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风情在新农村规划设计中的保护研究——以巴中市双石村新农村为例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赵俊杰
[导读]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我国新农村规划设计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于规划设计者对“新农村”理解的偏差,误认为“新农村”就是“城镇化”,尤其是“乡村风情”的缺失,新农村建设在其建筑、村落布局、道路设计等方面导致农村民俗文化的人为破坏或遗失。
        四川旅游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0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我国新农村规划设计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于规划设计者对“新农村”理解的偏差,误认为“新农村”就是“城镇化”,尤其是“乡村风情”的缺失,新农村建设在其建筑、村落布局、道路设计等方面导致农村民俗文化的人为破坏或遗失。鉴于此,本文以双石村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调研和研究分析,分析认为将优质乡村风情元素在具体的新农村规划设计中进行保留,在其建筑、道路、村落布局、景观、公共空间、休闲娱乐场所、民俗节庆场所等方面予以体现,让农村昔日民俗民风和乡村风貌跟随时代的步伐协调发展,秉持以人为本和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对乡村优质风情元素与新现代化农村建设相融合,予以重现农村人们最初的那一份情怀,寻觅根植人们心中的那一份“乡愁”。
        关键词:新农村;乡村风情;规划设计
        一、设计理念和原则
        1.加强自然环境保护
        习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即强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紧跟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切实履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让乡村原有自然风貌依旧,做到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新农村。在具体的建设中,务必加强对会造成环境污染的废气、废水、废弃物和噪声的防治,切实做好自然环境保护,为地方农民营造干净、舒适的环境。这是改善农民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方面。
        2.保护优秀乡村风情
        乡村风情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新农村规划设计中要格外重视对乡村风情的保护,对其保护和应用并非照搬或全部保留,而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规划设计中保留下来的乡村风情与现代化农村相呼应,既保持地域特色,又具时代性。
        3.协调好新农村与原村落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是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包括了农村的方方面面,尤其重视在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原村落的理解。原村落是农民生活已久的故乡,其中饱含了农民的情怀,但是昔日的村落历经风雨的冲刷和岁月的洗礼,部分土坯房已经被定性为危房,严重影响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新农村规划设计时,要协调好新农村与原村落之间的关系,让昔日乡村风情得到有效保护,又让危房问题给予解决,使新农村与原村落协调发展。
        4.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
        农村以大自然风景、民俗民风、传统风貌、乡土文化等吸引着城市人。近年来,乡村旅游得到社会极大的关注,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地方经济,对农村的发展是极有利的。因此,在对新农村规划设计时,必须保护农村原有的优秀乡村风情,将优质乡村风情呈现在新农村的各个方面,使之更具地方特色,根更具地方吸引力,以此打造宜居乡村。
        5.秉持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原则
        农民是农村人口的主导地位,在对新农村规划设计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解决农民日常生产、生活中最为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确保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为目标,以此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规划设计策略
        村风情作为新农村规划设计的软动力,具有其他要素不可取代的地位,同时也是农村灵魂所在。在新农村规划设计过程中,加强对乡村风情的挖掘,并将其应用于其中,在建筑、村落布局、道路、景观、公共空间、休闲娱乐场所、民俗节庆场所等方面予以呈现,进行保留与设计。
        建筑
        农村建筑作为一个地域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对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乡村风情等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住宅建筑设计就更值得新农村规划设计者所关注。结合双石村新农村建设现存问题,为满足农民日常生活需求,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新农村住宅建筑平面设计宜规则整齐,现给出三种不同的平面设计方案,均为单户独立单元平面布置,此设计为农民的日常生活生产提供了合理分配的空间,因此农村住宅以带有庭院的院落式布局为佳,根据其院落布局形式不同,可将其设计为三种布置形式,即前后院型(图1)、前院型(图2)、后原型(图3),如图所示。
