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三线”设计要点研究

发表时间:2021/6/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5期   作者:周永忠 莫兰群
[导读]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滨水空间骑行道、跑步道、漫步道三线的规划、布局及具体设计要点,并结合城市绿道规划、碧道规划等,对“三线”的设计要点进行探讨。
        东大(深圳)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滨水空间骑行道、跑步道、漫步道三线的规划、布局及具体设计要点,并结合城市绿道规划、碧道规划等,对“三线”的设计要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滨水;骑行道;跑步道;漫步道;慢行运动
        滨水空间是指江、河、湖、海与陆地接壤的区域,包括一定水域空间、岸线、以及与水体相邻近的陆地空间[1]。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滨水空间是其重要的展示窗口,它是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同时也承载了一定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是深受市民欢迎的户外休闲及健身场地。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休闲为目的的户外活动日趋呈现大众化。漫步、跑步、骑行等慢行活动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包括深圳、上海在内的全国很多城市中受到广泛欢迎。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更是引发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进一步重视。然而,适宜进行慢行运动的城市滨水空间大部分并未充分考虑人们增长的健康运动需求,滨水“三线”的设计仍需要系统研究。由于漫步道设置灵活,且变化丰富,设计弹性较大,本文着重研究滨水“三线”中跑步道及骑行道的设计要点。
        1. “三线”的概念、历史及现状发展情况
        1.1“三线”的概念
        “三线”又称为“三道”,2017年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设计导则(2017年版)》中提出了以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为主的三种类型的慢行通道,导则中对三类慢行通道的定义如下[2]:
        漫步道主要是指为满足人们在滨江公共空间散步需要的连续通道,是亲水性最好的公共通道,联通主要滨江活动场地。
        跑步道主要是指为满足人们在滨江公共空间跑步、竞走等健身活动需要的连续通道,具有一定的宽度、坡度和标识要求。
        骑行道主要是指为满足人们在滨江公共空间开展休闲自行车活动需要的连续通道,可结合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布置,具有一定的宽度、坡度和标识要求。除与市政道路结合外,骑行道禁止借助机动车道通行。
        1.2历史上三线
        慢行休闲道的概念可追溯到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提出的游径(trail)的概念,游径被定义为无机动车辆通行且用作散步、骑马、自行车、滑雪等户外游憩活动的道路[3]。
        历史上的“三线”何时正式出现已经不可考证。人类临水而居,最早的滨水休闲道可以说从人类起源就开始了。跑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90年9月12日的希波战争。骑行道由于出现在自行车发明以后,最晚出现,但在20世纪90年代德国以及英国已经开始在城市兴建专用的自行车道。
        比起“三线”这个概念,更早出现的慢行道的概念是“绿道”。绿道最早的使用是由Frederick Law Olmsted规划的连接加利福利亚学院伯克利分校和奥克兰的公园与山麓道路项目[3]。这个时期“三线”还处于混合使用的时期。
        20世纪90年代,美国颁布的《健康公民2000》战略(Healthy people 2000)中,自行车或健身路径已经成为社区体育中心的重要指标。
        1.3“三线”在国内的发展情况
        “三线”的实践最早由境外设计公司带入国内。早在2011年,深圳湾滨水休闲带就将“三线”进行了实践(图1)。
         
