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650400
摘要:昆楚高速公路陡咀2号隧道左幅洞口段地质差、地势陡、浅埋偏压、局部洞段半明半暗,出洞难度大,本文介绍了隧道在此特点下安全、快速出洞的施工技术,为类似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半明半暗 浅埋偏压 破碎带
1.工程概况
陡咀2号隧道为双向分离式隧道,其中左线隧道起止里程为ZK40+755~ZK41+045,共290m。原设计进口端明洞里程为ZK40+755~ZK40+765,长10m,断面最大面积169㎡,洞口埋深0m~6m,为大跨度浅埋、偏压、半明半暗隧道。隧道进口洞口围岩主要为强~中风化辉绿岩及全~强风化砂岩互相交叉侵入,地质情况复杂,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自稳性极差,地势高且陡峭,施工难度大。洞口山体地表植被茂盛,经清理后对原地面复测,自然坡度原设计25~30°,复测达到30~60°,偏差大。根据进口地质及地形情况,决定由出口端向进口端掘进。
原设计进口端洞口开挖边坡为四级边坡,约40m高,且在ZK40+762.8断面存在一处10kv高压线杆,位于隧道边坡开挖线内,不改移高压线杆,无法按原设计施工;进口端顺接左线大叠水大桥(3*30m+3*30m),现场人工挖孔桩开挖地质揭示山体为破碎松散体,稳定性差,洞口开挖极易垮塌,下方紧邻施工便道,施工存在安全风险,陡咀2号隧道进口端如何安全有效出洞亟需解决。
.png)
图1陡咀2号隧道洞口位置
2.方案选取
通过现场多次放样测量及讨论,原设计方案施工风险高且不能满足安全出洞需要,主要体现如下几点:①原设计隧道偏压墙基础及局部仰拱位置地形与现场不符,存在基础脱空现象;②原设计隧道洞口四级边坡地形陡峭、地质差,施工中存在边坡开挖垮塌风险;③设计开挖范围内存在10kv高压线杆,应避开。
通过方案论证后采取如下方案:①原明洞段ZK40+755~ZK40+765(长10m),调整为ZK40+744.4~ZK40+765(长20.6m);②边坡由原四级边坡调整为二级边坡;③原偏压墙底部增设抗滑桩及承台;④原设计左线大叠水大桥3*30m+3*30m调整为3*30+2*30+23m。方案调整前后对比图见图2。
.png)
图2方案调整前后对比图
3.施工技术
陡咀2号隧道出口端掌子面施工至ZK40+780时,掌子面停止掘进,掌子面围岩为Ⅴ级,仰拱及二衬在满足安全步距分别为40m、70m的基础上,尽可能施工至距离掌子面较近的位置。待陡咀2号隧道进口端洞口工程施工完成后,由出口端安全出洞。
陡咀2号隧道进口端洞口工程施工步骤如下:边坡开挖及防护→抗滑桩施工→偏压墙位置刷坡→承台施工→偏压墙施工→洞口封堵墙施工及回填→洞顶回填→超前管棚施工。
3.1边坡开挖及防护
边坡开挖共2级,第一级边坡采用混凝土护面墙防护,下宽2.5m,上宽2m,坡度1:0.25,高10-12m,混凝土标号为C20;第二级边坡采用锚索框格梁防护,边坡开挖过程中做好监控量测及注意天气预报,保证施工安全、做好雨天施工措施。边坡开挖采用挖掘机及破碎锤开挖,禁止爆破开挖,开挖一级防护一级。
3.2抗滑桩施工
抗滑桩采用方桩(截面尺寸1.2*1.5m),桩长12m,数量共6根,交错布置。抗滑桩护壁厚15cm,全长设置配筋。由于地形陡峭,地质差,桩基部位存在虚桩,不得机械大面积开挖,桩基开挖采用人工修筑平台,尽量保证原地形地貌,保证边坡稳定性,确保桩基施工的安全。人工孔口绑扎下放钢筋笼,天泵浇筑,浇筑连续,振捣密实。桩位平面图见下图3。
.png)
图3桩位平面图
3.3偏压墙位置刷坡
待抗滑桩浇筑完成桩检合格后对偏压墙位置刷坡,刷坡只刷出偏压墙位置,满足施工即可。刷坡过程中下方便道两侧安排专职安全员协调指挥交通,避免滚石伤害事件。机械刷坡后,人工对边坡危石排险,并对坡面采用初喷混凝土临时防护,确保后续施工安全。
3.4承台施工
承台施工根据地形情况,需分两节施工。第一节:承台长6.6m(ZK40+744.4~ZK40+751),断面为倒梯形(2+1.533)m,宽4.681m,第二节:承台长14m(ZK40+751~ZK40+765),断面为倒梯形(3+2.533)m,宽4.681m。承台顶面坡度1:10,承台主筋为Φ25,箍筋及分布筋为Φ14,承台与偏压墙接茬筋为Φ25,1m*1m梅花形布置,承台混凝土标号为C30。承台立面图见下图4。
