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低段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1年1期   作者:刘凤菊
[导读] 【摘 要】 初入学的聋童由于听觉障碍,其言语形式和发展出现诸多问题,句子成份不全,漏字、掉字、语序颠倒的现象非常严重,其语言能力严重低于同龄健听学生。说、写句子和句式教学是聋校低段语文教学的核心,对聋校低段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创新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变这一现状。 【关键词】 聋童 语文教学 探索 创新

        刘凤菊 (四川省什邡市特殊教育学校   四川 德阳   618400) 
      【摘 要】 初入学的聋童由于听觉障碍,其言语形式和发展出现诸多问题,句子成份不全,漏字、掉字、语序颠倒的现象非常严重,其语言能力严重低于同龄健听学生。说、写句子和句式教学是聋校低段语文教学的核心,对聋校低段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创新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变这一现状。
      【关键词】 聋童   语文教学   探索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1)01-078-02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聋校学生最终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他们同样要用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进行交际和思维。聋校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观察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听(看)话、说话、阅读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语言文字的教学,在大力提倡课程改革的今天,我在低段语文教学过程中经过探索和创新,突破传统的机械的教学方式,以新颖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聋童用词、说句写句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观察和思维能力做了铺垫。
        人与人之间用语言进行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问答形式进行交谈;二是向别人描述某件事情或表达某种意愿。这两种方式常常交替进行。初入学的聋生没有词、句储备,不具备与人交流的语言基础。词是造句的基本单位,句子则是表达的基本单位,聋生用语言进行交流实质上就是运用一个个句子进行交流。正确理解句子意思,正确说、写句子、掌握句式是低年级聋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点。句子的学习又有赖于对词语的学习,聋生能够通过观看教学插图、实物或动作演示来理解词意,但是要将词语灵活运用于句子中就比较困难,他们往往在说话中用顺序颠倒的一个个单词来表达。如:我班学生阳阳(有一定的口语能力)向我反映事情说:“刘老师、小杰、小靖、打架、昨天、晚上”中间停顿较多,词的顺序也是颠倒的。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词意虽懂,但不能将词语灵活地运用于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缺少连词、介词等虚词的连接,不知道正确的语序,归根到底就是聋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词、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从问题入手,以词入句,以回答形式教学词语和句子。
        低年级聋生通过仿说、仿写句子(用学过的词语替换原句中相应部分的词语)来学习句子、掌握句式。这里的句式可以理解成语法,语法是语言的一个结构要素,它是词的变化规则和组词成句规则的总和,任何语言都有它的语法构造,了解任何一个句子,不仅要懂得每个词的含义,而且要晓得词与词之间发生的关系。
        什么词做句子的什么成份,对于健听儿童来说,学龄前在长期使用口语对话的过程中就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法基础,上学后他们的书面语表达完全与口语表达一致;而听力残疾儿童缺少听觉的帮助,没有听觉经验和口语的支持,他们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学过的词语去表达课堂上没有教过而自己想表达的事情。他们仿说、仿写句子常常将词语写在句子中不恰当的位置,造成所写句子成份不全,语序颠倒、令人费解。如:教学句子“小英拿板擦擦黑板“,所要掌握的句式是“谁拿什么做什么”。仿说、仿写句子要求用表示称谓的词替换“小英”,用名词替换“板擦”,用动词替换“擦黑板”。除了词语与词语之间要联系外,还要将所学之词恰当地写在适当的位置。仿说、仿写句子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原句意思并且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说、写的句子是这样的:“佳佳拿窗台抹布,小红拿抹布椅子。”我在评讲作业中除了进一步通过看图、演示讲解加强学生对词语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以外,还将已学过的词语进行归类,对不同词性的词语提出不同的问题。


如:对图上的人物和自己的同学提问:“他是谁”?指着抹布、桌子、椅子、黑板、窗台等名词问:“这是什么?”对表示动作的词“擦窗台、擦黑板、扫地”等在演示的过程中提问:“他(她)在做什么?”接着出示原句,将问题引入句子,以词入句提出问题:“谁拿什么做什么?”原句中的“谁”用“小英”回答。“什么”用“板擦”回答,“做什么”用“擦黑板”回答。巩固复习时,我让学生在观看演示句意的过程中回答句式中提出的问题,如:“阳阳拿笤帚扫地。”我指着阳阳问:她是谁?同学们都能回答:阳阳。接着提问:阳阳拿什么?提示同学们看阳阳手中所拿的东西,然后提问:阳阳拿笤帚做什么?根据动作演示回答“扫地”, 最后让同学们把回答的内容按照动作的先后过程说出完整的句子。仿说、仿写句子的过程中,我让同学们要在头脑中想象几个连续动作的过程,并提示“手中拿的东西”是与接下来发生的动作相关联。笤帚与扫地相关联,拖把与拖地板相关联,抹布与擦桌子、擦椅子、擦窗台相关联等等。那部分没有正确说出和写出句子的同学恍然大悟,他们把刚才回答的词类对号入座,用表示名字或称谓的词回答“谁”,用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回答“什么”,用表示动作的词回答“做什么”,遂将句子改为“佳佳拿抹布擦窗台。小红拿抹布擦椅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对不同词性的词提出问题,让学生以问答的形式学习词语,并将问题带入句子教学中,以词入句,一问一答,让学生知晓哪类词可以回答句式中相应的问题,也就是担当句子的哪些成份,这样既提高了聋生用词造句的能力,又矫正了聋生句子成份使用不当的毛病。
        二、巧设问题,培养聋生正确运用虚词的能力。
        汉语的副词、助词、介词、连词等虚词是其他语言很少或没有的词类,这类词语没有实在而具体的意义,一般不充当句子成份,位置固定,数量封闭。虚词虽不充当句子成份,但是在句子中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聋生学习和运用这类词语相当困难,他们写出的句子常常不完整,主要就是漏掉了虽然无具体意义但是在句子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虚词。
        我在教学含有虚词的句子时,就特别强调虚词的运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巧妙地设置问题,故意隐去虚词,在其固定位置写上括号,以示句子不完整,提出问题:此处该填什么词?如:这是汤亮(  )饭盒。提示学生括号里还要填写什么词,学生经过思考后会说出“的”这个结构助词,这样,学生会对经过自己思索得出的答案(虚词“的”)加深印象。在教学生朗读句子时,我在虚词的下方打一着重符号,读第一遍出示虚词,读第二遍擦去虚词,让学生边读边想,以说话的速度读出完整的句子,训练学生在平时说话的过程中注重虚词的重要性。如:教读“大刀和弓箭是武器,枪和炮也是武器”时,我在“也”字下面加一着重符号,让学生在读第一遍的过程中体会虚词“也”的重要性,然后,我擦去“也”字,出示这样的句子“大刀和弓箭是武器,枪和炮(  )是武器。”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使其在没有“也”字的情况下也能以平常说话的速度说出有“也”字的完整句子。并且在生活中,我也随时矫正同学们说的句子,让他们以完整的、语序正确的句子进行表达。久而久之,同学们说、写句子的能力增强了,特别是说写句子时正确运用虚词的能力提高了很多。
        我们只要在语文教学中去探索、去创新,去发现更多更好更适用于聋生的教学方法,便可以较好地推动他们语言的发展,为语文的再学习做铺垫。

        参考文献:
        [1]叶立群、朴永馨.《特殊教育学》.教育出版社1995(1)
        [2]胡名扬主编.《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
        [3]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