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欠卓玛 旦知吉 (1.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2.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研究生)
【摘 要】 本文浅析伯戴克先生的上乘之作《1729—1959西藏的政府和贵族》,首先简要论述了作者和本书内容,其次以笔者对本书中浩如烟海的记载以及自己的见解为源泉和基础对伯戴克的著作进行了双面的评价,通过多次精读此书充分挖掘了本书的写作方法、研究视角、研究范围和学术专攻性以及详实的材料等方面优越性,接着指出了本书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 伯戴克 西藏的贵族 评析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1)01-074-03
一、作者及译者简介
《1729—1959西藏的贵族和政府》作者伯戴克(Luciano Petech)是意大利著名的藏学家,专们攻西藏史、拉达克史、外国侵藏史和尼泊尔史。作者师从现代藏学的奠基人也是意大利最负盛名的东方学家朱塞佩·图齐(Giuseppe Tucci,1894-1984),一生著述,极为宏富,主要著作有《1729—1959西藏的贵族和政府》、《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原和西藏》、《拉达克王国》和《中部西藏与蒙古》等都是影响深远,脍炙人口的名著。另外,伯戴克编注出版了德西德利的《报告》(Relatione,Report)和奥拉济奥现存的所有作品。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伯戴克试图尽可能从一个批判的角度来论证他的资料的可信度,从而避免论述受意识形态或宗教成见的影响。[ 弗朗切斯科·塞弗热著 班玛更珠译:意大利藏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藏学(2012年第2期)]故而,伯戴克先生的每部著作在学术界评价甚高。
译者沈卫荣,男,1962年生于江苏无锡,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系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和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藏学家和历史学家,主要从事藏学研究。
二、本书内容简介
伯戴克的著作《1728—1959西藏的贵族和政府》本书共有六个章节,加之导言、名录、附录、书目和缩写、索引、译后记,共洋洋三十多万字,本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每个章节连成一体实属国外藏学研究上乘之作。从第一章亚谿家族到最后一章僧职首相,每个章节作者按时间顺序完整地记录了每个家族成员、庄院、任职和在西藏政治舞台上所起的作用。
首先谈论了亚谿家族的由来和组成部分以及该家族内发生过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生平。亚谿家族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家族(从第七世达赖喇嘛到第十三世达赖喇嘛),该家族由五个家族组成即朗顿(Glang-mdun)家族、彭康(Phun-khang)家族、宇妥(g·Yu-thog)家族、桑珠颇章(bSam-grub-pho-brang)家族、(早期)拉鲁(Lha-klu)家族和(后期)拉鲁(Lha-klu)家族。
亚谿家族是从第七世达赖喇嘛开始出现的,1729年清朝封七世达赖喇嘛的父亲索诺木达(bSod-nams-dar-rgyas)而扎为“辅国公”,从此“公”这个称号作为头衔封给各个亚谿家族。桑珠颇章(bSam-grub-pho-brang)是第七世达赖喇嘛的家族,其家族的奠基者为索诺木达而扎(bSod-nams-dar-rgyas)在18世纪西藏历史上颇有名气的人物,后来在1727-1728年内战中站错了队,从此名声不太好。第二朗顿家族是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家族,其奠基者为达赖喇嘛的父亲工噶仁青(Kun-dgav-rin-chen),1879年皇帝封他为“公”头衔并赐予宝石顶戴和孔雀花翎。工噶仁青有五个儿子,其四子为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第三彭康(Phun-Khang)家族为第十一世达赖喇嘛的家族,该家族的奠基者是贡孜才旺顿珠(dKon-rtse-tshe-dbang-don-grub)。1841年皇帝封他为“辅国公”的头衔,1848年赐予珊瑚顶戴和孔雀花翎。他有三个儿子,次子为第十一世达赖喇嘛。最后是(早期)拉鲁家族和(后期)拉鲁家族,(早期)拉鲁家族是第八十达赖喇嘛的家族,该家族中出现了众多黄教灵童,鉴于此皇帝1793年颁发金瓶掣签的方法遴选高级僧侣的转世,其目的主要在于这种独家垄断的局面。然而(后期)拉鲁家族是第十二世达赖喇嘛的家族,该家族奠基者为彭措策旺(Phun-tshogs-tshe-dbang),1859年皇帝赐彭措策旺“公”的头衔。为了避免庄院分配给新的亚谿家族,政府于1858年下令第十二世达赖喇嘛的家族和第八世达赖喇嘛的家族混居,这两个家族由婚姻纽带而合二为一。
