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中制度与文化融合的路径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上   作者:刘志鹏
[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行的学校管理制度已日渐落后,不能推动学校快速发展,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而将制度与文化进行融合是新时代下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亦是推进自身发展的必由路径。

西安沣东中加学校   刘志鹏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行的学校管理制度已日渐落后,不能推动学校快速发展,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而将制度与文化进行融合是新时代下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亦是推进自身发展的必由路径。本文就学校管理中制度与文化融合的路径,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对学校发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学校管理;制度;文化融合
        一、制度与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自我发展意识,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十分重视学生的教育问题,给予各级学校办学提供大量的资源和经费支持,使得学校不必为自身经济发展担忧,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校的自我发展意识。再加上管理人员办学自由受限,促进了学校管理行政化的发展。学校作为育人育才的前沿阵地,应是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共同的学校,而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机构的学校。在政府支持下学校行政化程度日益加深显然不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因此,学校必须要增进自我发展意识,及时转变管理理念。只有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充分发挥育人育才的作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为时代交上满意的答卷。
        (二)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质量和效率低下
        学校在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承担服务社会,做科学研究的重任,还肩负着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任。而这一系列工作能否得到有效的开展,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管理,以及精准化的管理目标。但部分学校办学方向和目标尚不明确,没有依托时代发展趋势及时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体系。比如绩效薪资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很多教职工感受不到公平、合理,产生了严重的不满情绪,从而影响到工作质量和效率。比如部分学校虽然制定了绩效考核制度,但制度内容主观成分较多,且缺乏针对性、时效性,仍不能有效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
        (三)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低
        学校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应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但学校行政化程度日益加深,难免会在管理上滋生出官僚思想和形式主义思想,使得学校管理观念日渐落后,服务意识日渐淡薄。尤其是部分领导身兼数职,承担大量繁重的工作任务,无暇顾及学校文化建设、教学科研、管理模式等方面的问题,致使管理人员只注重完成手头上的工作,忽视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提升。这显然遏制了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促使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变得越来越差。
        二、融合制度与文化的现实路径
        (一)转变理念,达成新制度共识
        学校要想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必须要注重制度与文化的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即是学校全面发展的“助力器”。因此,学校应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加强专业化制度建设。利用先进、优质的制度与多方达成共识,以此推进办学发展目标的实现,促进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往的管理制度日益落后,已经不适应学校当下的发展情况,所以要改进制度,促进制度走向专业化。尤其是充分发挥新制度的优势,将学校文化的传播与之渗透,形成更加广泛的制度共识。在专业化制度的构建中,会涉及到政府、师生、社会、家庭等对象,以何种理念、方式、手段促进学校与这些对象在制度上达成共识是十分关键的。笔者认为学校与政府在制度上的共识应是“依法治校”。比如政府要落实投资与监管工作,学校要实现办学绩效目标等,促进二者在明确职能和权责的情况下实现共同发力。


学校与师生在制度上的共识应是“交流合作”,在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沟通,充分发挥师生的管理主体作用,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民主化,才能使学校各项决策更具意义,实施起来更具实效性。学校与社会家庭在制度上的共识应是“以德为本”,学校作为育人育才的前沿阵地,目的是向社会培育人才,所以要加强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并在宣扬自身文化精神的同时掌握社会家庭需求,以调整育人育才策略。同时引入社会和公众的监督,能够有效促进教育理念的贯彻和实施,对于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也有积极的意义。
        (二)完善管理,构建新职业标准
        完善专业化管理制度,构建新的职业标准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并且要求学校全面考虑到能影响制度功能和效用发挥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功能与结构等之间的关系,逐步优化人、物、财资源配置,才能切实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使得各项制度的实施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力。在此过程中,学校需要充分认识到服务社会、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等职能和任务,然后依托这些职能和任务合理科学地设置制度。一方面,明确岗位工作内容和权责,制定符合当下发展需求的新职业标准,促进岗位人员认真负责地完成岗位工作。现阶段,学校对教学人员没有进行管理人员的分类,但若片面地按照教学人员的职业定位,会使管理人员职业角色描述和表达不清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岗位工作不清的局面,所以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加适宜的岗位准入制度,以加速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将各项职能和任务精细化,制定专业化制度,以保证各项工作得到妥善的管理,实现齐头并进,从而取得理想工作效果。比如在教育教学方面,利用制度指明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和完善专业教学基础设备等。比如在财政管理方面,利用制度加强财务管理能力,实现对财务工作发展的把控,及时解决和处理财务风险问题。
       (三)加强培训,促进职业化和提升专业水平
       现阶段,我国要求学校在进行管理时需要实施教育职员制度。而实施教育职员制度的根本性保障和高级发展形态即是管理人员专业化。实现管理专业化主要包括岗位分工专业化、管理工作职业化、管理人员专业化三个部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学校功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岗位分工日益滞后,需要依托专业化岗位分工突出学校组织的特殊性,提升管理的价值作用,所以学校应立足于自身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依据现代化组织管理需求合理科学地设置管理岗位。同时学校也应重视管理工作职业化。在解决“一人多岗”“一岗多人”“因人设岗”等岗位问题后,应引导管理人员认识职业追求,并将做好管理工作作为职业目标。同时学校要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力度。在管理人员上岗前给予专业技能、素养训练,不断使他们开阔视野思维和扩充知识储备,促进他们能及时有效应对岗位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四)打造管理环境,融合文化自觉与制度建设
        一般来说,制度能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而在长期遵循制度后人就会形成潜意识的行为底线,再通过文化进行浇灌和滋养,这种潜意识行为底线会不断提高,最终形成更高水准的自觉。对于学校来说,就是要利用专业化管理制度约束和规范教职工的行为,使其产生良好的工作意识,然后再利用学校文化加以渗透和引导,促使教职工在积淀文化和实践管理中不断锤炼自身素质和能力。因此,学校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积极打造优质的制度管理环境,将制度建设与文化自觉有机融合在一起,促进教职工在办学特色、教育理念、做事原则上有更多的契合,在工作与学习中产生更多的价值认同。
        结语:综上所述,为了充分发挥服务社会、培养人才、教学科研、传承文化等功能,学校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找寻管理制度与文化融合的路径。通过提高建设专业化制度,完善管理过程,以及形成全员文化自觉,才能更加高效地发挥管理制度与文化融合的作用,从而推动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贺群.学校管理中制度与文化融合的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12):40-42.
[2]苏荟,周勤.学校治理推进中管理文化的重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5):15-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