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觉悟,走向好老师——以教学《冬天的济南》反思为例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下   作者:李朝荣
[导读]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是哲学家周国平的一本书,它影响并改变着万千年轻人对人生的思考和生活态度的转变。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人生的三个觉醒: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灵魂的觉醒。对于教学而言,每一次教学思想和方式的蜕变也应该是一次觉醒和觉悟。

广元市利州区大东英才小学  李朝荣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是哲学家周国平的一本书,它影响并改变着万千年轻人对人生的思考和生活态度的转变。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人生的三个觉醒: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灵魂的觉醒。对于教学而言,每一次教学思想和方式的蜕变也应该是一次觉醒和觉悟。
        去年秋天,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9)’中西部项目—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项目初中语文骨干教师提升”培训。培训期间,我聆听到了来自成都教科所的从一线上来的草根专家为我们上的《千变万化和千篇一律》,这堂课颠覆了我对过去自己的评价,激起了开始我对未来新的思考。
        专家讲的一个课例深深地刺痛了我——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济南的冬天》有一个很优美的句子:“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师问,当初你上这个内容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我听到问题后,回忆起了自己上课的情形:
        师:“同学们,在这个自然段里有很多优美的句子。请你大声地读出来,想一想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读。大家自由展示(其它的句子略)。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我喜欢的理由是,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将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矮松的可爱的状态。”
        师:“不错,不错,对于比喻这种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理解得挺好。还有同学补充吗?”(比喻修辞表达效果的探究是在前一课《春》教学时已重点讲过。大家对这类题的答题的套路很清楚。我在等待有同学来补充完善这个答案。)
        果然,有同学举手了。他的回答是,“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将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矮松的可爱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雪后小山的喜爱之情。”
        答语一出,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我也露出了预期达成后满意的笑容。随后我就让学生读出这句话的美感来。……
        互动中,另一个老师也现场分享了她的课例设计,和我以前的设计大同小异。
        对于我们的课例设计,授课的专家未置可否,而是向我们现场呈现了自己的设计: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你能够说出把什么比作什么吗?”
        生:“把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顶着一髻儿白花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



        师:“对于刚刚同学的表述,你认为哪个更准确?为什么?”
        ……
        (设计意图:对于课堂生成的问题,老师要及时把握住。这里的设计要引导学生理解“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的相关性,帮助理解本体是在特定时间里的具有和喻体相关特征的事物。)
        老师又接着问:“这个句子为什么要把‘顶着一髻儿白花的矮松’比作成日本看护妇呢?”
        学生们差不多异口同声地说出“这样可以生动地写出矮松的可爱的特点”这类的回答。“还有吗?”对于老师的追问,孩子们都一脸茫然。老师抓住孩子的疑问,接着深入浅出地引导:
        “请同学们看,‘看护妇’这个喻体与句子中的本体有什么相同点?”
        “读下面关于‘看护妇’的注解,你有何发现?”
        “为什么在‘看护妇’的前面要加上‘日本’呢?”
        “请大家关注上一个自然段,看看这句话所些的景物与前文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课堂上生成的一系列问题一一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有探究,有思考,有发现,有理解,课堂于是真正变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在师生有效地互动中,大家真正明白了老舍写作中这样设喻的原因:一是“日本看护妇”这一喻体与本体“矮松”特征相关联;二是看护妇,是看护小孩子或者老人的护士,日本女人的柔顺是出了名的,以此为喻更能够突出小山的秀气和雪后的可爱;三是这一比喻与前文把老城比作“摇篮”相呼应,照应了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
        真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曾经一度还认为自己在教学设计上有一点点优势,还一度有些沾沾自喜的我突然责问自己:同样的教学内容,为什么教学的效果不一样?同样的教学课堂形式,为什么学生的参与体验不一样?
       “缺乏对文本的科学理解和艺术使用,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两大致命伤痛。”授课专家一语中的诊断出了我的“病症”。专家培训中,睿智地指出统编版语文教学内容的适当呈现要体现以下几大要领:教学内容的层次序列,匹配文本特质的方法选择,凸显思维过程的能力培养,聚焦学习主体的问题解决。而要实现这些,就要设计者明确“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教得如何、学生学得如何”的问题。那堂近三个小时的培训,让我们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觉醒带给我的是阵痛,阵痛之后才可能是破茧成蝶。我带着这样的收获,决心精心研究,全面理解统编版教材编者的意图,让我的语文课上得 “有内容、有效度、有意义”,真正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中的落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