其次主要介绍了第本家族,该家族包括五个家族即噶锡(dCav-bzhi)家族、通(Thon)家族、朵喀(mDo-mkhar)家族、帕拉(pha-lha)家族和拉加里(Lha-rgya-ri)家族,其中拉加里家族因声称是西藏古代王的后裔而省略。第本家族在拉萨政府主要担任噶伦之职并且有世代继承的现象,所以甚是重要。接下来讲述了噶厦中的其他贵族家庭,从1728年到1959年至少一次在噶厦占有一席之地或担任孤扎(sku-drag)的贵族家庭,文章中共罗列了32个贵族家庭的主要情况。比较有名望的家族主要有噶雪(Ka shod)家族、哲通(bKras-mthong)家族、凯墨(Khe-smad)家族、赤门(Khri-smon)家族、阿沛(Nga-phod)家族等等。
再次论述了一些与地方军事组织有关的孤扎家族,在受僧侣控制的社会中地方军事指挥的职位(代本)属于向世俗贵族开放的最高职位之一。1728年以后存在的四名代本(前藏一名,后藏三名)分别是四个显贵家族即前藏的宇妥(布塘),后藏的姜乐健、拜采和阿兰巴。1751年增设第二名前藏名代本,后设代本的候选人普陇家族有一定的优先权。接着简要介绍了前姜健(lCang-can,颇拉Pho-lha)统治家族,因为18世纪后半期该家族颇罗鼐和珠尔墨特那木扎勒为主曾一时成为西藏历史中的核心人物,是西藏最有权势的佼佼者。颇罗鼐1705年做了当时蒙古在西藏的汗王拉藏汗的近身护卫,后升任为卓尼就是传事官。1720年清军进藏铲平准噶尔叛乱后,担任噶伦,协助康济鼐管理西藏事物。虽然颇罗鼐寿命不长只活了58岁,但他总理西藏政务长达19年期间忠于朝廷,振兴佛教,采取多种措施来缓和社会矛盾,致力于发展西藏经济、文化。最后,简要介绍了僧职首相(噶伦喇嘛)和达赖、班禅和摄政等名录以及附录索引等。这一章节主要讲了噶伦喇嘛的设立和历代噶伦喇嘛概况。1751年由驻藏大臣经皇帝批准,在噶厦政府中为僧侣喇嘛保留了一个席位,由达赖喇嘛从他的僧职官员和财政官员中挑选,这样噶厦政府噶伦由三员俗官和一员僧官组成。然而西藏政府中第一位噶伦喇嘛是尼玛坚赞(Nyi-ma-rgyl-mtshan),1751年他被任命为噶伦喇嘛。接下来一一罗列了后面上任噶伦喇嘛的生平及主要事件,到最后的噶伦喇嘛乌夏土登塘巴[ 1955年成为噶伦喇嘛,并在1959年逃亡印度。]为止总共有十八位噶伦喇嘛,因此噶厦政府由三位俗官和一位僧官组成,因代表各集团的利益彼此制衡,如此一来有效避免了一方权力独大的局面,有利于有效运行内部权力机构间彼此制衡。
三、本书的优缺点
经反复细读伯戴克先生的这部上乘之作《1729—1959西藏的贵族和政府》后,感触颇深,甚是感慨!一位意大利学者千辛万苦抵达拉萨,开始接触藏族社会、藏族文化、藏语文献以及最后完成洋洋三十多万字的一部经典著作,其难度是无法估量的。那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他从事藏学研究?当然是身处世界屋脊的藏族和藏文化本身具有的魅力引起的,是一位求学者对一门学科的满腔热血,呕心沥血之作。回顾伯戴克先生一生的著作,部部都是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和文献资料为依据而写的,都对我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下笔者经反复阅读此书,对伯戴克的著作《1729—1959西藏的贵族和政府》做了以下评析。
(一)优点
1.本书研究范围界定清晰,有利于读者把握其研究范围和深度。本书的目的是收集和分析西藏贵族中显赫家族的资料,尤其注意他们从中国主权的确立到传统的西藏政体的消亡(1959年)期间在西藏政治中所发挥的作用。即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上层贵族,其次是这些家族的个别成员中的一些,而非他们所属的阶级。[伯戴克:《1728-1959西藏的贵族和政府》[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这样一目了然研究范围界定的清晰明了,作者只给1959年以前的为官的贵族成员立传,当今这一代,不管是留居西藏还是旅居国外,一概略而不论。这样清晰地界定其著作研究范围无疑是学术严谨的作风,即有利于作者对文献资料的灵活取拾又有利于读者掌握其研究范围,能简要勾勒出研究范围图式。故而,轻易避免了研究范围模棱不清和加重资料取舍的难度,研究领域界定清晰明了能让人一目了然的作品实属不多,我们应该多向伯戴克先生这样学术严谨的作风学习多借鉴他人的学术著作。
