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育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下   作者:车荔
[导读]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育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厘清教师对新课改的正确认识,对教育的正确理解,从而将自己的角色从教书转化为育人。音乐具有特殊的魅力能使人充实、愉快、轻松,能调节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锤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以此为基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昆明市艺术学校    车荔   

摘要: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育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厘清教师对新课改的正确认识,对教育的正确理解,从而将自己的角色从教书转化为育人。音乐具有特殊的魅力能使人充实、愉快、轻松,能调节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锤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以此为基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育,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同时,提升了自我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应该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手段,放飞学生个性,换发学生生命的活力,提升学生整体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音乐教育  音乐修养
        音乐的核心素养不单纯是要有基础的、最一般的音乐知识与实践能力,还要有对于音乐较高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外部事物较深层的感悟能力。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音乐可以净化心灵、美化情操,促使人健康向上。音乐能使我们充实、愉快,轻松,音乐具有它独特的功能,即调节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锤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音乐教育,实际上就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它本质上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是  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大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我国早在远古的孔子时代直到现行的教育制度中,一直把音乐作为学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之一。在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国务院副总理曾强调要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要全面贯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因此,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分发挥音乐修养教育的作用,以之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有力手段。
        音乐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学科,它能给予学生以审美的知识和美的享受。通过音乐的感染,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深化着认识,陶冶着情操,平衡着感情,它能使学生在品德、智慧、性情、情趣等方面产生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同时,它也具有数理化学科的逻辑思维特征,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而这正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石。伟大教育家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因此,音乐修养的教育对各种素质的形式和发展都是有效的途径。
        音乐修养的教育能提高人的道德素质。道德教育,主要是使人对善恶的原则界限能理解和把握,它偏重于理性,但对于一个少年学生来讲,道德教育不能采用空洞、生硬的说教方式,必须润物细无声地进行。而音乐的美则可以通向道德熔铸。当我们唱一首革命歌曲时,不但歌词的内容可以明确地激发我们的革命豪情和奋斗精神,就是那些没有明确标题的交响乐,由于它们是生活一切美好事物以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的呈现,也能使听者或闻声而奋起做命运的主人,或听音而怡情,释内心之郁结从而达到调节心理以人为善的目的,这种把思想品德以美引善,潜移默化的方式是完全可以美化心灵,净化思想的。
        音乐打动人的手段是从感情上对人施加影响的,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动物是本能的生存,而人是生活,而生活的内函必有感情的界入。因此,人类不能没有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美感,而人不能没有美。追求美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美感是一种高尚的健康的快感,音乐可以满足人的愉悦要求。如果说快感只是一种初级的情绪反应,那么情感便是唯独人类才具有的,对生活、历史和理想进行思考的具有理性要意的感性评价。音乐作品的审美,不同于一般教育,它的特殊性是在引导人们对于美进行感受。因此,我在音乐教学中十分重视感情的投入。上鉴赏课时,我牢牢抓住名曲名歌那种感人的魅力,引动感情的激荡,造成感情的共鸣。使美的旋律和节奏长上感情的翅膀,在学生的脑海里长期萦回,久不消失。美的事物犹如一面镜子,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形象,看到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使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在用音乐语言所掀起的情感激荡中得到完满的实现。这正如古人说的:“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目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言听,明则德略。则能思虑纯固。以言德于民,民敌而德之,则归心者。”(《国语·周语下》)实施美育,就是使人在对于美的追求中,明确善恶、振奋精神,使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归心”向善,从而乐于接受道德教育,最终提高道德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欣赏课上,我不单是放音乐让学生听,而是首先引导,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获得乐曲情感体验我总是满含激情地分析歌曲产生的时代背境和作者的身世与生活状况,从而为他们理解音乐提供线索。例如歌曲《游击队之歌》,以鲜明的节奏,轻快流畅的曲调刻划出处在抗日敌后艰苦环境中的游击队战士乐观的情绪,昂扬的斗志和革命的自豪感,通过欣赏激起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怀念。课后,学生直正领悟到了珍惜时光,奋发学习,努力成才的道理,并付诸实际行动。再如高中的音乐欣赏课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各种音乐表现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在教学中,我通过几首不同的曲子来说明同一个问题。如旋律它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然而旋律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是依靠它内部的逻辑即旋律的上行下行,音程的级进跳进、大跳小跳及横向进行来实现的,而不同的进行,不同的关系又有不同的表现意义,这时,我运用不同的乐曲,从旋律要素的不同侧面让学生领会该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意义。从而加深其表现要素在具体作品中表现意义的认识,通过提高对音乐基本知识的讲授认识,进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审美能力提高了,道德水准也随之提高。学生在总结学习音乐课的体会时说:"上了音乐课总会获得有一种向上的力量,有一种快乐感,觉得生活充满了阳光、幸福感使我们知道发奋学习,才是青少年的人生方向!”音乐修养的教育能开发人的智力。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迦德纳说:“只有扩大对人类智慧的看法,才能设计出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人的智力应该包括七个支流:
