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利工程与水资源保护探讨 代慧慧

发表时间:2021/6/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代慧慧
[导读] 摘要:目前我国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北方却经常缺水。
        安徽水安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
        摘要:目前我国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北方却经常缺水。从整体上来言,我国人均水资源在世界排名的还是相对较低的。为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各项方案的合理性以及相关规划的可行性,从而确保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加速推进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因而要确保相关信息的准确性。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水资源保护
        1 生态水利工程及水资源保护概述
        1.1 生态水利工程
        生态水利工程要求在建设中注重水利工程基本功能的发挥,满足人们对水利工程的需求,这也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的核心目标。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却忽略了环境的保护,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这也是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今国家和社会已经重视这一问题并不断采取措施优化传统的水利工程,有效满足人们的需求的同时保护了自然环境,实现水利工程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人们生活提供保障,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施工企业需要将保护自然环境作为核心理念,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保护河流的原始形态,维护生物多样性。另外,在一些水资源较发达的地区已经采取相应措施保护环境,例如退耕还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恢复流域内的原始地貌以及发挥生态水利工程的作用。在规划和设计水利工程时不仅需要保护原有的地貌,而且需要利用该地区的水资源保障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1.2 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保护是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保护是国家重点工程,保护水资源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保障,还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效提高水能的利用率。为了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通常会选择建设生态水利工程,建筑水利工程能够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有效解决洪涝灾害,避免造成严重损失。
        2 我国生态水利工程现状
        2.1 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水利工程素有重建轻管的思想,在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完成水利工程建设后,没有策划相应的管理机制,而且大多数水管单位是行政事业单位,在缺乏明确规章制度时,遇到问题往往是相互推诿,不履行责任,导致管理混乱。同时,不断有新技术、新设备在水利工程中运用,而水管机构仍在使用老一套的管理制度,阻碍了水利工程管理的向前推进。相关部门及政府单位都应提高认识,注重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促进水利工程良好运行。
        2.2 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人才结构不合理
        我国大部分水利工程兴建年代较早,多数管理人员在水利工程建立之初就从事运行管理,在技术更新换代过程中许多人无法适应新技术,仍然以传统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思维看待改革与新技术应用,严重限制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发展。同时,我国水管单位自主权较低,政府在安排人员过程中存在随意安排非专业人员从业,导致管理人员人数偏多,工作效率低下,而且由于水利工程一般都地处偏远地带,对高学历人才吸引力不足,而骨干人员外流,导致人才结构存在较大断层。
        2.3 水管单位经费不足
        水管单位经费主要来源有财政拨款和水费收取。我国水利工程在安排资金时倾向于项目建设,忽略项目管理,导致针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拨款经费较少。同时我国目前没有制定统一的水价标准,存在水费价格较低,水费收取率低的问题,某些水利工程作为公益性水利设施,除国家财政拨款没有其他收入。目前水利工程经费在支付完水利工程运行、维护与管理费用后,还要支付工作人员的薪资及办公需求,经费严重不足。


        3 生态水利工程及水资源保护策略
        3.1 建立完善的水环境保护管理预警机制
        近年来,我国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水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率或减轻水环境污染程度,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不仅要加强流水环境污染监控工作,同时还需建立完善的水环境保护管理预警机制。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种基于短时期水污染预警系统和长时期水污染治理系统两种预警系统结合的全新水环境保护管理预警机制,这样不仅能全面地监控流域水环境的污染物,指导相关管理人员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实现流域水环境保护目的。在实际的预警监测过程中,主要是做好水环境水质理化指标和水文特点两部门内容的预警监测,为达到这点目标要求,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可借鉴国外水环境保护管理经验,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面的信息化水资源预警体系,利用该预警体系快速获取流域水环境相关的信息,并借助于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开展水资源监管工作,才能全面提高水环境保护管理质量和效率。
        3.2 堤线去人工化
        要想保障河流形态的多样化和生物物种的层次化就需要结合底线与地形。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应始终坚持环境保护,并结合工程的经济性维护河流,保持河流自身所具备的净化能力,在选择堤线形状和布置时要维护河流初始形态,避免对河流流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选择堤型时需要考虑生态工程自身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注重生态系统的修复,尽量就地取材以减少人工痕迹,保持堤线堤防结构原生态。
        3.3 有效治理河道
        由于水利工程在发挥作用时会对所在河道河流水流量、宽度、流向等造成影响,因此工程相关单位需要有效开展河道治理工作,保持河道的正常运行。为了减少水利工程对水中微元素含量的影响,可以在河道中种植一些金鱼藻等植物或者投放一些水生动物来维持水中生态链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同时起到净化水资源、减少污染的作用。另外,相关单位可以在河流附近建设一些其他工程,解决水利工程对河流流向所造成的污染问题。
        3.4 增加投入,支持环保
        政府在水利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为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政府部门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并建立长效的投入保障机制,从而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另外,政府部门在建设水利工程项目时应选择多元化的方式,还应选择不同的投资主体,以此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保障生态水利工程的资金,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有效推进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倡导环境保护,选择污染较少的材料,并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水环境和大气的污染,最终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
        3.5 防护河岸
        生态水利工程的实施将会改变水域和陆地连接区域的河岸防护形式,因此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维护生态系统,注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维护生物物种多样性。在建设时选择优质材料为物种的生存、发展和生物多样性提供条件。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应注重河岸景观设计,以原有河岸为基础,合理安排种植加强生态绿化,提高绿化格局的层次,这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点睛之笔。
        3.6 保护生态水域整体性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应从整体出发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时也需要连接周边水域,这样才能保障水域的流动性和生物的活跃性,有效发挥生态系统的分解和净化能力。另外,还需要建设统一的建设标准保障相邻水域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使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之间能够互相协调,共同发挥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河流水体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进行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的基础措施。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时,需要注重水资源和水生生物物种生存环境的保护,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还需要结合生态文明理论和工程水文学探索水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并进行统筹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维涛,孙玉祥,丁宝权.生态水利工程与水资源保护探讨[J].写真地理,2020,(4):0059.
        [2]王洁宇.生态水利工程与水资源保护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上),2020,18(1):130.
        [3]陈贺.生态水利工程与水资源保护探讨[J].商品与质量,2020,(30):2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