2.本书专题性强、学术性高,堪称学科前沿楷模著作。伯戴克先生的这本著作是西藏近五十家贵族的家谱,可众所诸知,在西藏并没有像汉族的氏族阀阅,或欧洲的王公贵族一样,一代代、一辈辈精心记载、流传下来的家谱、世系,伯戴克先生是将似天女散花般撒植于各种文字文献中的零星资料搜罗、集合在一起,并加以反复的证核、考据,找出其内在联系,然后编排成书。[伯戴克:《1728-1959西藏的贵族和政府》[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4页]伯戴克先生的这部著作可以说是在藏学研究领域内前所未有的,藏族不像汉族或其他民族一样具有一代代相传的族谱或家谱,这可能与民族的性格有关,藏族人们豪放洒脱、热情善良、淳朴简洁,但不太注重生活细节,更不注重各家族年谱的撰写与相传。只有一些口耳相传的祖宗的具有开创性的大事和个人传记。作者面对这样的民族竟能搜集、整理、考核出西藏近五十年的上层人物的家谱,实属不易,甚是难得的一举。面对整理西藏上层阶层人物的家谱,为了弄清西藏各贵族家谱史,作者翻阅了藏文、汉文、尼泊尔文资料和西方研究专著以及私人通信(黎吉生信函、哲康土登才班口述和索康旺秋格勒信函等)等,作者依据国内外文献资料,对各个家族年代的梳理,逐字逐句考证,经反复审核最终整理出每个家族史。
3.作者精通多门语言,尤其是掌握藏、汉、梵等语言使其研究视角广。伯戴克具有学语言的超凡天赋他不仅掌握阿拉伯语、印度语、蒙古语和日语,还通藏语、梵语和汉语等。在学识渊博,研究领域宽广,能直接利用汉、藏文和其他文字史料,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系统的综合论述,多有创见。通过多门语言尤其是藏语、汉语和梵语使他对藏学的研究提供了诸多便利,能够轻松解读藏汉梵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使他具有跨领域的资料来源,具备丰富的资料并服务于他的研究领域。作为一个藏学家能解读汉语、英语、梵语和藏语方面的资料,仅仅在这一点起步上伯戴克已经在藏学研究学科前沿了;他可以从不同文化领域的不同研究视角来研究、挖掘、探索西藏文化,充分利用不同语言记载的文献资料来论证其观点。因此,伯戴克这部著作不仅是跨学科领域跨文化研究的成果而且也是多层次研究维度进行论证的严格的学术专著。
4.作者的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开辟了新的研究范式。伯戴克是意大利著名的历史学家、藏学家和人类学家,因此具备历史、藏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体系作为内涵。然而伯戴克历经千难从意大利到达拉萨,用他者的眼光看待西藏的贵族和政府及其文化。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即文献法、参与观察法、比较法和深度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并且多次考证编辑后撰写此书。故而,伯戴克的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除此之外本书还有诸多方面的优点,如运用藏、汉、英和梵等方面的丰富材料论述因此内容充实、详细等,因篇幅有限不一一赘述了。总之,伯戴克先生的《1728—1959西藏的贵族和政府》这部著作可谓是集万千优点于一身的经典学术权威著作。
(二)不足之处
伯戴克的这本著作在西方藏学界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上乘之作,但因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好的著作也会因研究者本身的价值取向以及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存在一些瑕疵,以下探讨本书的一些不足之处。正如沈卫荣教授所言,西方对西藏和藏传佛教的接受和表述自古以来就是在西方自身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和主导下的一种人为的想象和构建,它们不但受到了西方之政治、权力和利益的沾染,而且与现实的、物质的西藏从来就没有必然联系。西方的藏学研究自始就与欧洲的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有直接和紧密的关联,不管他们的学术能力是如何的出色,但都未能够摆脱不同时期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舆论对他们的束缚和影响,其学术研究凸显出东方主义、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本质。