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在小学体育课堂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上   作者:陈守杰
[导读] 在现今的体育教学中,同课异构这一教学形式的应用较少,往往采用经典的教学模式,受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教学经验的影响较大。而通过应用同课异构的模式,为师生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不同的教师能够对同一教学内容给出不同的解读,在比较教学方式、教学设计与教学风格等方面的过程中,谋求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教师队伍的教研水平。对此,教师需要更多地探究同课异构的应用策略,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青口大义小学  陈守杰

摘要:在现今的体育教学中,同课异构这一教学形式的应用较少,往往采用经典的教学模式,受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教学经验的影响较大。而通过应用同课异构的模式,为师生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不同的教师能够对同一教学内容给出不同的解读,在比较教学方式、教学设计与教学风格等方面的过程中,谋求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教师队伍的教研水平。对此,教师需要更多地探究同课异构的应用策略,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
关键词:同课异构;小学体育;应用
       在同课异构教学模式中,尽管面对的是相同的教学内容,但是教学过程因人而异,教学的实际效果也随教师的教学理解与展现形式而变化,这就导致了同课异构这一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呈现出更多样的教学架构的变化,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比较与评价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与合理性。以下分析了实际教学与同课异构理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给出了具体的应用策略。
        一、启发学生思考,理解体育中的不同
        小学体育教学始终贯穿“设问——引导——思考——理解——掌握”这一思维线路,让学生主动调动思维,而不是不带大脑单纯进行身体活动。从这一方向看,同课异构的展开有利于引发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思索,在引导中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于此,同课异构教学需要以启发为核心,让小学生理解示范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对比去理解不同体育知识之间的差异,懂得如何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与运动技巧。另外,正是在同课异构的对比中,不同教师能够发觉不同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对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找到了明确的思路。
        如,在“三步上篮”这一体育技巧的教学中,教师甲详细分析了整个运动过程中的要点,在动作分解中进行慢速示范,从而让小学生建立起对三步上篮的基本、完整的印象。而教师乙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将三步上篮进行倒序教学,让小学生逐渐学习举球投篮——迈步起跳——跨步接球这三步,将流畅的动作拆解开,从而在每一步的锻炼中都能够让学生的训练更加到位、准确。教师丙则通过无球练习、障碍物训练、接不同球上篮等过程进行教学导入,充分锻炼了学生三步上篮的技术。而在对比中,小学生能够思考教学的匹配性,根据自身的兴趣爱换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二、结合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参与感
        小学体育教学中常常采用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力图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代入感与参与感。而同课异构教学也可以结合这一优势,借助有力的教学情景去改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同度。特别是比赛、游戏等活动内容,适合好奇心强、运动积极性较高的小学生参与,更容易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更为深入的学习体验。在情景的融入下,学生的兴趣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体育教学所传递的知识、技能被学生更好的吸收,加上同课异构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让体育学科焕发出新的光彩。
        如,在学习排球的过程中,教师甲先进行了标准接球、垫球、击球动作的示范,讲解了其中的动作要领,并以国家女排、男排比赛视频为例,模拟运动的情景,分析标准动作对体育活动的影响。而教师乙则倡导实践中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先参与到班与班、小组与小组的排球比赛中,在运动中予以学生指点与纠正,让发力技巧等内化入学生的心灵。教师丙则尝试通过游戏的方式展开排球教学,通过将各种体育活动变种,提高了传统排球教学的趣味性,做到了寓教于乐。这样的体育学习真正发挥出了同课异构的特点,表现出了优良的教学效果。
        三、给体育教学分工,实现另类的教学合作
        同课异构教学可以表现出多种形式,其中,教学可以从教师的合作出发,用不同的授课模式表现教学内容的不同方面,从而让小学生建立对体育运动的全面理解。教师们可以在课前进行教学分工,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将同一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能够调控课堂发展的进程,加强教师对教学的掌控力,为后续的教学展开提供坚实的基础。另外,教师还可以扮演不同的身份与角色,加强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更有利于学生体育积极性的提高。
        如,在体操教学中,教师甲可以从基础的教学理论出发,从运动过程中的肌肉、骨骼变化来说明不同运动姿势与运动技巧对身体的影响。教师乙则可以故意进行错误示范,演示一些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常见的一些错误。此外,教师甲可以在教学中“唱白脸”,针对学生的动作积极、细心地挑错,而教师乙可以“扮红脸”,用“自己也犯过错”等语言增强与学生的亲近感与认同感,站在学生的角度说明保持一定动作的不易与困难。这样,同课异构的教学能够体现出更好的效果,教学合作也有效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结语:综合来说,同课异构这一概念的引入给体育教学注入了更多活力,体育教学过程能够与小学生更加契合,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了更多选择。教师需要重视同课异构的应用价值,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从而让整个体育教学更具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谷晓坡.同课异构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
[2]刘阳.同课异构:在比较中寻求合理——以《排球:正面双手垫球》一课为例[J].青少年体育.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