        院落的布置形式特点较明显,同时增加了农村住宅建筑的使用功能。前后院型,是在原住宅建筑布局基础上进行改善的,分为了主体建筑、辅助建筑、前院、后院,前院可以举行日常活动,例如接待客人、娱乐活动等,后院则是作为晾晒、放置、生产等空间,前后院交错布置,分区功能明显,使用合理。出入口处,为满足前院空间与宅外空间分隔,特意以花坛作为空间隔离使用,也可以设计为围墙,将其隔开空间的同时也具有景观作用。前院型,分为了前院、辅助建筑、主体建筑,前院的空间较大,适用于进行各种日常活动,与辅助建筑、主体建筑相接形成整体性,更为便于农民生活习性的交互性。后院型,分为主体建筑、辅助建筑、后院,其布局特点为动静分区明显,后院可以进行各种活动,属于动空间,中间利用辅助建筑将属于静空间的主体建筑分隔开,以此实现动静分区的概念。三种布局形式各具特点,其主体建筑和辅助建筑设计则根据地方特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地域乡村风情而详细设计。
  
        图1.前后院型       图2.前院型         图3.后院型
        实施方案
        新农村聚落的形式与其规模关系紧密,其规模大小是根据该村人口数量而定。双石村位于四川省巴中市西南方向,其地形地貌较为复杂,该地以山地为主,对新农村规划设计时,结合地方优秀乡村风情,可以建设为山地村等更为合理。
        在新农村规划设计时,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每户人家的住宅要与左邻右舍有一定的关系,以达到方便自己的同时又不影响他人的目的,换言之,为了保证私密性,应该隔绝的地方必须要做到隔绝;为便于与外界交流联系,需要连通的地方也必须连通,这样的分隔与联系的要求就与建筑发生着组合的关系,也就赋予规划后的村落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和秩序感。
        根据双石村的地形地貌情况和原村落的布局形式,以保留原村落住宅布局中独立和联系的关系。新农村规划设计的选址可以选择依山而建,依据地形和山势的走向,将村落顺着山麓而建,布局形式采用单侧左右排列布局,每个户型根据山势的曲线并排,中间以景观区分隔,排列后的户型前院设计一条道路联通各户,后院设计为一条步行道相互联通,以便于农民日常生活生产所用;道路的另一侧则设计为景观,与之相邻处则继续布置住宅建筑。公共空间则设计在临近建筑处,之间利用景观带予以分割空间。这样的布局形式要根据地方日照情况、风向情况、雨季情况等因素进行合理设计,做到阳光充足,避免自然灾害的侵扰。规划平面图详见图4。
        新农村道路是连通农村与城镇、农村与农村、以及农村内部的道路,连接了乡镇、村落、田畴、山林等,支撑了农民的所有日常出行,供人行、车行、以及各种生产所需,也是新农村规划设计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农村道路主要分为主干道、乡村道路、乡村园路等。农村道路是在相关部门的路网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根据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合理设计农村道路的各方面要求,例如路基压实系数、设计车速、承载力等,根据其道路使用性质进行设计。原有农村道路为机耕道,石块和泥土混合压实为基础路面,每至下雨车辆驶过便会稀泥四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出行。路面即使如此不堪,但路两旁的自然景观却是一道风景,其灌木和乔木以及草丛形成天然的自然景观,这一点也是乡村风情中的元素之一。在对新农村规设计时要对其路旁景观进行整理和保留,路边过大的树木要进行修剪,不能阻碍车辆正常通行,小型乔木保留其树形优美且位置和间距适宜的树,路边的灌木和路边草也要进行合理整理,规避杂草凌乱的现状,另外可以利用草皮进行路边地面覆盖,以达到最佳的景观效应。对主干道,在原机耕道路面铺设的混凝土不少于0.2米,路面使用材料使用砂石路面,沥青稀浆封面等进行路面硬化,其优点是不受潮湿和高低温季节的影响。乡村道路利用0.15米的水泥颗粒和0.2米的碎石垫层,最后铺设混凝土加以硬化路面。乡村园路则可以利用石板、青瓦砖、卵石等进行路面硬化处理,以此设计不失现代感的同时又保留了里面的强烈的肌理感,呈现一种复原之感。
 
        图4.规划平面图
        农村景观无疑是地方农民生活所需,对地方自然环境和土地空间等进行整理和改造,使之更加适合人们的生活,在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做到景观与村落、建筑、道路等相协调,景观所用植物则采用就地取材的原则,就地选择形态优美的树种、花卉、灌木、草丛等,并对其合理修剪,以此进行景观打造,呈现地方景观特色的同时又经济实惠。
        在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对景观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
        新农村景观设计的目的是创造美观的同时更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对景观的打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显得尤为重要。要了解农民的生活需要,听取农民的建议和意见,以保证呈现出新农村景观的地方特色。
        突出农村特色为主的原则
        当地树种是一个地方的特色景观树种,对景观的设计要以本地名贵树木为主体,以外来树种为辅,让新农村景观具有地方特色、有农村气息,同时也体现了乡村风情的元素。
        传承地方文化为主的原则
        任何地域都有属于本地的乡村风情,尤其是农村地区就显得更加浓厚。对新农村景观设计必须以地方乡村风情为原则,对优质乡村风情进行合理保护与保留,呈现民族风俗,赋予新农村景观一种乡村风情的情调。
        新农村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有:
        道路景观
        道路景观是新农村景观设计的部分之一,新农村道路景观设计要以原基础为背景,以不同树种栽种进行景观打造,增强新农村景观的功能性和观赏性。新农村景观建设最好采用乔木和灌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栽种,增加了绿化面积的同时又让景观更具美感。常用的农村树种有柏树、杨树、银杏树、柳树、槐树等,各地域可以根据地方乡村风情特点进行选择,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为最佳。
        村庄景观