[ 沈卫荣: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视野中的美国本土藏学批判[J],东方民族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伯戴克先生是意大利藏学家,从小生活在意大利接受的是西方式的教育,所以他是站在西方人的观点和立场上研究西藏、探索西藏文化,故而理解西藏其人其事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除此之外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认知是无限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波浪式前进的,但其受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伯戴克先生虽然在当时的认知范围内查阅了诸多资料,但因时代和空间的局限性依然有诸多束缚等。总之,伯戴克先生的这部著作时至今日仍然活跃于藏学界,是各高校藏学入门者们的必读书目。因此其价值不言而喻。
结语
《1728—1959年西藏的贵族和政府》(Aristocracy and Gov-ernment in Tibet 1728—1959,1973),它论述了230年间48个最重要的贵族家庭,深入研究了近代西藏政治体制、西藏贵族发生、发展及其在西藏政治中的重要地位。西藏地方政府基本可被分为世俗和僧侣两支队伍构成,然而世俗中活跃于西藏政治舞台的是各贵族阶层,因此本书通过对浩如繁衍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考证,最后撰写出1728—1959年代主要的西藏各贵族史中重要人物的生平、大事年表。作者此举对我们从事藏学研究的芊芊学子来说可谓是锦上添花,为我们扫清了藏学研究之路众多障碍,然而可以游刃有余地利用本书的成果服务于各自的研究领域。总之,从本书中,我们不难能看出前辈学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支撑的学术作风。伯戴克先生一方面勇于探索,勤于著述,著作等身,成就辉煌[ 张云:评伯戴克教授的晚年力作《中部西藏与蒙古》[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另一方面精通英、汉、藏和尼泊尔等语言,使他的研究主题能放在尼泊尔史、中国史以及世界史等从小到大的视角背景中分析,因此本书可谓称得上是跨领域角度下的学术著作,如果我们能从作者以上优良学术作风方面汲取营养,相信同样会受益匪浅,能创出属于自己独具特色的的一片良地。最后引用格勒教授的一句贯穿中国特色藏学研究的经典名录为本文画上句号: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藏学学科,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着力发现、培养、聚集一批有深厚马克思理论素养、学贯中西、年富力强、功底扎实的藏学家,为西藏和四省藏区的发展服务,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冯蒸:《国外西藏研究概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2]伯戴克:《1728-1959西藏的贵族和政府》[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版。
[3]伯戴克:《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原和西藏》[M],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弗朗切斯科·塞弗热著 班玛更珠译:意大利藏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载中国藏学2012年第2期。
[5]沈卫荣: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视野中的美国本土藏学批判[J],载东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6]张云:评伯戴克教授的晚年力作《中部西藏与蒙古》[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90-9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