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32130219870717XXXX
摘要:雨污管道可高效化收集、处理污水,方便后期实践雨污综合治理的目标。为提升雨污管道的功能性,需要应用大口径顶管施工工艺进行管理控制,运用既定的控制标准和管理规范,解决顶管施工过程的问题。基于上述,文章分析了某路段雨污管道施工中顶管工艺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市政;雨污管道;顶管施工
引言:
雨污管道施工期间会受到环境、地形因素的影响,增加了管道布设、开挖方面的困难。城市内部建筑的密集度较高,重要干道的行车流量较大,若使用传统施工操作模式,可能会影响工程的应用效率。因此,施工人员应强化污水的管理工作,在顶管施工的基础上进行施工组织构架,不仅可提高施工面的光滑度,还能提高雨污处理的质量。其中,该方法可利用2个基坑井体设立一定数量的管节装置,再使用机械装置进行推进作业,以便在预留位置形成管道。
一、雨污管道施工概况
本工程应用顶管施工工艺,具体将工程分为两段处理。其中,主要施工区域主体为仓库及农田,北边地势明显高于南边,离本路段最近的污水处理厂的最短直径距离为5.4km,最长为6.6km,南边区域存在逆坡现象,故本路段采用D500型号的大径口污水管,欲将本路段雨污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进一步处理;次要施工区域的根据既定计划将临近路段的污水导入污水处理厂后进行深度处理。
二、市政雨污管道顶管施工关键点
1. 确定施工方案
在本施工路段中,地区地质条件相对复杂,所以施工前应当利用地质勘探评价地址条件与施工要求之间的关系,评价出该路段的房屋数量和密集程度。因此,顶管施工工运行前,应当尽量控制管道对地面、建筑的影响,尤其是本方法的施工工期较短,故所使用的成本造价较低[1]。顶管施工为地下施工的一种,所以需要统计开挖位置、管道位置及管道的安装要求,确保所使用的推进设备能将管道持续推进至既定区域。期间,应注意及时监测地质环境,原因是不同节点的断面状态、位置也不相同,所以施工人员应当及时调整管件的实际位置。另外,管道构架区域的土壤稳定性、强度较好,所以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监控刃脚元件的位置、使用状况、材料功能等指标。始发、收井控制施工设计中,应当注意监控较井壁的稳定性,可促使各井体的内部环境始终处于稳定的状态。此外,部分区域需使用暗挖顶进施工操作,故需利用GPS技术、物探技术强化地质的监控工作,探讨管线是否又出现了位移的情况,进而提高工程质量。
2. 管道施工要求
雨污管道构架中,应注意做好管道、管线位置的标识工作,采用信息化技术分析横断面的地质构造,再结合机动车的行车要求确立行车方案,可提升管道设计的合理性。具体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第一,管道位置确定期间,应将管道构架在非机动车路段内,可方便后期的维修及管理,具体位置在道路中线左右两侧的13~15m处,再将设定的管道分成两段,方便统一化管理。次要施工区域可不用构架雨污管道,仅需沿中心线向左右两侧分别延伸20m即可。第二,顶管材料主要选择钢材质的聚乙烯螺旋波纹管材料,原因是此类材料的硬度、稳定性,环钢指标也大于相关控制标准。主干道选择钢筋砼混合材质的管口材料,使用中应联合F型砼管及外加剂混合使用,其原因是该材料的管口材质已达到相关控制标准。在各管口交口连接测试中,也可选择此类材料,并将管道水平连接。由于雨口部位的管道需要收集大量的污水,故应采用平口式钢筋混凝土圆管进行优化,使用前还应监控管道的向量指标、管口连接基础以及覆土指标性能,确保材料基础标准大于C15混凝土的控制应用标准[2]。
第三,管材安装配置期间,应全面监控管材的使用要求和质量要求,一旦使用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时,应当立即追溯问题的发生地址,再设立现场控制方案进行施工管理,施工重点是要使用胶止水圈固定好管材,再进行起吊作业。当完成吊放作业后,应当确立环形顶铁的放置位置,同时避免管线连接期间质量问题,具体需注意放缓施工操作,重视管材的拼接监控,提高拼接的准确度。为降低管材出槽的问题,应当第一时间调节橡胶圈元件的位置,待固定位置符合应用要求后可进行顶进控制。其中,顶进期间应当利用液压装置进行。
