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下   作者:张国清
[导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以及严密性比较强的学科, 学习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湖北省丹江口市盐池河镇小学  张国清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以及严密性比较强的学科, 学习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关键词:培养;小学数学;推理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强化学生的推理意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已有知识、经验、技能的有效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让学生养成推理有依据的习惯
        学生喜欢模仿,如何推理?教师需要做出示范。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结合数学内容,给学生做好示范。比如,在学生学习“质数和合数”时,教师出示1至20,先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找出1至20每个数的因数,找完后提问如果让你们给它们分类,你打算怎么分?教师引导提问:1至20中,请看它们因数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从而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1有且只有一个因数,而2,3,5,7,11,13,17,19这些数有两个因数,有的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4,6,8,9,12,14,15,16,18,20。由此引入因数和质数的概念,让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质数,什么样的数是合数,紧接着引导提问:那么1归在哪一类呢?从而得出因为1只有一个因数,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教师应引导学生组织好数学语言的表达,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回答问题。教师在学生推理的语言组织上应该如何引导呢?学生对规律、公式、解题思维等一些知识的推导中,教师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白语言要准确、完整和规范,在学习中,要把头脑中的逻辑思维想法,用数学语言清晰地、简洁地、准确地表述出来。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常用句式,比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一步步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说话”完整有据的习惯。教师还要为所有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要给学生的“说”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利用经验迁移推理
        在探究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和迁移思维,让学生合理推测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中,就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来引导学生进行直觉推测。先让学生回忆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求的?你能求三角形的面积吗?做到用“旧知”引“新知”,把“旧知”迁移到“新知”中,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学向转化的方法靠拢。


然后设计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梯形的上底和下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本能地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做出直觉的推测。然后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形象、直观,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梯形的面积计算求证方法,也为今后求证其他類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这个求证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加强学生操作实践,将学生的推理推理能力结合在数学教学中
        教学活动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积极的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教学活动过程,并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对于分数比较大小的片段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猜想一下同一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谁大谁小,接着让学生动手实践:画一画、,折一折,表示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立和感知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大小,不知不觉在学生自己的实中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2]
        一位伟人说“我听见了,但可能会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有多么的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再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图片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出前三种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求,应该怎样转化推导。接着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
        四、 小组合作,探究推理
        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发散思维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组织学生们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并倡导小组进行合作,完成对知识点的巩固。组织学生们进行深入探究,就让学生们学会自我探索规律,运用推理能力,学会分析问题。例如:我在教学《找规律》这一章节内容时,推算N个三角形是由多少根木棒组成的?我先引导学生们观察课本中画出的图案,发现第一个三角形是由三根小棒组成的,接着后面的三角形都是由两根小棒组成的。然后我就让小组长组织小组合作讨论,按照你自己的思维,让你的组内成员,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完成,看看谁能完成得更好。经过小组分析和推理,得出N个三角形所需要的木棍数量=2N+1。这个案例是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们观察细节,以及运用逻辑思维。而这个探索规律的过程,无疑提高了学生们的推理能力,使其更具有逻辑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做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抓住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数学活动,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悟到推理的方法和效率,充分展现学生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凌燕.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8(14):35-37.
[2]王宪昌.主编.数学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