.png)
图4承台立面图
3.5偏压墙施工
偏压墙混凝土标号为C25,底面反坡1:10,宽4.681m(同承台宽度),顶面宽度60cm,其他参数详见图5。偏压墙施工中为便于施工,减少立模时间,保证模板牢固性,采用隧道初期支护钢拱架当模板,偏压墙及初期支护一同浇筑。
.png)
图5偏压墙断面图
3.6洞口封堵墙施工及回填
洞门位置增加洞口临时封堵墙,封堵墙厚度30-50cm,坡度1:0.25,混凝土标号采用C20,封堵墙施工完成后,及时对洞身区间内的封堵墙与山体空隙、偏压墙与山体空隙回填水泥稳定土,回填后洞口山体整体稳定,出口端以暗洞形式贯通,保证了出洞安全。
3.7洞顶回填
封堵墙施工施工完成后,对洞顶回填,原设计回填料采用水泥稳定土回填。因洞口地势高,无回填作业面以及节省施工工期,保证偏压墙稳定安全,洞顶回填实际采用泵送C25混凝土回填,及时回填保证了偏压墙与山体有效结合、共同受力,保证了洞口稳定。
3.8超前管棚施工
首先施工套拱,再施工超前管棚。套拱采用4榀I20a工字钢,间距50cm。Φ140*8mm导向钢管,中至中间距40cm,混凝土标号采用C20,厚度60cm,纵向长度2m。套拱与偏压墙采用M24*150膨胀螺栓有效连接。
超前管棚采用Φ108*6mm无缝钢花管,长度34m(含搭接长度及套拱长度各2m),上仰角1°~3°,止浆段长2.5m,注浆水灰比1:1(重量比),初始压力0.5~1MPa,终止压力2MPa。
3.9出口端掘进
超前管棚施工完成后,开始出口端掌子面掘进施工,施工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施工,施工进度控制在1~2榀,期间做好洞内及进口端洞外地表监控量测,确保施工安全。
3.10监控量测
在洞口边坡开挖、抗滑桩、承台、偏压墙及洞顶回填施工过程中,对进口端地表实施重点监控,及时分析反馈数据,指导施工。
洞内ZK40+780~ZK40+744.4段每5m为一个断面,两侧边墙、拱腰、拱顶设置监控量测控制点,主要测量拱顶沉降及周边收敛。每天量测2次,根据沉降数据变化幅度增加频次。
4.总结与建议
(1)对于大断面半明半暗偏压浅埋隧道,洞口施工需采用偏压墙,施工完成后洞顶回填,确保偏压墙与山体有效结合,消除偏压及半明半暗因素,再通过暗挖法出洞,施工安全可靠。
(2)如偏压墙因地势陡峭导致脱空现象,需对偏压墙底部增设抗滑桩及承台,消除脱空隐患,保证偏压墙承受偏压力可靠。
(3)洞口地势陡峭,围岩复杂及岩性多变,多呈破碎状。洞口边坡开挖存在垮塌风险,需根据地形情况,对隧道洞口位置需进行调整,调整后减少边坡开挖高度,保证洞口安全、稳定。
(4)对于大断面半明半暗偏压浅埋隧道,需洞口工程施工完成后,洞口趋于稳定状态,方可出洞。
(5)地形植被的茂密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设计人员对地形的判断,因此施工前需对隧道洞口地表地形、岩性进行踏勘,详细记录,并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5.结束语
本文对陡咀2号隧道半明半暗偏压浅埋围岩破碎带面临出洞难度大的问题,采用调整洞口位置、增加抗滑桩及承台、洞口边坡降级、桥梁调跨等措施,隧道顺利出洞,且施工过程中初期支护及进洞口地表沉降均较小,该处理方法可为以后同类型隧道安全、有效出洞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浅埋偏压隧道进洞方案优化与边坡稳定性分析[J].仇明,张胜,夏鑫,刘志斌.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04)
[2]浅埋软弱围岩隧道快速进洞方法及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J].王道远,袁金秀,王记平,程园,王凯,夏勇,王海蛟.现代隧道技术.2018(04)
[3]浅埋偏压松散土质隧道进洞施工技术[J].陈建,赵卫冬.公路.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