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优化研究 吴高伟

发表时间:2021/6/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吴高伟
[导读] 摘要: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混凝土带。
        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临沂  276003
        摘要: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混凝土带。通过对我国目前建筑施工行业在钢筋混凝土的应用情况来看,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均会设置防止出现裂缝的应对策略,此技术便是后浇带技术。施工单位需要根据施工项目的所在地来设置恰当的方案,并且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再进行后续工作,确保整个项目的完整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优化进行分析,详情如下。
        关键词: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
        引言
        目前,土建施工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制约,比如温度变化,会造成钢筋混凝土发生收缩和膨胀等现象,甚至会导致裂缝问题的出现,严重降低了混凝土的质量,从而极大的影响土建工程的整体质量。由于后浇带技术能够有效改善这些质量缺陷,因此施工单位须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后浇带的位置,并对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和应用进行不断完善。
        1后浇带施工技术
        所谓后浇带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了避免建筑物受不均匀沉降、混凝土收缩以及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建筑工程的墙体、板、梁等结构区域提前设置并预留相应宽度且后期能实施混凝土浇筑的区域。目前,后浇带施工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城市高层建筑施工中,这种方法简单便捷、成本较低,很好地解决了高层建筑出现的沉降难题。
        2后浇带施工技术设计的注意事项
        大部分建筑单位都已将混凝土裂缝作为整个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在施工设计阶段必须要着重考量释放的温度应力和抗衡残余应力。在后浇带的施工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建筑结构和外形,并根据施工设计图纸进行详细分析和探究,合理规划后浇带的预留和设置部位。一般情况下,应将后浇带的间距设置为30~40m的高度和7~10m的宽度。在梁、板之间的跨度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应一次性配置足够的钢筋数量,不能发生钢筋断开的情况。而在梁、板之间的跨度相对较大的情况,应在断开焊接后补齐混凝土。由于后浇带是在拆除模板和支柱后进行施工的,因此在混凝土的浇筑还没有凝固之前,应禁止拆除模板和支柱,以免导致混凝土变形,从而对施工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在设置后浇带的浇筑位置时,应选择受力作用相对较小的混凝土构件部位,比较适宜的位置是梁、板反弯点的周围,以减轻混凝土构件由于剪力或弯矩过大而承受的压力。除此之外,由于后浇带施工技术主要侧重于补救土建工程质量问题,一般都是在整体建筑结构施工完成或者出现裂缝问题后才会进行,因此必须要合理安排后浇带的施工时间。
        3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
        3.1底板后浇带设置
        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之一是底板后浇带设置。后浇带设置时一般要取建筑结构受力部位较小的区域,当前建筑施工过程中通常将梁、板的变形反弯部位设置后浇带,另外,梁、板的中间部位也可作为后浇带的设置部位。在设置后浇带时通常可将其宽度控制为80-100cm。若后浇带部位在板的中部,则可控制后浇带宽度为80cm;同时若下移后浇带垫层,则需控制面标高20cm,以便更好的清理后浇带中的杂物及垃圾。同时施工过程中还需利用和后浇带混凝土内相同成分的水泥砂浆覆盖后浇带底部,并将后浇带底部抹平,然后行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处理,以保证底板厚度符合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保证建筑质量。
        3.2底板后浇带防水处理
        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之二是底板后浇带防水处理。底板后浇带进行防水处理时需选用补偿收缩混凝土,且所选用的混凝土标号需高于原混凝土标号一级,并需在混凝土中掺入10%替代水泥的UEA-H膨胀防水剂),以保证防水效果。

同时,施工期间需注意,后浇带部位的地梁主钢筋不截断箍筋加密,同时底板钢筋也无须截断,同时还需增加原配筋15%以上的附加钢筋,并将其置入后浇带两侧,取平口式后浇带设计,并以3mm厚止水钢板进行底部防水处理,两侧则以便于收口的蜜目钢丝网对混凝土进行拦截隔离。同时底板混凝土施工前还可在垫层上添加一层涂膜防水层或卷材防水层,以确保防水抗渗功效,避免底板下地下水涌入。此外,为避免底板周围雨水、施工废水流入后浇带,施工时还需在后浇带两侧50cm部位增设挡水墙,挡水墙高度为30cm,宽度为60cm,并以防水砂浆涂抹挡水墙面,以保证墙面防水效果。
        3.3合理设置后浇带间距
        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之三是合理设置后浇带间距。大多建筑物都是呈矩形建筑,所以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形状与后浇带的间距是十分重要的。合理设置后浇带间距,在矩形的建筑物建设施工中,一般将间距设置在30~40m之间最为合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后浇带间距设置时,还要综合考虑施工安全性与方便性的问题,因此,后浇带的宽度设计在700~1000mm之间最为合适。
        3.4钢筋连接施工技术的应用
        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之四是钢筋连接施工技术的应用。传统的钢筋搭接绑扎法在钢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现象,不仅加大了钢筋的密度,还增加了建筑本身的重量;传统的钢筋焊接法需要高强度的焊接工作,由于电流比较强,因此电流电压的波动极易影响焊接质量;传统的机械连接法很难控制焊接的接头面积,而以上问题可以通过新型的钢筋连接法进行有效解决,比如直螺纹接头连接技术,该技术使用符合标准的滚轧直螺纹、套筒和质量合格的钢筋进行连接,并严格按照了施工图纸将其加工成型,在具体的连接过程中,应通过套筒将两根钢筋连接在一起,以充分发挥钢筋的强度和力度。再比如加长丝头型接头,首先应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将锁紧螺母和标准的套筒全部拧进加长丝头的钢筋上,直到接近钢筋的标准丝头;其次将套筒回位到标准丝头,并用扳手拧紧;最后拧紧标准套筒和锁定螺母,即完成连接工序。在连接完成后,质检人员应对连接质量进行分批检验,以便找出不当之处并进行及时返工。
        3.5后浇带混凝土质量提升技术
        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之五是后浇带混凝土质量提升技术。采用洗尘器结合高压水枪冲洗方法严格保持仓面清洁,并清除积水。将泵管插入底板内,使混凝土入仓落差在0.5m之内,或在混凝土内掺加微膨胀剂,提高后浇筑混凝土质量。同时,加强现场的质量监督旁站检查,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坍落度检查每个班日检查3次,以确保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结语
        总之,后浇带技术对高层建筑施工至关重要,在解决高层建筑沉降,减少温度影响以及缓解建筑工程变形等方面作用显著,后浇带的完成质量直接影响工程施工的整体效果。施工单位要严格建筑标准来设置相应的后浇带。
        参考文献:
        [1]孙晓莉.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4(9):67-68.
        [2]杨军.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9(5):217.
        [3]郭章保.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D].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7):488-489.
        [4]解磊,王跃.高层建筑物后浇带的施工原理以及施工工艺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8):253.
        [5]赵利芳.高层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分析[J].居业,2018(10):130-132.
        [6]李江华.论建筑工程后浇带结构设计与施工构架[J].科技风,2020(25):92- 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