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5月   作者:李光琼
[导读]
李光琼 绵竹实验学校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5-165-0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新课标还要求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但事实上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容乐观。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在自主选择上存在盲目性、片面性。他们喜欢漫画,喜欢玄幻,喜欢笑话,喜欢脑筋急转弯等等,而这些都不能达到提高阅读水平的作用。而且,现在课业负担较重,作业量较大,让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很多也只是流于一种形式。即便是老师推荐的名著,由于没有时间或不感兴趣,阅读也是浮于表面。总之,课外阅读浩瀚无边,很难实现真正的有效阅读。为此,笔者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究,发现由课内到课外的阅读迁移,是实现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最佳途径。 探究一:通过课文内容的迁移实现课外的有效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的课文只是几个例子,要提高语文素养,仅仅读几个例子是不够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处理好语文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关系,搞好教材和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有效性。 九年级第一单元是新诗单元,当学到郑愁予的《雨说》的时候,学生们被春天美好的生活气息所吸引。当大家沉浸在诗歌的优美意境中: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 我抓住契机问学生:“为什么诗人选择四月,不是三月呢?”我告诉学生《雨说》中的四月是公历,按农历算,应是阳春三月了。是呀!冬寒不去,春温不来。常言道:三月花开,四月花繁。我趁机引导学生:“四月是多么美好呀!大家读过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吗?”课堂内只有几个学生在说:“林徽因好像是才女吧!”我趁机朗诵了这首诗的高潮部分: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学生静静地倾听着,满教室无论男生女生都面带微笑,眸子发光。那份浸入灵魂的喜欢与感动我已经捕捉到了。我适时告诉他们这周的读书笔记就是摘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和有关赏析。学生当即鼓掌通过,完全没有了以前把读书笔记当作课外任务的不悦。 第二周的星期一,学生的摘抄本整齐地放在桌子上。每一个都很认真,其中一个同学还写了自己的感受:(四月啊!你是一年中最美好最珍贵的季节。在这样的季节里,让我们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一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通过延伸阅读,学生对四月的美好有了深刻的体会,反过来也加深了对《雨说》内容的理解。 徐特立先生有一条读书的宝贵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它强调了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意义。于是,在课外阅读的同时,我让学生进行了摘抄。因为,我们让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目的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如果学生看一本丢一本,那结果必然是过眼云烟。要想真正达到有效阅读就应该善于积累,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和摘抄。 探究二:通过课文内容的连环迁移实现课外的有效阅读。

林徽因是谁?她是一个怎样的女子?第二周开始我推荐学生读林的传记——陈学勇的《莲灯诗梦——林徽因》,两周时间结束,并交流所得。两周后总结会,学生收获颇多。他们从中不仅了解了林徽因,也了解了梁思成、徐志摩、泰戈尔、金岳霖、冰心、沈从文等人。当然也从中了解了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这时,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推荐他们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当整个教室回荡着激昂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时候,我趁热打铁要求他们背诵,看哪一组先背完。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亢奋,背诵任务的第二天,科代表就告诉我全班同学都已经背完。这么积极性高的课外阅读与背诵是前所未有的。那身为少年的我们,在今天快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又该如何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呢,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少年呢?我推荐学生课外阅读著名学者解玺璋写的《梁启超传》,从中了解梁启超身处的特殊历史环境,感受他屹立于时代前沿的想法。为后面单元学习梁启超的课文《敬业与乐业》进行思想铺垫。 探究表明,充分挖掘课文内容,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实现“以一带二”甚至“以一带三”的课外阅读延伸,可以让学生喜欢读,乐于读,从而让学生的阅读量得到有效保障。 探究三:通过课文的作者迁移实现课外的有效阅读 课内学习作家作品,我们不能仅限于他课内所选的文章,而要关注作家更多的作品,才能更好的了解作者自身。同样以学习《雨说》为例,它的作者是郑愁予。郑愁予何人?台湾当代诗人。他的代表作有很多,不仅令人着迷,而且使人陶醉。我告诉学生他被称为"浪子诗人",是因为他的成名作《错误》。1954,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达达的马蹄”多么诗意的声音,我看到学生已经产生了阅读这首诗歌的渴望。我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并摘抄《错误》这首诗: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一时间“达达的马蹄声”响遍教室。我趁势问学生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笑而不语。我说大家能把她改编成一篇散文吗?学生异口同声说“能”。于是一篇篇散文故事诞生了。 实践探究表明,通过读与写,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作者的理解,丰富了课外阅读素材,也理解了阅读内容,锻炼了写作能力。 探究四:通过文体迁移实现课外的有效阅读。 在学习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后,我就这首诗的文体特点,让学生课外阅读朦胧诗,一周后交流自己所获。一周后,学生的收获满满。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 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神女峰》, 北岛的《生活》《一切》《回答》, 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杨炼的《诺日朗》,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纪念碑》《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这些诗歌都被学生信手拈来。学生进一步认识并理解了"朦胧诗",也夯实了学生语言文化的基础,更深刻领会了朦胧诗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探究也表明学生互相交流推荐自己阅读过的作品,会产生成就感。有了成就,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会越来越广,积累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当然,由课内到课外的阅读迁移方式还有很多,作为教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希望通过引导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爱上阅读,把学生的知识面向广处和深处拓展,让课内课外的阅读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如果这样,阅读的有效性就真正实现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