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民建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运用探讨 李壮

发表时间:2021/6/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李壮
[导读] 摘要:工民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较为复杂,不同的建筑构造其混凝土施工方式和要求各有不同,当前的大部分工民建工程采用现场浇筑的形式,浇筑完成后还需及时养护来避免质量缺陷,施工工序较多,为了达到混凝土分项工程施工验收规范的国家标准,进而保证混凝土结构在强度、可塑性等方面优势,施工企业必须强化对混凝土作业技术的研究。
        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工民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较为复杂,不同的建筑构造其混凝土施工方式和要求各有不同,当前的大部分工民建工程采用现场浇筑的形式,浇筑完成后还需及时养护来避免质量缺陷,施工工序较多,为了达到混凝土分项工程施工验收规范的国家标准,进而保证混凝土结构在强度、可塑性等方面优势,施工企业必须强化对混凝土作业技术的研究。鉴于此,文章对工民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民建施工;混凝土技术;应用要点
        1工民建施工混凝土作业常见质量问题分析
        1.1裂缝问题
        工民建项目的混凝土结构施工,裂缝问题十分常见。由于此类质量缺陷成因复杂,既包括混凝土原材料问题,也包括配比问题,还包括施工流程问题。建筑结构当中,若存在裂缝,无论其质量大小,均可影响建筑结构强度,导致建筑使用期间存在安全隐患,质量问题十分严重。所以,需要在施工过程,结合裂缝问题成因,采取防治措施,科学治理,及时上报,保障问题处理及时,将裂缝问题造成的损失降为最低。
        1.2麻面问题
        混凝土结构施工若材料选取不合理,品质不高,就会导致混凝土产生麻面的问题,影响建筑美观性,并对施工质量和整体效果造成影响。产生此类问题,主要是施工人员技术运用不规范,在混凝土拌制过程,选取配比不科学,模板拆除时间掌握不好,浇筑施工不均匀、厚度不合理,上述问题均可导致结构表面产生粗糙、不平等问题。除此以外、受到天气影响,混凝土的结构也会产生此类问题。
        1.3露筋问题
        工民建工程当中,混凝土结构若存在露筋问题,主要原因为浇注期间和钢筋施工的配合技术运用不当,对于后期的结构浇筑造成影响,导致钢筋外露问题,对于总体施工质量影响十分严重。不同材料存在配比问题,可能使用期间产生离析问题,浇筑期间,靠近模板的钢筋和混凝土接触不均匀,甚至“缺浆”问题严重,使得结构的钢筋外露。此外,施工期间,钢筋配置密度较大,和施工要求出现不符,也可导致构件的截面存在漏浆问题。
        2工民建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研究
        2.1钢筋施工
        混凝土结构浇筑期间,钢筋属于主要施工内容之一,能够直接影响建筑质量。因此,浇筑之前,还需做好钢筋相关施工质量控制。一方面,严格控制钢筋材料,使用之前完成核对,注意对其型号、规格、数量相关信息展开核实,确认和工民建施工要求相符。需要注意,如果选择石粒,需要保证其高于混凝土截面总面积1/3,并位于其他钢筋的净间距2/3位置处,能够确保钢筋浇筑期间的稳定性,防止其出现变形、松动等问题,预防结构存在漏筋质量缺陷。
        2.2模板施工
        工民建施工模板主要有钢质、木质等类型模板,其为混凝土施工基础内容,需要做好模板清理工作,将其表面杂物完全清除,如果存在锈迹、黏着物等,必要时可利用纱布进行清理,保证其表面光滑、清洁。在模板使用方面,需要对其结构是否存在裂缝问题全面检查,如果发现裂缝,需要及时封堵。可利用水泥砂浆、油毡等完成。如果利用钢制模板,使用之前应在其表面涂刷脱模剂,确保涂刷均匀,保证每块模板结构完好,提高浇注施工稳定性。
        2.3混凝土配置
        在混凝土施工前,工作人员需要按照具体需求对水泥、骨料、水和添加剂进行科学配置,使混凝土的强度能够满足施工需求。在混凝土配置环节,对于骨料的选择十分重要,工作人员需要对骨料进行筛选,使骨料的颗粒大小满足规范要求,如果是细骨料,需对其细度模数进行检查,进而测定出混凝土中的含泥量。在混凝土配置过程中,所使用的水需保持洁净,严禁使用废水、污水。如果需要添加外加剂,则需按照配比要求进行添加,以防止计量过多或过少影响其与混凝土的化学反应。


        2.4混凝土浇筑
        2.4.1剪力墙浇筑