三、市政雨污管道顶管施工工艺实施要点
1. 放样测量
为提高顶进过程的合理性,需结合实际路况选择专业的机械控制装置,采用自动化监控模式分析管道构架、管道位置、高程参数、地质生态环境以及顶进运行的实际情况,再利用相关控制监控高程参数是否达到应用标准。若测量期间发现测量数据不合理时,应当确定监控方案,再评价出放样数据和标准数据之间的关系,重视对不合理的控制部位进行调整,应对反馈信息进行复测,确保机头始终向既定顶进方向进行。
2. 沉井与顶进施工设计
沉井与顶进操作进行期间,应当结合以下方式进行:第一,完成液压顶进操作后,应当及时对管道上方进行注浆控制,确保上方超挖的部分的密实度和厚度(h<15.5mm)。第二,顶进施工期间应当采用BIM技术对施工区域所受的承载力、顶力指标进行监控,探讨各顶管井的控制图示,分析图示中的不合理部分,若超过最大承载范围时,应当控制顶进所使用的外力。第三,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的情况,所以应当控制沉降指标在既定范围之内,确保沉降深度<10.5mm、隆起高度<20.5mm。在此期间,应当沉井法施工进行操作,通过将雨污进行下沉排放,再对底部进行封底处理,同时结合当地土壤的含水量进行统一评价,确保其渗透系数在额定标准内,故需将水位控制在490mm以内。第四,施工缝处理期间,应采用“凹槽式”进行密实,同时应当在二次浇筑前做好清洁工作,保证材料的水灰比为0.3即可, 同时使用水泥材料进行填刷。待填刷完毕后可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工作,浇筑时应当注意及时、均匀的进行搅拌,确保材料的平整度,避免材料缝隙对土壤功能的不利影响。同时,元件接触面施工缝处理中,应当及时做好监督控制[3]。第五,管道顶管一次制作期间,应当注意混凝土材料的强度功能,若其设计强度大于99%时,可自动进行下沉,待沉井到达标高控制标准时,应在指定位置铺设底板材料。但是,若混凝土的强度不达标时,则不可停止作业。第六,套管、埋件布设期间,施工人员应结合图纸细则进行标识,在指定位置确立预留部件,待完成预留控制后,则不可进行开凿处理,否则会导致预留孔位被堵塞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施工期间技术人员应收集科学、全面的施工方案及施工经验,采用可靠的控制模式监控混凝土下沉的速度。若混凝土发生突然沉降的现象,则会造成工程安全隐患问题。为此,应当注意确保材料下沉期间挖土、沉井控制的合理性,同时对下沉状态进行监控纠正,可消除标高不合理、高度偏差过大的影响。第七,若施工期间有房屋阻隔,施工人员应当收集雨污管道的处理资料,再给予必要、规范的调整,确保材料不会发生碰坏的现象。由于顶管井体背墙的土壤相对较软,大多为淤泥土壤,所以施工人员应确立顶力的大小,确保顶力符合应用要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提高市政雨污管道顶管施工的合理性,施工人员应及时监控并完善开挖过程的操作模式,采用可控的处理方法分析管道的压力指标,再对管道的压力进行监控。若管道局部稳不稳定,提高施工区域的压力,进而提高施工工艺的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付喜娟. 市政给排水管道施工方法论述[J]. 建材与装饰,2020(21):6-7.
[2]刘清名. 市政管网雨污分流施工管理[J]. 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5):93-94.
[3]孙虹波. 市政雨污分流工程中顶管施工技术应用[J]. 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6):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