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白荡湖闸站管理所 安徽铜陵 246700
摘要: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给城市带来欣欣向荣的景象,但突发的暴雨和洪涝灾害严重创伤了城市,使得城市变得不堪一击。本文以当前的研究热点海绵城市为背景,分析当前城市防洪排涝的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不但可以解决城市中防洪排涝的问题,又可以使得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解决城市中水资源的收集利用效率,为城市的防洪排涝提出新的路径,指导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防洪排涝;治理
0 引言
海绵城市是一种有效解决城市水安全问题的新型化城市发展模式。从如何进行海绵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出发,以安徽省凤台经开区为研究对象,制定了海绵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原则与思路,针对经开区城市洪涝问题,在吸收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排水模式基础上,研究确定了防洪排涝规划方案与措施,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1 海绵城市内涵
国家建设部推出《海绵城市建设指南》指导“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指南》是按照美国的低影响开发理论研究,对城市总体色块的径流控制,确保区域开发前后水文径流基本不变化,城市水系主要功能依然是保证低频率、超标洪涝水的排泄通道,从9个方面对规划提出了概念性的意见。但城市河流湖泊作为单一的水面和绿地色块,简单的套用《指南》中的低影响开发措施显然不合适,也缺少可操作性,需要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进行适当探讨和延伸。这里把“海绵城市”延伸为一种城市雨洪整体管理的概念,将城市河湖水系和地下水系统作为蓄积、调节和净化雨洪径流的主要场所,统筹调控流域上下游、城市建成区内外洪涝水,合理安排洪涝水出路,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有效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目前海绵城市主要存在两点问题,一方面已经建成的城市向海绵城市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更适合城市初期的建设;另一方面海绵城市的建设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缺乏稳定的收益回报。
2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的原则
2.1 要恢复城市水系生态功能
在城市内,人工水系的建设不能孤立于自然生态,要将其融入自然循环,积极改善其生态现状。要求对盲沟进行连通改造,恢复人工沟渠的自然生态,完善城市水系排水体系,以便更好地发挥城市水系在抵御洪涝中的作用。
2.2 要保证防洪排涝规划的全面性
应认识到城市水系的建设与城市整体规划的内在联系,不能与区域水利规划有所冲突,更要在整体布局上满足城市规划要求,也就是说要达到协调性及整体性标准,防洪排涝体系的专业化建设要服从于整体规划,而且还要对城市规划形成有力的补充。在海绵城市中,水系规划发挥关键性作用,应当结合实际防洪排涝的要求,完善城市水系的保护功能,同时还要着力于城市水系的开发与改造,如水运交通、观光旅游等,物尽其用发挥城市水系的价值。此外,还要协调好城市水系建设同土地开发及区域发展的关系,更好地保障其应用效益。
2.3 落实好人水和谐的理念
在城市发展中,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对待城市水利系统同样如此,在满足城市防洪排涝并且不打破其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物质及心理需求,开发城市水系的观光价值,并在设计时融入水文化内容,丰富水环境的观赏效果,大力打造城市水景观,增进人们对城市水环境的和谐关系。
3 城市防洪排涝的对策措施
3.1 可持续性雨洪排水系统的建设
城市防控排涝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效融合雨洪排放系统与城市生态发展,形成了可持续性雨水排放系统,通过利用排水系统,达成雨水净化与减少雨洪量的目的。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河流与城市排水系统的衔接处理是系统建设的重点所在。雨洪排水系统作为排水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进入排水系统的污水经过污水厂处理后直接进入到行洪通道中,最终排入道自然水体中。城市排水系统将部分城市径流排除。为了降低洪涝灾害的影响需要合理布置雨洪排水系统,具体措施为:排水系统直接将地表低洼区域、行洪通道作为大系统存在,一旦洪水超过设计标准后,可以将超出的部分排放到蓄水地域中,通过这种方式最大程度避免洪水浸湿地面,促进城市防控排涝水平提升;(2)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建设自然雨洪排水系统。人工排水系统的主要特点为:加快汇流速度、洪峰变大,这两个特点会造成洪水风险一定程度上增加,因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选择贴近自然的排水系统。自然雨洪排水系统本身具有蓄水与下渗的双重功能,可以有效延缓洪峰回流时间,减少洪峰流量。同时城市排水系统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考虑水质与水流问题,选择合适的地区建设滞留洪池、透水铺面及地表绿化等,通过建设相应结构建设持续性城市雨洪排水系统。
3.2 增设海绵体提高城市蓄水能力
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下降与城市地面建设,导致城市地面透水率降低以及下渗量减小有重要关系。因此,在进行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地面的透水率情况,将地面透水率纳入综合考量的范围,保证城市排水系统能够得到最佳利用。在城市增设海绵体,有效增加城市地面的渗透能力,加强地面水的渗透,结合星罗棋布城市“绿带微滞洪,纵横串联,蚂蚁雄兵立大功”的策略,从而有效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3.3 因地制宜的规划建设
我国幅员辽阔,城市布局形态多样,成就我国多元的城市文化,不同的城市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生态资源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未来趋势,要因地制宜的开展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对于沿海雨量充沛的城市来说,疏导城市雨水有序排出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但对于内陆干旱少雨的区域来说,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加大对于雨水收集的储蓄功能,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加大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和合理搭配,就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根本目的。
3.4 其他防洪排涝的措施
做好城市防洪排涝的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排水工程。建设排水工程主要目的在于应对汛期时,低洼地带或者平缓地带由于积水导致的问题,进而避免出现洪涝危害;(2)建设抽水站。城市的部分区域由于低洼处积水严重,利用排水管道难以及时排除,此时需要借助抽水泵对积水进行外排;对城市内河道进行整治。城市内河道是抗洪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应该通过对内河道的整治,改善城市的排水蓄洪能力。整治城市内河道,充分发挥这些自然河道的作用,提高内部防洪排涝能力。
4 结语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研究,伴随着海绵城市的发展而出现,海绵城市体现出其在防洪排涝方面巨大的潜力。但是在进行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的防洪排涝规划时需要依据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主要是城市的气候环境以及地质环境,不能生搬硬套与盲目模仿,造成工程建设上的浪费,并且不能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的优势。随着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研究不断深入进行,为构建和谐的城市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提供了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杨阳,林广思.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 南方建筑,2019,(03):59-64.
[2]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 城市规划,2018,39(6):26-36.
[3]李文哲,凃洋,吴锟.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12):142-145.
[4]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等.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9,(0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