        图1深圳湾滨水休闲带A区“三线”(左图为漫步道及跑步道,右图为骑行道)
        近些年,国内公司也开始对“三线”进行更深入个研究及实践。2017年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二期设计(图2)、2018年深圳大沙河生态长廊、我司设计的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项目一期工程(龙湾段)项目均对三线进行了实践(图3)。2019年精品珠江“三个十公里”也对“三线”也进行了要求。由此可见,“三线”已经成为新时代滨水规划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图2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二期设计“三线”
        随着滨水空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8年广东首次提出了“万里碧道”的概念。“碧道”是一个更综合的滨水空间,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2020年广东万里碧道建设评价标准中将独立游径连续贯通率作为碧道的重要评价指标,并明确要求漫步径、跑步径和骑行径三径分设。因此,“三线”也是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但是,更多的滨水空间缺乏“三线”的规划设计,存在多种慢行活动混合使用的现象,或者公园滨水道路以应急防范功能为主,滨水空间的运动休闲功能未能充分体现(图4)。
        2.“三线”的规划策略
        2.1对外衔接
        滨水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发展资源,应以一个开放的姿态与城市进行良好的衔接。这样的衔接,应能将城市重要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进行有效串联,通过整合联动,扩大滨水空间的效益影响范围。
        首先,识别城市的重要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行政中心、文化艺术展馆、大型城市公园、风景区、自然保留地、具有历史及文化价值的文化景点或古村落等。
         
        图3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项目一期工程(龙湾段)“三线”
         
        图4骑行道及跑步道混合使用、滨水步道过于狭窄
        “三线”的对外衔接可通过与公共交通衔接、接驳而取得与滨水空间外部重要资源的衔接。在结合公共交通规划的基础上,于滨江重要节点预留或增设公交站点,作为未来滨水公交专线预留接口。
        在公交车停靠点、地铁站出口附近500米范围,规划“三线”的连接道经过,并设置自行车停靠点,使“三线”与公共交通更好地进行衔接。
        其次,全面梳理向水的城市廊道,构建向水的慢行通廊。“三线”的对外衔接,可结合向水廊道的线性街旁绿地、公园、沿山道路、河道支流进行设置。
        最后,兼顾城市已有绿道规划、碧道规划,慢行系统规划,划定具有前瞻性及落地性的“三线”的对外连通线路。
        具体可以运用以下三个策略进行设置:
        (1)完善慢行体系,提高可达性。
        通过建立从外部到滨水空间完善的慢行绿廊,与周边环境产生更直接的联系,提高慢行可达性,有条件的区域可建立二层连廊,在兼顾地面交通的同时,提高慢行效率,在滨水岸线入口处须增加导向标识系统设置。
        (2)设置各类便捷通道,增强腹地及滨水的联系。
        通过平接(林荫道、斑马线)、地下通道(可连接周边地下商业空间)、过街天桥、景观桥等方式增强腹地及滨水空间的联系。主要居住区及商业区设出入口应与滨水区域进行直接联系。
        (3)应考虑多样化的过街通道。
        一般的人行过街通道为地面斑马线,结合岸线重要节点分布,在重要节点处可通过过街天桥或者地下通道与岸线空间进行连接;滨江开放空间的设计可结合具体建设情况预留过街通道接口。
        2.2内部连接
        “三线”的内部连通指的是平行于滨水岸线的慢行道连接。“三线”的内部连通主要应该考虑慢行道的连续性,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策略接通断点(图5):
        (1)对于未进行建设的岸线空间,可通过新建慢行道对断点进行连通。
        (2)被私占的公共岸线可通过合理管控,使权属主体开放界面或界限后退,让出滨水公共空间。
        (3)无建设空间的岸线可通过建设水上栈道进行连通。
       
        图5内部连接示意图
        2.3空间位置布局
        根据岸线的宽度,坡度,“三线”在空间中有不同的布局。
        考虑“三线”及必要的绿化空间,将宽度小于20米,坡度较陡的空间定义为窄岸线空间,将岸线空间将宽度大于等于20米,坡度平缓的空间定义为宽岸线空间,根据两种不同的类型三线有不同的布局方式(图6)。
        对于窄岸线空间,一般情况下,根据运动速度的不同,从水岸交界处到岸线内部依次为低速的滨水步道、中速的跑步道,最后为速度较高的骑行道。
        对于宽岸线空间,三线的布局则相对更灵活一些,可以在岸线中间进行自由穿梭,创造更丰富的慢行体验。
           
