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建筑材料试验检测及相关质量控制 景田

发表时间:2021/6/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景田 赵佳星
[导读] 摘要:混凝土在现代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若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材料无法满足规范的标准要求,就会威胁工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不利于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
        广信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  250000
        摘要:混凝土在现代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若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材料无法满足规范的标准要求,就会威胁工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不利于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务必高度重视混凝土建筑材料试验检测工作,并采取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措施,以推动工程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混凝土建筑材料;试验检测;质量控制
        1 引言
        混凝土是现代建筑施工阶段的常用基础物料之一,其关系着工程建设质量及效益。在新能源、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筑混凝土施工项目及其自身的技术性能、结构特征均出现较明显的改变,强度是混凝土的关键指标之一,规范化的落实检测与测评工作,将会协助施工方降低加固与处理费用,强化工程的可靠性,规避质量安全隐患。但是当下部分人员未能深入了解混凝土强度现场施工检测的内涵,在技术方法应用方面暴露出一定不足,这是令人担忧的,鉴于此文章对混凝土强度检测的含义、技术要点及优化措施展开研究。
        2 混凝土试验检测的内容
        混凝土检测的过程中,务必高度重视混凝土材料质量、粗细骨料检测。使用混凝土的过程中应以耐久性和材料应力作为重点指标。结合建筑施工设计的要求完成施工作业。混凝土检测中,配合比控制尤为关键,需少量混合水分和水泥,并根据实际加入适量的水泥和砂石。
        3 混凝土建筑材料试验检测要点
        3.1 CT法
        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ComputerizedTomography,CT)是将混凝土内部断面分割为若干小的单元,每一单元均从各个方向施加超声波射线,也就是一定数量的射线从各个方向经过,通过采集各条射线经过单元后物理特征值的变化并采用一定的算法最终将断面情况进行成像。田威等[7]利用CT法对单轴受压过程中的混凝土试块进行扫描成像,获得了损伤程度不断增大下的CT图像,进而对混凝土内部裂纹的扩展、贯通及最后失稳破坏的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安琳等[8]在使用CT法对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孔洞等损伤进行无损检测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用于检测某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顺利测得混凝土内部孔洞的体量及大致位置。将CT法应用于混凝土内部损伤的无损检测时,能较直观地通过成像图片发现混凝土内部损伤的种类、体量及位置,甚至能对损伤的程度进行定量,且灵敏度较高,不受材料种类的影响,能应用于各种材料的无损检测中。但是,CT法的缺点在于受射线扫描的角度影响较大,尤其是如果射线以垂直角度进入时,部分损伤无法被扫描出。此外,CT法往往需要特定的设备,且耗时较长,成本较高,如果防护不佳,射线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伤。
        3.2 钻芯法实施步骤
        第一,准备工作。钻芯法试验所需准备的设备主要包括取芯设备、芯样补平器、磨平机、压力试验机等。试验期间所需关键技术材料有工程项目建设资料、设计图纸、混凝土强度等级等,还应结合工程项目的施工要求,了解混凝土原材料的相关试验检测报告。第二,芯样的抗压强度试验。试验中,相关人员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1)检查芯样的外观以及相关尺寸要求,在试验检测期间,可用磨平机对芯样做抹平处理后,再用砂浆、泥浆做养护,避免芯样出现裂缝、缩颈等问题,以致不符合混凝土的最终测试结果。2)当结构工作环境比较潮湿,需要确定潮湿状态下混凝土的强度时,芯样试件宜在(20±5℃)的清水中浸泡40~48h,从水中取出后立即进行试验。3)在测试期间,要连续获得3个测试值,以测试的最小值为最终结果。针对高径比不小于2.00的轴心抗压强度,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可将其换算为高径比为1.00的试件强度,并根据相关标准做系数换算。


        3.3 回弹法检测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过程中对检测人员的要求较高,而且各种影响因素均会对检测结果造成不可逆的影响,需要对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a.检测人员在开始检测之前需要对工程概况进行充分了解,熟悉工程现场实际情况,科学合理选取代表性构件,抽样批检测时若选取的构件不具备代表性则检测结果可能会相差较大,不利于真实合理地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判定。b.在确定的待检测构件上要合理选取测区和测点,JGJ/T23-201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3]中要求相邻两测区间距不应大于2m,测区离构件端部或施工缝边缘距离不宜大于0.5m,不宜小于0.2m,测区面积不宜大于0.04m2;测点要在测区内均匀分布,相邻两侧点之间净距不宜小于20mm,测点距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不宜小于30mm。混凝土整体为非均匀性材料,但局部骨料分布会相对均匀,当测区过近或者测点过近会导致回弹值集中在某一区间内,无法准确判定混凝土构件的抗压强度推定值。c.在对混凝土构件回弹之前,应将测区内表层混凝土浮浆剔除,露出混凝土原浆面。随着泵送混凝土的大量使用,混凝土水胶比会大量提升,部分轻质外掺料和细骨料会附着在模板表层,水分蒸发后会形成浮浆,造成回弹值的降低。因此,必须将混凝土表层浮浆剔除,对混凝土原浆层进行检测才会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d.回弹过程中回弹角度要垂直于待测混凝土构件的表面,若角度出现偏差则应采用角度修正系数进行修正。
        3.4 雷达法
        雷达法检测设备通常包括主机、接收设备及数据处理系统等,其原理为当向混凝土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通常使用1MHz-1GHz)后,该电磁波在混凝土内的传播会因内部介质及密实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利用接收设备收集反射波并通过特定的数据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从而得到反映混凝土内部损伤的雷达图像。例如,当混凝土内部某处不密实时,在雷达图像上就会反映出同相轴不连续的情况;当混凝土内部某处存在裂缝时,在雷达图像上则会反映出同相轴局部错断的情况。谢慧才等通过试验模拟的方式,验证了利用雷达法用于检测混凝土结构内部孔洞或裂缝等缺陷是有效的。雷达法具有检测速度快、能实时检测的优点,且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可快速处理反射波信号,并以信息化形式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分析,用图像的形式实现检测结果的可视化,因此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同时,雷达法使用的是电磁波,容易受强电场干扰,故使用场合受到限制;若混凝土内钢筋较为密集时,钢筋对电磁波的干扰作用较为明显,使得检测结果分析存在困难,结果准确性无法保障。
        4 结束语
        建筑行业高速发展,工程质量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为全面改进建筑施工质量,检测部门需要确保建筑材料的性能。而为达到上述目标,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升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按照标准要求做好检测监督工作,明确检测工作的温湿度,引入先进技术设备,且规范取样标准,以此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材料质量因素所造成的工程安全事故,为建筑行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于跃,浦垚.无损检测技术在混凝土建筑工程交工验收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0):190-191.
        [2]李晓彦.混凝土建筑材料试验检测及相关质量控制[J].建材与装饰,2019(35):56-57.
        [3]白玉瑾.混凝土建筑材料试验检测控制措施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2):492+494.
        [4]杨文芳.混凝土建筑材料试验检测及相关质量控制[J].智能城市,2018,4(18):99-100.
        [5]刘晓华.水工混凝土建筑材料试验检测及相关质量控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1):268-2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