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作业安全风险因素再分析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陈明辉
[导读] 【摘要】:尽管对登高作业的安全管控已相当严格,相关管理制度也相当完备,但在安全工亡事故统计中,高处坠落的比例依然居高不下。
        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433
        【摘要】:尽管对登高作业的安全管控已相当严格,相关管理制度也相当完备,但在安全工亡事故统计中,高处坠落的比例依然居高不下。严峻的现实,逼迫我们不得不对这类安全事故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类事故的深入分析,在更深层次地揭示其可能的诱因及防范的建议、措施。力图进一步提高这类作业的本质安全程度。
        【关键词】: 危险源   高处坠落  本质安全   安全措施
        一、相关安全事故要因浅析
        对该类事故进行要因分析后,不难发现存在以下一些共同特点
        1、在零星作业、突击作业中出现高处坠落事故的比例远大于正常规模的例行作业。
        在一般施工作业过程中,正常规模的例行作业,尽管完成的工程量较大,作业人员也较多,但出现高处坠落事故的比例并不高。相反,在一些临时突击的、偶然安排的作业事项中,出现该类施工的几率确相当高。
        2、事故当事人大多为一线熟练职工。研究发现,高处坠落事故中,当事人大多是一线熟练工人,有的还是骨干、基层作业管理人员。一般不会是新进作业人员,也不太会是年老体弱作业人员。
        3、出现的场合在人、机移动中的比例比较高,大多为非实体作业状态。也就是讲在移动中出现坠落的情形远高于在实际高处作业事项进行中。
        4、由第三方原因引发事故的情形比较多。也就是讲,很多事故并不是由于事故作业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作业环境中与作业事项并无直接关系的其他因素导致的。由于其他意外原因的出现,致使原安全措施失效,或作业人员失去自救能力。
        5、机电设备安装中出现高处坠落事故的比例,高于土建、装饰工程。由于在机电设备安装、检修中,与作业相关的危险源本身就比较多,而对危险源的辨析相对会有缺失,对其管控相对比较困难。
        6、一线作业管理人员,尤其是安全管理人员大多未到过高处作业现场。大多无针对性安全作业方案,拟定的安全措施大多未经现场确认,或不切实际,未予落实。
        以上,且不仅限于此,在实际工作中的确较为普遍地存在。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思考,将有助于我们对高处坠落事故的要因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管理改进措施,提高对高处作业的本质安全管控水平。
        二、由“人、机、料、法、环”原理、对事故共性的再认识
        1、“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和本质,也是归宿。安全管理人员作为一线作业安全管理的直接责任者,对危险源辨析、安全措施落实自然责无旁贷。这是提高现场本质安全管控水平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但对登高作业现场,尤其是零星、应急作业的登高作业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到位、检查率较低,包括登高作业路径。实际作业人员对作业环境、危险源辨析也难以切实做到位。
        2、“机”的因素  大多作业机具,在地面使用的要求,在高空作业中,由于作业空间等的限制,可能做不到,由此可能同时限制人的作业动作,进而可能产生危险性作业。尤其是一些带气、电的作业工具,这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在现各项安全管理规定中,对高处作业使用各种机具,并无明确的限制性规定,或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实。
        3“料”的因素  登高作业中物料的垂直运输是重要危险源之一,尤其是在零星、应急作业中会忽略这个环节的安全管控。增加材料与人员、机具配合中的不确定性,进而增加作业的危险源。
        4、“法”的因素 相对而言,这个环节显得尤为薄弱。尤其是在零星、应急作业中,似乎没有必要或者没有时间去拟定必要的安全作业方案或作业指导书。而为编制该方案需要的现场踏勘、安全措施落实、现场作业监护等制度同样相当薄弱。这就必然使得作业人员会在风险因素不完全知晓,被控制的环境下从事高空作业。