        图6窄岸线空间“三线”分布示意图(左)及宽岸线空间“三线”分布示意图(右)
        2.4跨水域连通
        此处主要讨论水深较深的线性滨水空间如河道、沟渠等的跨水域连通。“三线”的跨水域进行连通,可根据滨水岸线的条件采取不同的连通方式(图7):
        (1)新建慢行桥,将“三线”独立分布于慢行桥上。慢行道可通过坡道、台阶、电梯等与慢行桥进行连接。
        (2)通过修建独立结构的坡道、台阶、电梯,借助已有交通桥梁实现“三线”的跨水域连通(这种情况适用于岸线已有结构稳固的车行桥梁,且车行桥的慢行空间比较充裕,宽度应大于等于1.5米)。
             
        图7 三线”通过坡道或台阶与桥连通
        例如,本司设计的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项目一期工程(龙湾段),滨水岸线空间缺乏快速到达对岸的慢行通道,设计利用岸线附近的两座车行桥,设置了连接两岸的慢行坡道(图8),使两岸人群可以通过岸线内部的慢行坡道实现到对岸的便捷的连通。
          
        图8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项目一期连接坡道设计效果图及实施中照片
        3.“三线”的设计策略
        “三线”的设计一般情况下应融于滨水环境,将人的注意力集中于滨水环境,而非过分强调“三线”本身,与滨水环境能够高度融合。
        3.1“三线”尽量具有独立的路权,必要时可以合设
        一般情况下,“三线”应具有独立的路权,即专线专用。可通过空间分隔,例如利用绿地、高差或必要的物理分隔如种植带、地面划线进行路权区分。
        特殊情况下,“三线”可以合并设置。一般建议低速的漫步道与跑步道合设,或跑步道与骑行道合设,不宜将运动速度差异较大的漫步道与骑行道合并设置。
        另外,“三线”的设置可以结合滨水岸线应急车道、防汛道路进行设计。
        3.2需保证“三线”的亲水性,具有良好的观景视野
        “三线”的设置应考虑提供更多的亲水可能性,滨水步道一般布局在距离在水岸交界处附近,具有近距离的亲水机会,可通过结合现状坡面台阶、亲水平台、亲水台阶、亲水挑台、滨水栈道五种方式增强亲水体验,提高滨水步道亲水性,五种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图9)。
       
        图9增强亲水体验的五种方式
        在距离滨水界面较远的区域布局的跑步道及骑行道等,可以通过梳理植物空间,提供观水的视线,或者通过局部抬高地形,高架栈道,提供不同的景观视野。
        3.3“三线”整体形态优美,宽度满足各类慢行需求
        “三线”的形态整体应与岸线设计语言相呼应,线性流畅,适宜慢行活动。不宜出现急转弯,连续转折或者锐角相接等情况。
        慢行道的宽度应适宜各类慢行运动的舒适需求。目前对于慢行“三线”的宽度还未出现一个规范性的统一文件。《城市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宽度及分级标准研究》中比对了国家规范与已经出台的城市导则中对自行车最小宽度的规定,发现存在较大出入,自行车最小宽度从1.5-3.5米不等[4]:
        针对滨水空间的慢行道,上海《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设计导则)》对慢行三线进行了规定,如下表所示:
        表1《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设计导则》慢行通道基本要求
       
        然而,由于黄埔滨江的腹地相对与其他滨水岸线,腹地条件优越,此标准并不适用于一般的岸线要求。
        通过分析慢行三线的运动特点,对人体肩宽,运动摆动幅度特点,对“三线”的宽度进行界定。
        根据相关研究,骑车人基本轮廓需要至少1.0米(40英寸)的基本操作空间,在通常情况下,美国以1.2米(4英尺)的操作空间定为任何自行车专用道的最小有效宽度[5]。如果骑自行车的速度高则需要1.5米(5英尺)或以上的更舒适的操作空间。英国的技术规范也非常近似(图10)。
       
