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节气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索实施要略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下   作者:许敏
[导读] 我校的节气探究活动引领孩子们走进自然,发现自然变化的秘密,用传统文化浸润童心。本文从“探索自然”“体验民俗”“认知农事”三个方面介绍了“春知节气”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并对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思考,从而促进综合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共同发展。

义乌市佛堂镇倍磊小学  许敏

【摘要】我校的节气探究活动引领孩子们走进自然,发现自然变化的秘密,用传统文化浸润童心。本文从“探索自然”“体验民俗”“认知农事”三个方面介绍了“春知节气”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并对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思考,从而促进综合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底蕴  节气  综合实践活动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二十四节气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小学生对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却知之甚少。
        “春知节气”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探究节气知识,理解节气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进而转化为外在行为。
        一、为什么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在“动手做”“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8页]优秀传统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邂逅”,能产生1+1>2的效果,实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预期目标。
        二、节气课程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让我们一起跟着节气去探究。
        (一)探究自然:探节气之“秘”
        “春知节气”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发现大自然的变化。从立春这天开始,孩子们连续5天每天测量4次气温,发现日平均气温一天比一天高。从雨水开始,天气已经暖和得无法形成雪花,下雨天逐渐增多,孩子们发现学校门口的小溪里溪水暴涨,溪边的柳树在雨中发了芽。“为什么会在惊蛰节气期间,响起一年中第一次雷声?雷电是怎样产生的?”孩子们通过查阅资料,找到了答案。在春分这个天文学上非常有特点的日子里,孩子们尝试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日出日落的时间点,计算出昼夜时间的长度,从数据和自己的感受来验证春分日昼夜等长的事实。结果必然是相同的,但是经过长期观察、记录得出来的结果让学生更难忘。
        (二)体验民俗:品节气之“趣”
        根据节气的自然变化,生活中有许多结合自然规律、体现传统特色的民俗活动, 如惊蛰吃梨、春分竖蛋、清明踏青、立夏秤人、霜降吃柿、冬至数九等。“春知节气”活动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传统节气的习俗,开展了一系列适合小学生参与的民俗活动。孩子们在参与节气民俗活动的过程中,感知节气的气候特点和传统游戏的无穷趣味。



        不同节气常常会有独特的美食文化,不同的节气会有不同的美食,如立春 “咬”春卷、惊蛰 “炒”虫、清明吃清明粿、立夏吃蚕豆、寒露吃重阳糕、冬至吃饺子等。在“春知节气”活动中,以节气美食作为载体,通过制作、品尝美食,让学生走近节气,发现节气与食物的联系,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义乌,清明节有吃清明粿的习俗。“我们的节日·清明”活动中,学校组织孩子一起参与做清明粿活动。活动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到田野里寻找艾草,然后和面、揉面、包馅,把清明粿蒸熟。这种清明节特有的传统小吃赋予了节气别样的内涵。
        (三)认知农事:悟节气之“妙”
        千百年来,人们用二十四节气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预知冷暖雨雪,指导农业生产,春种、夏耘、秋收、冬藏。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工业化、信息化主导的现代社会,人们逐渐远离传统的农耕文化。“春知节气”活动利用校内学农实践基地——蓓蕾绽放园,依托“蓓蕾绽放”学农拓展性课程,借助农村自然资源和农业文化,以普及种植知识为起点,引导学生研究农耕活动内容,开展以节气为节点的种植体验活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春雨贵如油”“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春雷响,万物长”“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这些农谚里蕴藏着古人观察自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后发现的自然规律。在丰富的学农体验活动中,孩子们发现节气与农事有着密切的联系。孩子们吟诵着、劳动着,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三、节气课程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把各类专题教育活动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学生真实生活、培养综合素质的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高度契合,两者的有机结合势在必行。
        (一)融合多重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分层实践。
        节气课程融入综合实践活动,在分类的基础上,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相互交流等,了解二十四节气的产生背景、意义,感受宣传节气文化就是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春吃春卷、春分竖蛋、清明插杨柳、亲历耕种、吟诵农谚等体验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近自然的环境,进而感悟节气内涵。
        (二)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加深教师感悟传统。
        教师挖掘学生所接触的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探究和体验过程中,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对学生进行不同深度及广度的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对二十四节气、对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更加深入,从而更好地设计与开发相关的拓展性课程。
        在探究中体验,在实践中传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会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体验活动中,促进个性化发展,增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田国英.优秀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人民教育,2018.03~04
[3]张庆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路径探讨.当代教育科学,2018.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