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土地整治与乡村生态发展探讨

发表时间:2021/6/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刘湘茹
[导读] 摘要:新时期我国乡村生态发展与土地整治有关必然的联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建设管理局
        摘要:新时期我国乡村生态发展与土地整治有关必然的联系。当前创建新型美丽乡村、乡村生态文明已成为国内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农村土地整治作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日益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日益加剧的农村空心化带来一系列的不良效应和生态环境问题,函需开展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探讨通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减少排放、增加碳汇的途径,引领乡村低碳产业、生态经济发展,重塑农民生产、生活新观念与新模式。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治;生态发展
        一、生态经济发展的背景
        生态经济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国际借鉴回。它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良睦循环的复合生态系统。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生态经济。在战略上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确立“立足生态,着眼经济、全面建设、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实现资源开发与资源培植、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创立生态发展新理论、新模式。农村土地整治作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日益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村情,结合农村土地整治、环境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建筑及材料产业、环境保护产业,既有利于推动生态经济与新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扩大就业与内需,促进人口、经济、土地、生态的协调发展。
        二、土地整治助推乡村生态发展策略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依托广阔的乡村地域空间,开展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农村土地整治,通过乡村资源整合与空间重构,推广和实施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吸收的低碳技术和措施,引领低碳乡村产业发展,重塑农民生产、生活新观念,大力发展低碳乡村,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转变农村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
        1.降低能耗
        通过农村土地整治优化乡村空间格局,推进乡村空间重构,能起到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能耗的作用。①空心村整治中势必会强化农村宅基地管理,可适度控制农村建房热,进而减少建材使用、降低能耗。②在建新房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财政支持政策,推广使用低能耗的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和省柴节煤炉灶等节能电器,以及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等清洁能源。③实施空心村整治工程整合农村的生产、生活空间,有效降低道路、供水、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分散投人,节约并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④新时期村庄空间重构和组织重建将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集中与集聚,促使乡村产业向园区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实现节能减排。
        2.减少污染
        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的原则,推进农村中小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合理配置污水处理场和垃圾填埋场,可提高“三废”的处理能力。通过空心村的合理缩并,“统一收集、定点存放、定时清运、集中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建立农村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提升农村垃圾处理装置的配置水平和运行效率;通过林地建设,增强农村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空心村整治中,倡导与环境和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使水资源、土地资源及其它资源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个经济循环体系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同时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3.控制排放
        遵循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布局优化的原则,推进大中型沼气、太阳能、风能、水电,以及生物质能固化成型燃料技术、秸秆气化技术等,创新集成农村能源技术体系。

特别农村中心村建设,以农村沼气为纽带,通过秸秆气化集中供气、“一池三改”生态家园、生物链循环经济等农村清洁能源生态模式,可有效增加农村能源供应,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并降低农村面源污染。通过对畜禽粪便垃圾的管理与利用,可以减缓甲烷等温室气体的释放,控制疾病传播。
        4.增加碳汇
        我国每增加1%森林覆盖率,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亿-7.1亿吨碳。改进森林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面积可增加森林的碳汇潜力。我国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2/3,因而空心村整治具有多宜性。在村内废弃地、边角地、打谷场等闲散土地营造经济林、速生林,是盘活乡村土地资源、构建生态文明村的优先选择方向。同时,通过空心村整治还林,也为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提供新机遇,可有效避免优质耕地非粮化。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尚无重大突破的背景下,推进村庄废弃地、闲置地整治还林,成为现阶段空心村整治的优先战略。
        三、促进乡村生态发展的建议
        1.确立土地整治与乡村生态发展理念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宏观背景下,创建新型美丽乡村和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在于转变“重城轻乡”、“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模式,以及农村生产与生活方式,走城乡一体、人地和谐、民生保障、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重点应针对农村空心化问题,探讨推进空心村土地整治与乡村生态建设的协同途径,以及优化乡村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空间的基本策略,提出特定地域乡村空间营造和空心村土地整治的战略目标、发展乡村生态经济的主导模式,为我国乡村生态经济、绿色发展提供新理论、新理念。
        2.空心村整治固碳能力的综合评估
        依据我国不同类型区域空心村演化的阶段性、乡村发展的差异性和自然条件的约束性,构建一套完善的技术指标体系,选择适宜的空心村整治模式,以确定新增用地的用途比例和空间布局。在全球倡导发展低碳经济,亚需进一步结合空心村整治增地潜力的分县数值、新增用地的优化配置方案,以及净初级生产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栅格数据,构建相关数学模型,科学测算农村土地整治新增生态用地的固碳能力,为制定生态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3.农村能源技术体系集成与应用创新
        为有效推进农村空心村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任务,我国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应在现有基础上,重点推进农村能源标准体系建设,以及农村沼气技术、农林生物质能发电、农村太阳能应用技术、新型液体燃料等技术的应用。适应农村空心村综合整治、生态环境建设的多样性、多层次需要,探索创新与集成农村能源利用技术和地域模式,把绿色能源开发应用、谋求生态低碳发展,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
        4.空心村整治还林还田还园的长效机制
        实现我国农村宅基地由无偿、无限期使用的单轨制向有偿与无偿并存的双轨制转变,促进其依法退出与合理流转,是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和保障民生的重点领域。空心村整治土地的再配置、还林还田收益的再分配、相关产业的空间布局与配套政策,以及林地经营管理的创新机制均有待结合典型区域深人研究。当前,亚需系统探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低碳产业的引人及其扶持的长效机制,以及引导农民转变生活观念与生产方式的具体措施,提出构建农村低碳社会、发展生态经济、低碳产业的可行途径和政策。
        参考文献:
        [1]龙彬.面向甘肃乡村振兴的农村土地整治转型与创新思考[J].居舍,2020(30):10-11.
        [2]吴芳.加强农用地整治,推动美丽乡村建设[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09):71-72.
        [3]张盼盼.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的思考[J].绿色科技,2020(06):43-45+49.
        [4]陈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内容体系初探[J].居舍,2020(0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