        5、“环”的因素 登高作业安全管理的环境,是一个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变过程,而在这个转变中我们的安全管控手段显得较为滞后。而恰恰是这个管控的滞后,形成了安全要素控制的空白点。有很多危险源,原在平面体系中是较为可控的,但在立体空间中就变得难以控制或被忽略了。

尤其是在机电设备安装、维修作业中,作业的可能是一个点,管理的或许仅仅是一条线,而危险源来自整个三维空间。
        三、现管理方法缺陷分析
        1、要树立、立体、动态的现场危险源分析思维模式。一定要改变过去平面、静态的分析方法。这是过去习惯思维方式的一个缺陷,难以对作业环境的危险源进行群面客观地分析,进而使相应危险源控制、安全作业措施落实滞后。
        2、忽略作业前现场踏勘的必要性,尤其是在零星、应急作业中,这种现象显得尤为普遍。未进行现场踏勘,怎会对现场危险源有真切的了解,怎会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安全方案和措施。而由此也将使得每一次登高作业变成冒险行动。
        3、缺针对性的安全作业指导书和及现场环境交底确认。使得作业人员对现场的危险源不甚清楚,对具体作业安全管理要求不清楚、安全措施落实情况不清楚。作业人员往往是知道要求去做什么,但对上下左右人家在做什么不清楚,对那些不能做不清楚,那些在自己作业时还去高度关注、观测变化的事项不清楚。
        4、管理死角、视觉死角同样都未消除。登高作业,本身存在视觉死角,作业进行中同时存在管理死角。这使得安全风险在登高作业中被叠加。在立体的作业环境中,我们往往会忽略了作业点周围的安全风险因素管控,形成了管理死角,而这些被忽略的风险因素,恰恰可能是坠亡事故的诱因或直接影响因素。使作业人员可能成为被伤害的对象。
        5、作业安全条件的确认。现场作业中,对施工安全作业条件,缺乏作业者、安全管理人员、现场监护人员的共同确认。现实工作中,尤其是在零星、突击作业中,往往仅凭作业人员的经验判断、自我确认。这使得作业中风险因素被忽略的可能性进一步被增加。
        四、危险源的再认知
        1、作业区间是个立体的空间,而不是平面的点、线、面。在一作业点为中心,地面为底线,以影响范围为半径的整个空间,均是进行危险源辨析的范围。
        2、在整个相关空间中,人、物,不可移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可移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当有一定约束而阻止其运动时,人和物才会保持相对静止状态。这一认知是与地面作业危险源分析的本质区别。
        3、尤其是在机电设备安装作业中,穿过作业空间的水、电、气等能源、介质管道,很有可能形成域外危险源,且往往会忽略了对其的控制。
        4、在空间移动的人和物本身就是危险源,而这种危险源又恰恰为登高作业所必须。控制这类危险源是登高作业安全管理的核心。
        5、人和物在空间移动通道,未经措施落实,本身就是危险源。故未能按预先设定而作的各类移动,本身就是失控的危险行为。
        五、改进建议
        1、任何登高作业必须有安全作业方案、指导书,严禁无方案登高作业行为。方案所定等安全措施,必须严格落实且必须由相关方现场确认。
        2、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在作业展开前,实地踏勘作业现场,到达高空作业点,确定上下通道,明确相关措施。并以此作为拟定安全作业指导书的基本依据。
        3、原则上,与登高作业相关的空间范围内的其他作业,应时间上错开设施。确有必要需同时施工的,需按交叉施工,严格落实相关安全措施。
        4、与穿过登高作业相关空间的各类机械设备、能源介质管道等相关管理机构,应建立联合协调管控机制。及时通报、预警相关作业信息。
        5、安全监护需贯穿于整个登高作业过程,并与作业人员及其他相关管理机构保持协调信息通畅。既核查安全措施的落实,又督促、协助作业人员执行安全作业过程。
        随着建工作业技术的进步、作业节奏的提高,登高作业的形式、内容也将不断增加,危险因素也将更加增大。我们必须在遵循安全风险管控规律的基础上,强化登高作业安全纪律。用科学的危险源控制手段及铁的作业纪律,确保登高作业本质安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迪; 赵霞.浅谈高处作业的危险因素与应急处理[J].民营科技,2011-01-20
        [2]孔德新.浅谈高处作业安全管理[J].山东工业技术,2016-02-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