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在音乐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究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6月   作者:丁顺
[导读] 舞蹈是借助肢体来表现情感的艺术形态。它以不同的动作展现出诸多内在的文化、文学特征,并以身势语作为思想交流的桥梁。舞蹈动作中的肢体语言大多来自于人们日常的生活,通过肢体各部位的有效配合,自然而然地展现出舞者的艺术美感及情感。

深圳市光明区光明中学  丁顺  

摘要:舞蹈是借助肢体来表现情感的艺术形态。它以不同的动作展现出诸多内在的文化、文学特征,并以身势语作为思想交流的桥梁。舞蹈动作中的肢体语言大多来自于人们日常的生活,通过肢体各部位的有效配合,自然而然地展现出舞者的艺术美感及情感。由此,可以得出音乐舞蹈教学和肢体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音乐和舞蹈的过程中,教师需根据身体动作的节奏美、形式美,来赋予艺术的灵魂,通过深化情感去理解身体动作,引导学生清晰的理解音乐舞蹈的艺术精神,同时也能熟练使用肢体语言来诠释自己的情感与情绪。
关键词:肢体语言;音乐舞蹈教学;重要性
        引言:对于舞蹈表演而言,肢体的动作表达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舞蹈技能。舞者能够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来塑造出想要呈现的形象,再结合有节奏感强的音乐旋律,展现其歌声与动作之间的艺术美,同时也将给观众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冲击。因此,在音乐舞蹈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把握好肢体语言的表达,且依照表演需要进行二次创作并灵活切换、运用,才可以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舞蹈综合素质,培养出优秀舞蹈人才。
        1肢体语言在音乐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1.1彰显音乐舞蹈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种艺术载体,音乐和舞蹈本身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创造、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之中,会被历史背景、民俗、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所影响,其对应的影响结果也会表现在肢体语言层面[1]。从音乐舞蹈教学的教学状况来看,学生所学习的舞蹈技巧与生理机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并且所接受的教学内容也蕴含着文化认知与情感,学也会逐渐对生产生影响,使得学生的气质和内涵由内而外散发出,并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为使得学生更有效掌握音乐舞蹈所蕴含的文化,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将舞蹈文化知识、历史背景、民俗和宗教信仰的内涵融进肢体语言中,使得舞蹈更加富有韵味,更能突出学生自身的个性化的舞蹈的风格[2]。
        例如,少数民族中傣族的传统舞蹈--孔雀舞,他们把象征上古神兽的孔雀形象结合到舞蹈之中,相关的肢体动作为舞者高举右手,摆出孔雀的形象。如果在塑造孔雀形象时缺乏对傣族文化和身体语言的全面了解,就会对所传递的信息与表达的思想产生相对的影响,且无法保证演出效果的呈现。
        1.2增强音乐舞蹈的表现力
        艺术的价值在于对事物的表达。正如Susan Gran所说,“只要没有表达任何东西的冲动或欲望,就无法称其为艺术。”对于音乐和舞蹈而言,肢体语言无疑是最直观、最重要的表达方式,舞者通过各种动作,结合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展现生活、思想和情感层面的内容[2]。


通过诸多的舞蹈肢体动作,结合音乐的节奏及主要旋律,不同的舞蹈动作的力度、肢体幅度,所诠释出的情感与思想也不相同,当音乐舞蹈的节奏较轻时,身体动作也会彰显出一种欢快的感觉,因此音乐舞蹈表演对于舞蹈动作、肢体语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舞蹈演员将掌握一定的动作技能。然后,按照自身对作品或歌曲的解读与赏析,利用动作的审美组合来展现自己的情感,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且表现出肢体语言所拥有的魅力[3]。在音乐舞蹈的相关教学之中,如若能效仿他人的肢体动作,身体语言的表达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在学生进行舞蹈学习时,如果一味地模仿他人的动作,肢体语言的表达能力逐渐减弱,学生应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经验的同时,还要依据自身对音乐舞蹈作品的了解,彰显出个性化。以陈爱莲表演的“蛇舞”为例,要通过观看影视资料,感受表演者用胳膊、手腕所呈现出的弯弯曲曲的震颤,以及身体好似蛇般缓慢的运动,从而更加生动地呈现蛇的外貌和个性特征。
        1.3呈现音乐舞蹈的形体美
        舞蹈作为最普通、最通俗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本质上就拥有一切艺术所具有的“美”的特征。舞者优美的身体所表现出的姿态、造型、线条之美,给观众带来视觉盛宴与享受,陶冶情趣、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肢体线条、身体能力、动作技巧等均是舞蹈肢体语言的构成部分,只有达到大众的审美要求,才可以完全将舞蹈动作和情感的协调统一。
        对于舞蹈动作来说,肢体语言是展现出艺术美的主要途径,是舞蹈生命和灵魂的关键,倘若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没有更好的将形体语言、动作和情感表达出来,这个舞蹈可以说是已经丧失了艺术感与美感,也难以达到最为理想的呈现效果[4]。此外,音乐舞蹈中还有诸多的礼仪动作,十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培养端庄的举止和匀称的体形,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中提高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在音乐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学生动作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美感的培养,包括基本动作如旋转、转身、跳跃,以及身高、位置、方向等因素的影响,以便让学生进行练习,凭借对动作的矫正与调整,增加音乐舞蹈的肢体美感、形体语言,全面激发出它在音乐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3结语
        舞蹈动作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行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美感,且能使观众和表演者达到共情、共鸣的效果。在音乐舞蹈教学之中,教师需要了解肢体语言对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并对其有全面的认知,借助肢体语言向学生呈现音乐之中所蕴含的情感及内涵,通过相应的肢体指挥动作协助学生更有效的把握音乐节拍,为提高音乐舞蹈相关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芬芳,文江霞,贾麦菊. 舞动灵性课堂激扬生命活力--灵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 中小学校长,2013(08):96-97.
[2]黄玲娜.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肢体语言运用的研究启示[J]. 下一代,2020(02):169-170.
[3]林艳艳. 肢体语言在音乐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 . 明日风尚, 2018(011):88-89.
[4]刘玮玮. 浅谈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 中华少年, 2018(22):63-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