        图10:美国和英国的自行车道宽度示意(左:美国,右:英国)
        综合考虑骑行的运动特点,以及国内外的标准,骑行道的最小宽度为1.2米,双向骑行道一般为2.5米,理想宽度为3-3.5米。
        根据2015年爱燃烧虎扑跑步和上海跑步者联合发布的《中国跑者报告》,显示超过65%的人群选择一个人跑[6];2017年爱燃烧、KEEP和跑步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跑者报告》,显示跑步人群53%是已婚,32%是单身[7]。共同跑步人数一般为1-2人,人体的肩宽数值约为35-45厘米,加上跑步时左右摆动约15厘米,单人跑步的宽度约为60-70厘米,故慢跑步道宽度为1.2米-1.5米,舒适宽度为2米。
        滨水步道由于使用人群较多,按照4人以上并肩行走设置,宽度应大于或等于2米,舒适宽度应大于2.5米,可根据岸线实际情况适当增加。
        3.4“三线”的材料选择及造价控制
        骑行道应采用刚性材料,且满足平整、防滑、耐磨、美观等要求,可用透水混凝土(图11)或透水沥清。考虑到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鼓励采用透水沥青或透水混凝土等生态友好型材料。
        慢跑时全身的重量大部分集中于脚上,为了避免对人体骨骼关节造成损害,跑步道应选择具有较好弹性的材料。同样可以考虑透水混凝土或者透水沥青,而透水沥青(图12)具有更好的弹性,可以降低摔伤率。
              
        图11:透水混凝土标准做法示意图                                 图12:透水混凝土标准做法示意图
        漫步道的材料选择相对比较灵活,可根据设计需要选择石材、透水混凝土、洗石米、木材等,材料要求低维护、坚固耐久。
        “三道”根据材料做法的不同,造价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应根据项目实际投资标准,选择相应的材料及做法,由于漫步道材料做法更多,以下主要比对跑步道及骑行道不同材料的性能及综合造价(表2):
        表2骑行道及跑步道不同材料的性能及造价比对
       
        备注:本表价格为估算价,仅供参考
        3.6“三线”的配套设施设置
        根据2020中国跑者运动大数据报告(图13),约46%的跑者选择在下午六点至第二天早上六点这个时间段内跑步(该数据为混合样本得出数据,不同城市各时段跑步人数比例稍有不同)[8]。因此,“三线”沿线除考虑白天的使用外,应考虑夜晚灯光设置,以方便夜晚慢行的人员正常使用、慢行道应有舒适和谐的夜间光环境,减少眩光和消除光污染,还要兼顾白天景观的视觉效果。
        较宽阔的骑行道或者宽阔的漫步道,灯具应选择有遮光效果的庭院灯,合理控制灯具光线投射角度,避免眩光。安装高度宜大于4m,水平照度约8lx。
        相对较窄的跑步道或者漫步道,灯具应选择较低处照明,可考虑低矮的草坪灯,或者在跑道两侧安装的地灯、线条灯。照度约为5-8lx,同样应该避免眩光。
        慢行运动人群大部分结伴出行,休息时多以分散成组的形式进行交谈、活动。应设置一定数量的座椅,满足人们慢行过程中的休息需求。
        对于骑行道,还应考虑自行车停靠点的设置。
        应在每2000m(约骑行8分钟,平均速度15km/h)范围内依托人行休息场所设置自行车临时停靠区,面积约为20-30㎡。应以简约、自然风格为主,可确定几种主要形式保持整体形式的统一,根据所在区域特点,穿插特色停靠点。
        自行车停靠点应满足以下要求:
        (1)路段中自行车停放处可设于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以外的地方。
        (2)自行车停放设施应沿道牙放置,且与道牙保持的距离不应小于600mm,与人行道之间保持的距离不应小于1.8m。
        (3)自行车停放处应提供方便锁车设施,有车棚、存车支架等设施,以便于存放和管理。
        (4)较大型的共享单车应集中借还区域设电子围栏,规范共享单车停放。
       
