对分层浇筑的厚度着重控制,还需要注意表面散热情况。(2)对于气候、施工条件、施工拆模时间、结构表面保温等不同的影响因素,我们除了考虑表面发生的温度梯度变化,还应分析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表面,尤其是在寒冷季节,需采取合理的保温措施,避免表面出现裂缝。(3)结构分块、分缝是减少基础过大而起伏的主要方案。
        2.3 原材料控制
        主要是对水泥,粗管料及外加剂的控制:
        (1)原材料的控制包括水泥、外加剂等条件的控制。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水泥用量控制来对混凝土水化温度进行控制,使得其强度在形成初期就可以保持结构内外温差的控制,对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来说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与要求。但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于,如果混凝土强度不变,那么应该对水泥的品种进行选择,如矿渣水泥的水化热较低,其应用价值较高。(2)粗骨料可以改善骨料级配,特别是在夏季环境温度较高时,考虑在拌制混凝土前进行冷却处理,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的质量问题。

(3)混凝土拌制时可以考虑加入一些外加剂,包括减水剂、防裂剂等,其作用在于调整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减少变形、沉缩,同时保障水泥浆和骨料之间的粘结力,更好地维持其抗裂性能。
        2.4 合理配筋
        配筋工作中涉及到受力配筋与构造配筋两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在于对结构裂缝的良好控制。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其极限拉伸应变的角度来控制抗裂能力,二是通过控制应变集中来控制裂缝宽度。对于配筋率来说,裂缝控制效果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配筋的有效性,保持“紧而密”的技术要求,从而进行合理控制。另一方面,如果结构中本身不允许出现裂缝,那么温度应力的变化一旦超过结构所能承受的抗拉强度,必然产生分裂,分裂侧混凝土收缩时就会导致黏结作用受到影响。总而言之,一旦钢筋受到混凝土开裂所产生的压力,那么裂缝会增加并不断扩大,原因在于混凝土的自由回缩也会因为压力过大出现变化,而增加构造筋能起到控制裂缝扩展,减少裂缝宽度的作用,从而具有抗裂作用。
        3 裂缝的修补措施
        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现代工程材料的使用和技术条件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是很难避免的,裂缝的发展直接影响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我们综合分析协议的裂缝宽度、深度、范围,以便合理调整建筑材料,避免驾驶的严重风险。根据目前的技术要求,我们结合国内外相关方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3.1 开槽法修补裂缝
        该法适合于修补较宽裂缝大于 0.5mm,材料的配合比为:采用环氧树脂:聚硫橡胶:水泥:砂= 10:3:12.5:28。人工将所有材料进行晒干并控制配合比,在搅拌均匀后,网环氧树脂聚硫橡胶材料内加入已经配比好的水泥和砂,并采取人工搅拌的方案,最后再加入一些丙酮进行稀释,稀释的稠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另外,已经拌好的环氧树脂砂浆可以被置入已经洗净的混凝土凿槽之内。从砂浆开始拌和直至最终结束,整个过程保持在 1h以内完成。在后续的养护工作中,可以先使用麻袋、毛毡进行覆盖,然后待其凝固后开始洒水养护,同时避免环境因素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3.2 低压注浆法修补裂缝
        低压注浆法适用于裂缝宽度为 0.2~0.3mm 的混凝土裂缝修补。修补工序如下:裂缝清理→试漏—配制注浆液→压力注浆→二次注浆→清理表面。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裂缝数量太多,那么考虑更换技术方案。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选择在裂缝区域贴好医用胶布,使用毛刷沿着裂缝来回涂刷,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封闭裂缝。在一段时间后将胶布移除,并且待其固化后观察是否有周边裂口出现,一旦出现需要用浆液进行巩固,同时防止漏浆行为的产生,温度较高时这项工作短期内就可以完成。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先使用补缝器吸取注浆液,然后用手推动补缝器活塞,让相邻的嘴中流出浆液后,将补缝器去除,并做好堵塞措施。通常注浆方案选择从上往下,水平缝保持一段到另一段的方式,且每次需要定期补浆。
        3.3 表面覆盖法修补裂缝
        这是一种在微细裂缝(一般宽度小于 0.2mm)的表面上涂膜,以达到修补混凝土微细裂缝的目的。
        表面覆盖法使用的材料会基于工程建筑物的差异与施工区域的环境产生改变,例如常用的弹性涂膜防水材料与聚合物薄膜都是可选材料。在施工环节,利用钢丝刷将混凝土表面打毛之后清除异物,之后用水进行清理后干燥。之后选择树脂材料进行填充,如果仍然有气孔出现,则再使用其它修补材料。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对工程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凝土施工工艺的改进对提高施工质量乃至整体施工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淦方.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分析[J].散装水泥,2020(04):87-88.
        [2]李瑞.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5):176-177+180.
        [3]陈吉红.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20(08):122-123.
        [4]张雨.建筑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22):143-144.
        [5]李北辰.全轻混凝土建筑地面保温工程技术的应用要点和施工管理措施[J].住宅与房地产,2020(21):46-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