        剪力墙的浇筑方式和方法主要以流水线浇筑为主,简而言之,就是在墙体周围浇筑5cm厚的混凝土带,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对整面墙体进行混凝土浇筑。在浇筑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预留出相应的“缝隙”,然而在预留缝隙前,需要明确缝隙的具体位置(即以门洞为参照点,确定其是否在门洞上),而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明确剪力墙施工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中间不能出现任何的“间断”。除此之外,施工人员还要确保接口处拥有较大的振捣力度,使混凝土密度切合“接口处”的施工要求。并且保障洞口高度和空洞位置需要维持在相同的水平线上,墙体和墙柱的浇筑作业应在相同的时间里完成。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墙柱和墙体的衔接性和稳定性。
        2.4.2位置浇筑
        在浇筑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控制和注意钢筋的位置,明确钢筋架构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如果钢筋位置出现偏差或错误,应采用相对科学的举措来矫正,从而确保浇筑结构的稳定和牢固。此外,由于建筑主梁分布着密度较高的钢筋,所以在浇筑该部分时,需要格外的细致和严格,不能出现任何的不规范、不科学的操作行为,尤其不能在不明确钢筋位置的情况下开展浇筑作业。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发挥钢筋在混凝土浇筑中的功能和作用,提升浇筑作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4.3梁板浇筑
        梁板浇筑与其他浇筑施工不同,需要结合不同的浇筑方案进行选择与应用,譬如在浇筑肋形楼板时,需要结合阶梯分布的方式,通过“赶浆法”,对楼板进行浇筑。而当浇筑位置及其高度逐渐超出楼板后,则需要对楼板进行全面浇筑。在具体的施工中,虚铺厚度应明显大于楼板的实际厚度,混凝土振捣方向应与浇筑方向保持一致。并在混凝土振捣的过程中,根据预先标记的标志,进行移动,从而确保混凝土厚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混凝土振捣作业完成后,施工人员可通过刮尺的方法,来“找平”浇筑好的混凝土“平面”,提高浇筑施工的品质。
        2.5混凝土养护
        在混凝土浇筑作业结束后,及时进行混凝土养护作业,人为营造适当温度与湿度条件的养护环境,确保所浇筑混凝土保持预计加速度或正常速度凝结硬化,充分发挥水泥水化作用。常用混凝土养护技术分为自然养护技术与蒸汽养护技术。应用自然养护技术时,结合实际施工情况,组合采取浇水、喷淋洒水、带模包裹、覆盖洒水等技术措施,保持混凝土表面潮湿及模板接缝处的潮湿性。同时,在混凝土浇筑作业结束24~48h后,可选择略微松开模板、持续开展洒水养护作业,直至混凝土达到规定龄期。应用蒸汽养护技术时,养护步骤可分为静停、升温、恒温及降温。在静停环节,将混凝土周边环境温度控制在5℃以上。在混凝土浇筑作业结束4~6h,且混凝土终凝后,方可升温;在升温环节,将升温速度控制在10℃/h;在恒温环节,将混凝土内部温度控制在60℃左右即可。对具体温度的设定,应视构件脱模强度、周边环境条件与混凝土配合比情况而定;在降温环节,将混凝土降温速度控制在10℃/h内。
        结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是现代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施工材料,所以对于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在工民建施工环节,相关工作人员要不断加强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通过分析常见的质量问题,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同时注重对混凝土作业技术的完善,进而提升工民建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促进我国工民建工程行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新.土木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39):21-22.
        [2]张伟.工民建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3(2):87-89.
        [3]曹策策.房屋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12):22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