        1)语言的——能用口头和书面来组织、控制和交流经验;
        2)逻辑数理的;
        3)音乐的——能感知和创造音乐;
        4)空间的——辩别方向,三维空间感能在头脑里形成表象,并把它转换语言、绘画或者其他方式表达之;
        5)身体动觉的——达到外科医生或运动员那样的精确动作,具备控制能力;
        6)自我的——自我概念、信心、毅力;
        7)人际的——“理解别人,知道人的感觉怎样,懂得如何激发别人的动机和行动,善于与人打交道,有效地解决人际间的问题。
        只有综合来衡量这七个支流,才能判断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如果用这种看法来指导教育,那么美育是最有效的,也是无法取代的。因为,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只有综合发展他们的各方面素质,才能全面发展。
        音乐的二次完成性对集中注意力,触类旁通的理解力,归纳分析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想象及创造力的发展,都有着巨大意义。音乐活动本身就离不开创造与思雏,音乐给人的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及灵活多样的可能性。思维是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多反复的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反映,它包括着第一信号系统及第二信号系统的平衡,也就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同时活跃,感情和理智的完美统一,所以进入最佳的音乐活动境界对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极好的培养和锻炼作用。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是宇宙的精灵,是最富创造性的,但人类的很大潜能还没有利用开发出来,因此,必须让音乐来帮助我们”。达尔文说“每周至少听一次音乐,要是这样,我脑中那些已经衰弱的部分就可以保持他们的生命力,失去这些爱好,无疑就会失去一部分幸福,也许还会影响智力”。或者我们从这里可以找到诸如爱因斯坦、李四光、恩格斯、列宁、居里夫人、高尔基等这些世界公认的思想家、科学巨子,同时也是音乐爱好者的原因。
        另外,音乐对于锻炼和发展人的记忆能力也有着重要作用。首先,接受音乐形象有赖于记忆能力,只有专心注意,过耳不忘,才能享受音乐的情趣。只有记住音乐的主题才能了解它的丰富内涵,情绪精髓,掌握了主导动机才能贯串感情的脉络。因此,欣赏音乐是在记忆的基础上完成审美过程的。此外,欣赏音乐过程中的想象和联想,也是以记忆为前提的。音乐活动往往通过表演进行,就要求表演者要准确描述音乐形象,解释音乐内容,揭示底蕴,抒发自己感情。要获得这种技能也要付出艰巨的劳动,所以音乐爱好者常常也有极大的热情及坚韧不拔的毅力,这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不懈的精神,同时能影响理工专业方面的进取。技能性还反映了复杂的大脑控制能力及生理协调机能的完善,例如指挥读谱一目十行,把自己感受传给别人,弹钢琴的十指灵巧分工,歌唱者几乎调动了全身的肌肉和器官参加工作,演奏管乐器也要配合呼吸、吐舌、口型、指法等。可见,音乐表演不仅锻炼了毅力和热情,还能使大脑和身体各部器官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使人的自身更加完善。另外,一个成功的信心十足的表演者,从事其他工作也是自信的。
        音乐中的合唱,合奏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这些活动都培养着人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同时,也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促进了人的交往素质,协同解决问题,以及理解别人的能力,在歌唱、排练、演奏、演出中又激发了集体主义精神和亲和力。
        音乐艺术也反映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音乐作品,通过音乐活动可以体会到这些不同的时代特点,民族风格,从而增加时代感和历史感,这种经过人的情绪和感受获得的历史知识比书本上的更生动、更深刻。因此,音乐间接地促进着其他方面知识的发展。
        为什么音乐能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这是有生理学根据的。人的大脑两侧半脑的功能不同,左脑控制人体右侧器官并实施语言和抽象思维功能,右脑控制人体左侧器官并实施立体图像、艺术和形象思维功能,若人脑的左、右两半球合理利用并和谐发展则能使人聪慧起来。这是心理学家佩斯里研究确认的,此项成果获1981年世界诺贝乐医学奖。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把学生局限在语、数等功课中,学生整天使用大脑的左半球,使左脑长期处于极度兴奋和过度疲劳中,而右脑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左、右脑使用的悬殊不但会损害左脑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了左右脑的均衡和谐发展,有碍智力发展。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通过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产生音乐形象,给人直觉的形象思维。音乐的这种特有功能是在右脑中完成的,因此开发右脑离不开音乐,而要真正理解音乐,又须要左脑的参与。这样音乐对发展智力有重要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例如,我在上音乐课时注重的是启动学生的音乐思维。听音乐之前,决不自己一个人讲,以避免我的思维束缚他们的思维。音乐给予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听完音乐,再让学生说,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又联想到了什么。我发现学生的想象力是惊人的,他们畅所欲言,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作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思维越来越开阔内心也充满诗情画意。我还细心地发现有个较孤僻的学生也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这就是音乐美给予人的力量,它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力量无边的人。”音乐带给学生的是一片晴朗的天空。
        音乐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它促成学生健康的心理,有了健康的心理必然促进身体素质的正常发育。总之,青少年内心生活不能没有音乐,不能没有美。只有人们认识了美,才能进而去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美的创造就是人的审美感受的外射,创造美也就是人发展自身,建设世界的全部内容,到达人格完成的最高境界。
在音乐教育的领域里,将教育与素养同行,校园便充满欢声笑语,同时也塑造学生崭新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音乐核心素养
2.《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周斌 上海音乐出版社
3.《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等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