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分析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月上   作者:王自杰
[导读] 高中语文主题阅读具有丰富性、发展性和主动性特征,通过主题教学模式的深度开展,能够扩大学生阅读量,改变高中学生由于升学压力带来的课外阅读量不足,阅读较为浅显等方面问题,有效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出判断,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校    王自杰 

摘要:高中语文主题阅读具有丰富性、发展性和主动性特征,通过主题教学模式的深度开展,能够扩大学生阅读量,改变高中学生由于升学压力带来的课外阅读量不足,阅读较为浅显等方面问题,有效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出判断,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主题阅读
        引言:高中语文阶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阅读技能,养成良好阅读赏析、品鉴能力,以及陶冶情操的关键时期。但与此同时,高中生又处于人生中的青春叛逆时期,容易对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指导方法存在内心抵触、抗拒和其他的消极心理,导致师生之间关系逐渐疏远,产生心理隔阂,从而影响到整个语文学习的质量。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寻找创新、趣味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一改往日教学风格,构建高效语文阅读课堂。下面就是笔者的一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经验分析,望能对同仁有所帮助。
        一、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的问题
         (一)预习活动开展目的不明确
        高中学生主题阅读活动开展所占用的课节时间极为有限,要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就必须要求学生做好前期预习。通过高效的预习,能够使学生强化对主题阅读的主观认知,提升主题阅读开展的实效。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对主题阅读目的认识并不清晰,多数情形下,仅是以教师所设定的目标为基本指导。在预习过程中,并不能将目标指引应用于预习方向指引。从教师层面出发,多数教师在目标设定上,多是以教材或教辅资料所设定的目标为主,与学生学习现状之间存在偏差,无法对学生主题阅读进行正确指导。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对主题阅读产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不愿意积极主动的进行预习活动。
         (二)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的培养,而过于重视枯燥的、机械的阅读理解试题训练。虽然,新课程改革如今已经历经八次,素质教育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也开始逐渐认识到传统阅读教学中单一、枯燥的试题教学训练模式弊端,进而下决心整改。但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依旧是思想抱残守缺,观念故步自封,不愿接触新的阅读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大量的阅读理解试题训练,常常令学生头痛不已,很多学生被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无法喘息。阅读学习的兴趣由此荡然无存,可想而知其教学的质量将会如何。
        二、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构建
         (一)明确预习活动原则
        预习活动是学生接触主题阅读的第一环节,也是主题阅读教学模式构建的首要环节。


要确保主题阅读预习活动成效能够真正体现出来,能够对教学活动开展起到应有支撑作用,就必须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明确预习活动原则。在教师对预习活动进行指导时,一是应当坚持主体性原则,这也是现代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方向。主体性原则的实现,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应当从学生个体体验出发,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成长。二是应当坚持互动性原则,主题阅读的组织,要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阅读材料之间的有机互动,要能够引导学生以阅读内容为基本素材,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升学生整体核心素养水平。
         (二).转变教学理念,,凸显主题阅读特征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能否具有成效影响巨大。高中语文主题阅读要求阅读者围绕某个独立的、相对集中的主题,在结构化处理学习内容后,基于阅读对象的多元性、开放性特征,补充丰富的阅读材料来拓展、充实主题内容,以支撑起更加丰富多元的主题框架。在此要求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多篇文本的过程中,努力提取线索,进行主题串联,并归纳阅读中出现的障碍点等。如果教师本身不具有以上思维,那么便很难引导学生厘清阅读主题内容。一些教师在主题阅读教学中存在本末倒置的问题,仅仅分析教材框架,重视教材框架的层级梯形递进分析,而忽视同主题文本的拓展阅读要求,忽视“举一反三”要求,忽视多文本阅读比较及学生推理性思维的培养。这样,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便很难发挥其辅助效能,进而影响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有一些教师认为,主题阅读教学设计并不等于教案,它只是课堂教学的大致框架,因此并不需要关注连续性。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设计主题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在挖掘教学主题的基础上,将课前准备、课中讲授、课后巩固与评价环节有效结合,并且要融入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精选教学活动等。
        (三)引导学生行为外化
        主题阅读教学改革深化的目的,不仅要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学习能力,还应当从思想层面着手,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容不断外化。最基本的外化形式,是学生能够将主题阅读逐步积累的知识内容,外化至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和主题写作方面,不断提升自身语音应用能力,提升自身写作能力。深层面的外化,则是引导学生将学习过程中培养的爱国主义情感、思想感情和核心素养能力等,践行于自身生活实践中。
        结束语
        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改革,是长期性、持续性的过程,在模式改革的初期阶段,常会出现学生主体性不足,学习成效下降的阶段性问题,从而使学生和教师对教学活动开展产生质疑。因此在教学模式重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信息化渠道查找资料,丰富阅读内容,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以此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赵福楼.聚焦于“情境”与“活动”--谈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9,(4).31-34.
[2]许春卉.高中现代文阅读课教学模式的现状反思与出路审视[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3,(9).101-102.
[3]张阳.开启主题模式,打造有生命力的阅读[J].当代教研论丛,2020,(1).2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