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下   作者:陆通
[导读] 在当下的数学课堂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却占比较少。为此,教师可以采用以问题提出引领思维教学,以工具辅助拓宽思维路径,以问题解决深化思维等策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温州市瓯海区南瓯实验小学    陆通

【摘 要】在当下的数学课堂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却占比较少。为此,教师可以采用以问题提出引领思维教学,以工具辅助拓宽思维路径,以问题解决深化思维等策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关键词】素养发展;数学成长型思维;成长型思维教学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以知识学习为基础的思维发展过程。在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占有少数,部分教师的教学多流于形式表象。教师无法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深入,学生也无法体悟到数学学习的深层次乐趣,更无法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对此,笔者基于调研分析,提出对策,助力问题解决。
        一、数学思维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笔者通过对句容经济开发区1~6 年级1200 多名师生,开展问卷调查、随机访谈、课堂观察后发现:教师对数学思维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关注,有些教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数学思维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喜欢教师的这种方式,也认可教师的这种方式能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调查结果也反映了一些问题:18%的数学教师很少甚至从未关注过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教学,说明教师缺乏对学科理念的学习和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意识不足甚至漠视。25%的数学教师思维教学方法单一,说明这些教师只凭经验教学,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2%的学生不喜欢数学教师的思维教学方式,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这说明教师的思维教学存在问题,不能因材施教,无法激活学生思维,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二、思维教学缺位的原因分析
        1.教师学科本体素养有待提升。
        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发现:部分数学教师因自身学科素养不足,对成长型数学思维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与科学的研究,对班级学情研究不到位,课堂提问烦琐,学生无法专注问题本身,深入思考只是疲于应付,完全没有自己的理解与建构,也不懂前后问题之间的关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拓展深化教学更无从谈起。数学思维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学科素养,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具有能够捕捉学生思维亮点的敏锐性,能积极研究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及问题,应对学生思维需求,设计高质量问题,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2.成长型思维教学方法“单式化”。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学科本体素养的局限性,在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培养中,缺乏客观认知与主动作为,教师用自己习惯的经验性思维推进教学,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数学思维浅层化。有的教师甚至始终用一种方式来教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教师的教学生看不明,学生的学教师也看不清。
        3.教学封闭导致学生思维定向。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教师设计了一些很有思维深度和灵活度的练习,但因学生的认知及思维发展水平达不到,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反而毫无效果。思维单一化、碎片化现象频频出现,这与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封闭性的、答案是定向的密切相关,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不足。因此,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受限,不明真意,不会变通,不懂学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灵活性训练缺失,无法让学习真正发生。
        三、学生成长型思维品质提升的路径与策略
        1.以问题提出引领思维教学。
        “问题提出”应当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不能仅仅为提问题而设计问题,这样容易出现问题烦冗,没有质量,甚至将“意义创新”片面地理解成“标新立异”的情况,这些都是不恰当的。无论是问题解决还是问题提出,事实上都应被看成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的思维策略就是数学思维的具体体现。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些“提问策略”:一是“普遍化”。“普遍化”是指将已经通过论证得到的结果进一步加以推广运用,以获得更为普遍化的结果,增加结论的适用性与普及性。二是“深度化”。除去“普遍化”这种促进思维发展的提问策略,如何能将问题变得更难一些,让思维路径更复杂一些,显然也可以被看成发展与深化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是“深度化”的主要含义。“加大难度”引出问题的一些具体方法有:在减少已知条件的情况下去求解原来的问题或者尝试去增加一些新的条件,促进思维在种种辨析、重组中走向深度研究。三是“反向思维”。这里的“反向思维”是指可以通过交换情境或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成分与未知成分来重新引出新的问题。
        2.联系实际生活,推动数学思维成长
        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成长进步空间,同时也为学生的思维成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引领学生思维进步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给学生提供生活思考以及生活应用的空间,促使学生在拓展和延伸思维的过程中找到最佳的思考方向。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在生活当中应用,学生的思维发展也需要通过在生活当中的学以致用与深入思考来得到培养。针对这一情况,为推动学生数学成长型思维的养成,教师要从广阔的生活空间当中收集数学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精心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带领学生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成长。
       例如,在教学“分数”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为学生设置数学思考题,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了解数学知识的生活应用价值:一个水果店在两天当中卖完了一批水果,第1 天卖出了总量的3/5,比第2 天多卖了60 千克,那么整批水果的重量是多少?教师在启迪学生思考和探究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挖掘思维,增加思维活力,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思维方法,促进成长型思维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赵国庆.思维可视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6:7.
[2]熊铭.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12.
[3]玛丽·凯·里琪.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M].林文静,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