        村内街道景观。街道景观是新农村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街道景观呈现情况直观的反映出新农村的面貌。现今,利用于新农村街道的植物以大乔木为主,有着遮阴乘凉的作用,还可以改良周围的环境,且方便管理,常用树种有大杨树和银杏树等。栽种大乔木树种后,还可以在旁边足够的空间内适当果树,例如杏树、桃树、李树、樱桃树等,具有经济效益和景观效益;在每户住宅之间的景观区,可以设计花坛,栽种适宜季节性的且颜色艳丽的花草,花坛中还可以栽种桂花树和小型灌木,让分隔景观区更具视觉和嗅觉的体验;在住宅后院的园路旁,则可以栽种不占空间的小型植物,绿篱或花灌木植物为佳。
        休闲景观带。住宅建筑与公共空间、休闲娱乐场所、民俗节庆场所分隔的景观带亦可视为休闲景观带,是农民休闲生活的重要场所,休闲景观带主要是休闲功能,在实际的设计中,先要确定新农村规划设计的主景,展现乡村风情为突破点,做好新农村休闲景观带框架,包括亭子、廊架、古树、假山、小桥等。其次设计园路,设计曲线和折线分隔绿地空间为佳,使其休闲景观带更为规整。其中绿地树种以大乔木为主,在旁边设计常见花卉予以点缀,丰富景观带的色彩。另外,可以在大乔木下设计石桌石凳,完善景观带的休闲功能。
        新农村住宅建筑外围绿化。新农村住宅外围绿化对改善新农村环境影响较大,合理布置景观建筑和栽种树木,可以在住宅建筑周围种植高大的树木,夏季可以为住宅遮阴乘凉做准备,避免阳光的直射,让新农村外围绿化更能展现其应用的功能,给居民带来更加适宜的居住环境。
        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可视为晾晒区域,根据地方乡村风情元素,为了便于农业生产,原农村有一个用作为晾晒的公共空间,每至水稻丰收时节,这个公共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晾晒稻谷、小麦、油菜籽等农作物,所以在新农村规划设计时应该对其保留设计,此空间可以视为动空间,所以宜设计在休闲景观带的一侧,其优点是可以避免生产作业产生的噪声和灰尘带给人的伤害,其面积则要根据新农村可利用空间而定,设计形状为规则的方形最佳。地面设计用素土夯实配以碎石垫层,上面用混凝土和砂浆予以地面硬化,便于晾晒农作物。
        休闲娱乐场所。休闲娱乐场所是为农民平日锻炼活动的场所,选址需靠近公共空间,其形状设计和地面设计则与公共空间一致,为避免休闲娱乐时发生意外,地面铺装设计为橡胶地面,以保障人们的安全。此空间,可以配置一些日常体育锻炼的活动设施和可供小孩子玩耍的游乐设施。
        民俗节庆场所。民俗节庆场所是指根据地方特殊节日,所展现出来的乡村风情活动的区域,如举办宴席、传统烟熏肉、节日聚集表演等习俗,在这块区域可以进行完美融合,在此区域的一角留有一处空间进行设计烟熏肉所用的烟熏灶,此灶还可以为宴席和节庆活动所用。地面设计,则要与其余空间进行区分,此空间属于露天场所的采暖区,在地面设计上需要格外重视,基层设计合理的同时要用文化砖对地面进行铺装设计,在铺装方面则需要根据地方乡村风情元素进行设计,做到与周边相协调,与新农村整体相融合。
        结束语:
        新农村规划设计核心是将地域优质乡村风情进行保留,紧跟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所明确指出乡村建设要留住村庄的乡情味和烟火气,在其乡村的建筑、村落布局、道路、景观、公共空间、休闲娱乐场所、民俗节庆场所等呈现乡村风情元素,让新农村成为现代化农村的同时又保留了乡村特色风情,打造宜居乡村。
        参考文献:
        [1]梁坤.生态新农村的建设规划设计研究——以江西省茶园山村为例[D].知网.2019.06:10-29.
        [2]张华.四川丘陵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模式研究——以德阳市东湖乡大地村为例[D].知网.2010.10:18-25.
        [3]路军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河南省卫辉市某村落为例.[D].知网.2017.05:7-39.
        [4]吴硕.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规划研究[D].知网.2015.05:14-48.
        [5]宋洋洋.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居舍.2020-10:155-156.
        [6]肖雅文、杨梅、催青青.新农村建筑改造创新与规划设计——以大连庄河建筑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0-07(14):158-159.
        [7]邓善凤.传统继承与现代创新:现代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基于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观察[J].乡村治理.2020-03(3).
        [8]孟立永、蒋平.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护传统民俗文化[J].人民论坛网.2017-02:138-139.
        [9]高溪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保护类村庄空间发展策略研究——以北京市巴园子村为例[D].知网.2020.06:56-101.
        [10]顾安琪.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聚落景观改造实践研究——以浙江吉安县为例[D].知网.2018.12:53-71.
        [11]廖珊珊.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日本为例[J].经济与社会.2016-05:136.
        [12]郭勇奇.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及借鉴——以德国、韩国、日本为例[13].世界农业2013-03:42-45.
        [14]HOLBROOK,M.B,Hirschman E.C.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ption:Consumer Fantasies,Feelings,and Fun[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829(2).
        [15]VOSS K E,GROHMANN B.Measuring the hedonic.and utilitarian dimensions of consumer attitude[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3,4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