        图13:各时段跑步人数占比
        4.“三线”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城市智能化发展,为“三线”的发展带来新的改变。
        4.1新材料在“三线”上的运用
        2012年坎贝尔•库克发明的发电地砖可以将人们踩踏到地砖上产生的能量储蓄到聚合物锂电池,而这部分被存储的能量就可以用于街边路灯的照明、音箱、人行道的警报器等,2012年发电地砖还被装到了伦敦奥运会会场(图14)。但是由于成本较高,技术仍有待完善,要普及乃至运用到“三线”上仍然需要大量的时间跟投资。
       
        图14:伦敦奥运会常用的主要车站之一——西汉姆站的发电地砖
        2014年荷兰设计师DaanRoosegaarde在荷兰的埃因霍恩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条夜光自行车道“梵高星空”(图165,涂层材料由荷兰基础设施公司Heijmans研发,通过使用5万个荧光“石头”来进行旋涡状排列,从而达到《星空》中蜿蜒瑰丽的星空效果。从此以后,各国纷纷利用这种新材料建造骑行道或者跑步道。
       
        图16:Daan Roosegaarde设计的“梵高星空”自行车道
        4.2智能化装置在“三线”上的运用
        2019年11月,北京金融街智能健身公园(图16运用了地面感应灯、智能步道打卡桩、智能步道大屏幕、智能垃圾桶、百米智能竞速跑道等多项智能化装置。2020年12月青龙湖湿地公园二期建成成都市首条永久性智慧跑道。这条环湖智慧跑道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可以让用户在跑步时实时了解自己的运动数据。未来,“三线”将朝着智能化、互动化方向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预留智慧景观接口,为将来接入智慧城市,升级“三线”预留可能性。
       
        图16北京金融街智能健身公园
        4.3慢行的多样化发展与“三线”之间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发展,慢行的工具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除了自行车,还出现了平衡车、电动滑板车(图17)等新型的慢行工具。但是在专道专用的理念下,这些新式的交通工具是应该独立一条慢行道,还是归类于三线中的哪一条线,是否会影响其他慢行线的使用体验?这个矛盾在这些慢行工具大量普及以后,将成为一个需要思考跟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此建议,可以按照是否需要借助工具,以及运动速度,将慢行道路进行功能划分,例如使用工具的骑行道将升级为小型慢行工具混合通行道路,将来的骑行道可以设计得更宽,承载更多可能的慢行功能。
       
        图17平衡车、电动滑板车
        小结
        “三线”的总体设计应体现城水相逢,人水相依,加强滨河贯通及与腹地公共空间的关系,保护、延续和传承河道两岸历史文化传统。为确保“三线”建设的高效运行,除上述提到的规划及设计要点以外,还应遵守可实施性原则,通过复核规划及用地条件,实地勘察,确定最合理的“三线”布局及设计,既要复核近期的强实施性,也要兼顾远期的规划弹性,以方便滨水空间的持续、活力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冯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1-15.
        [2]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设计导则(2017年版)[Z].2017-03.
        [2]杨伊萌.上海市慢行休闲系统规划的探索与实践[A].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C].2017.2.
        [3]黄文良.浅谈美国绿道对珠三角地区绿道规划的启示[J].中国城市经济.2011,5:88-290.
        [4]宫晓刚,刘春荣.城市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宽度及分级标准研究[J].交通运输研究,2018,4(2):30-36.
        [5]官阳.自行车道设置的基础意识[J].交通与安全.2020,05:54-62.
        [6]爱燃烧,虎扑.2015中国跑者调查报告[EB/OL].http://iranshao.com/p ages/12.
        [7]爱燃烧,Keep,淘宝酷动城.2017中国跑者调查报告.[EB/OL].https:// www.sohu.com/a/221518055_775338.
        [8]安踏,咕咚.2020中国跑者运动大数据报告[EB/OL].https://www.163. com/dy/article/FVRPGKJK0513EF9U.html.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