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路径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6/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张同波
[导读] 摘要: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中共烟台市蓬莱区委党校  山东烟台  265600
        摘要: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本文在分析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对策。
        关键词:农村  精神文明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问题
        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层队伍力量薄弱。部分村庄没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专职干部,有的村连兼职干部都没有。当前,虽然各镇、街道都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但具体工作几乎全部压在宣传委员身上。宣传委员还要兼顾党员教育、新闻宣传、党报党刊征订、包片包村等工作,特别是包片包村工作,遇到信访稳定、换届选举等重大事项,宣传委员基本上连续几天、几十天都要靠上去,根本无暇顾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更无从谈起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是缺乏长效管理机制。为了实现村居的文明一条街、道德讲堂、善行义举四德榜以及“一约四会”的全覆盖,市、镇、村三级财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是有些村庄建成后,由于缺少指导监督和部分村居重视程度不够,或受村级财力的限制,导致各类道德载体后续管理维护不均衡。普遍存在使用率低、更新不及时、场所被占用、发挥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从走访调研情况来看,农村的负责人重经济轻文明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是农民群众素质不高。目前来看,许多农民群众只有在触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才不得不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以红白理事会为例,虽然理事会成员很愿意为村民服务,但因传统观念或村里派系矛盾等等的问题,使小部分村民并不买红白理事会的帐。红白事发生后,理事会成员主动参与操办,但是也需征求当事人意愿,避免激化矛盾。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不够高,效果还够好。
        四是宣传教育方式单一。精神文明一直被认为是一项务虚的工作,看不见摸不着,花大力气得不到好的效果。尤其是做基层创建工作更是如此,如果我们不改变工作思路和方法,只卖嘴巴劲,光讲大道理,农民是很难接受的。目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过程中,仍旧依赖于电视、报纸、广播以及宣传看板、横幅等传统模式,缺少与时俱进的新载体和新途径。在提升红白理事会知晓率方面,仍以明白纸、村村通广播为主要手段,宣传语言官方化,未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口语。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合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合力推进才能促进工作。

要充分发挥文明委的组织协调作用,发挥农业、林业、水利、国土、交通、环保、民政、文化、教育、卫计等部门的各自职能作用,广泛引导社会参与,形成共谋共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各级党委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建立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的领导体制。
        (二)加大支持力度。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投入,需要实实在在的硬件配套设施和人员配备。没有道德实践活动场所,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就没有载体、没有阵地,也就不能很好地促进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没有相应人员的参与,活动缺少了组织者和参与者,再好的计划也只能停留在纸面,无法落实到实际。因此,经费和人力投入是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保障。应不断加大市镇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农村道德载体建设、文化活动等事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工作成效。
        (三)推进道德载体的规范化。创建工作重在落实,抓得好与坏,关键看组织领导。在农村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新农村新生活培训、“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及身边好人、文明诚信户、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培育健康文明新村风。坚持长期指导,把指导“一约四会”建设作为一项持久的任务,常抓不懈。同时,组织人员深入到村,深入到户,发现和掌握农村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培植一批先进示范村居,通过现场指导,适当组织现场交流观摩活动,激发农民群众仿照学习的热情和可行性。
        (四)推进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要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首先是推进志愿招募、选拔、培训规范化,应大力吸纳文化层次、专业技能、行政级别、富裕程度较高的人群成为志愿者,努力建立起一支符合新农村建设特点,满足农民群众迫切需求的农村志愿服务队伍。其次是规划打造一批精品志愿服务项目。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和农村群众所需,在每个镇街选取一批条件成熟的村、社区,针对空巢老人、残疾人、贫困儿童等群体,采取“结对帮扶”,“一对一”、 “多对一”、“一对多”地开展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等服务。三是广泛宣传弘扬志愿服务文化。通过示范推广,用先行试点、重点突破的方式,产生示范和带动效应,让更多的农民群众认识志愿服务,增强志愿服务意识,参与志愿服务。
        (五)建立健全工作考核机制。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一般认为弹性大、不易把握。应该在健全机制上做文章,虚功实做,像抓经济工作那样,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奖惩机制,将任务指标层层分解、量化,把任务落实到村、部门和每个干部,严格岗位责任制,强化动态管理,以调动基层抓宣传思想工作的积极性。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指导和检查,定期对镇街、村居开展实地暗访和电话调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实效。
        (六)充分发挥好舆论引导的作用。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宣传报道,要开设专栏专版,广泛宣传报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经验做法、好人好事和工作成果。要创新宣传教育方式,以家风民风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大力实施全民教育行动,通过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树立起正确的婚丧事办理观念,积极推动树立文明生活新风尚。增强公益广告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在村庄路口、休闲公园、文体广场、主要道路等位置,设置一批兼具美观和实用性的广告载体,提升文明一条街的建设水平,用更有效和谐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人们的思想,内化为人们的意识和观念,促进道德情操的真正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