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师”:新时代骨干老师的成长目标和策略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下   作者:冯义平
[导读] 汉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奏章中写道:“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为了打造明师,董仲舒提出了许多要求,诸如:学以致用,博古通今,专心致志,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等。

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  冯义平

        汉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奏章中写道:“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为了打造明师,董仲舒提出了许多要求,诸如:学以致用,博古通今,专心致志,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等。因此,在当下,作为一名成长中的骨干老师,应该关注到教师的“应然”状态——教师本来应当是怎样的?思考如何成为一名明师?
        一、强化修炼,做明德之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之师”即指是弘扬美德的教师。明师能能把自己当下的工作,与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和学生的幸福联系起来的教育情怀。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既要“明德”、更要“明明德”。一要努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自觉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二要以身示范,树人先正已,做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的楷模,秉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行知”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有理想信念的塑梦人。
        二、善于学习,做明理之师
        在聆听一些优质课展示中深深体会到明师的课堂一定是巧妙精当的设计、新活凝炼的情境、旁证博引的讲解、抑扬顿挫的语言、游刃有余的掌控等。讲之酣畅淋漓,听之心领神会。因此,在今天,好老师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特别是要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这就要求骨干老师在成长为“明师”的道路上要善于学习,既要学习政治理论,深刻的领会国家的方针政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又要发扬格物致知的教育教学钻研精神,在专业理论、学科标准、教材教法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学深、弄懂、悟透,让老师的“一桶水”成为一股汩汩不断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回应新的挑战,才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
        三、取长补短,做明智之师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在培养目标和方式上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老师自我发展上则强调以老师为本,以老师的发展为本。



        一要有自知自明。通过反思、审视自身结构性教育素养,如教育素养、教学素养、学科素养、关系素养、信息素养、行动素养、研究素养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善于在教育实践中能够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
        二要知人之智。首先要“心中有生”“有仁爱之心”,尊重学生、尊重差异。“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明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把“爱”和“温暖”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欣赏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其次要“教学相长”。新时代下的学生“见过识广”,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老师“学习”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营造“民主”氛围,构建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方式,在师生平等对话、思维碰撞中激活思维、教学相长。第三要向同行学、向专家学,学会取长补短。在“磨课”中集思广益,在相互借鉴中促进提升、超越;在“学科沙龙”的观点交锋、智慧碰撞中实现思想交流、资源共享;在“竞赛评比”中展示自我、积沙成塔;在“专家对话、讲座”中得到启迪和迷津指点;在工作室、培育站、教研组、备课组、师徒接对等“共同体”中为享受校本教研的乐趣,找到适合自己、符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成长道路;在“校本研究”中依托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成果评选等项目,强化教育教学成果意识,掌握教育教学研究基本方法,努力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这是由成熟型教师、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必由之路。
        四、任重道远,做明日之师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明师”更应着眼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克服急功近利的“应试”观,树立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中着力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让课堂成为知识、思想的集散地、文本走向生活的对接舱、智慧生成的孵化器、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作为教师队伍的“骨干”,更应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努力研习、自觉躬行,将新时代“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学生的“明师”“益友”,当好“梦之队”的筑梦人,以赤诚与智慧谱写育人华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
[2] 吴乐乐.骨干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位、方向与路径反思[M].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