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涡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33600
摘要:从现实角度分析,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正在积极努力地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其最终目的就在于有效地提升我国整体土地空间的有效利用率,在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有效解决我国人口住房问题及土地资源浪费问题。此次研究主要就新时期下的国土空间规划问题与对策作了简要分析,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新时期下国土空间规划的质量。
关键词:国土空间;土地规划;路径
引言
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全局性变化,社会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土资源开发与利用也亟需转向更加集约、更加高效的利用方式。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是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自然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提质机制新要求,人类采取综合措施对某一空间范围内国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全部活动,是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供重要的支撑,贯穿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脉络。本文通过探讨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研究路径,以期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中国土综合整治与修复专题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人员对于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研究的不断深入,经过一段时间深入的实践调查研究发现,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较强的辅助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空间的有效利用率,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可以有效地将一些存在浪费现象的土地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规划,使其能够物尽其用,降低土地资源浪费问题出现的概率。其二,可以有效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在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政策之后,部分存在浪费现象的土地可以建设一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而在这些产业的带动下,地区经济必然会得到极大提升。其三,可以从源头上遏制环境恶化问题,国土空间规划的最终目的是提升空间的有效利用率,在开发期间要明确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有效控制开发力度,以保护自然资源、集约开发及协调开发为核心进行具体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从而保证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路径
2.1重点区域的识别与划定
重点区域的识别与划定应充分了解各要素资源禀赋特征,认识自然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以资源的合理利用、永续发展及生态系统功能的保护修复为重点,构建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分区指标体系,依据评价结果,划定整治与修复区域、生态修复的重要节点、重要空间、敏感空间、受损空间的范围与分布,分层次、分区域、分阶段开展整治与修复工作。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以“山、水、林、田、湖、草、湿”各要素正向指标与负向指标共同构建,以“田”为例,一方面考虑影响农田数量和质量的侵占、污染、灾毁等负向因素,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可作为开发、整理、复垦、垦造水田、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式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的正向因素,两者综合方能更加全面确定农田需纳入整治工程的具体板块。
2.2坚持问题导向,做好“评估评价”
开展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各类现行空间规划的实施评估,重点分析城市在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和参考。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即“双评价”。统筹考虑城市土地、矿产、水、生态等资源条件,发现城市发展短板,找准资源调控方向,充分把握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通过全面评价资源环境本底状况,摸清空间发展潜力规模和分布范围。
开展综合分析,识别资源环境限制性因素及其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程度,确定不同开发保护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风险,明确各类开发空间剩余潜力和规模上限。
2.3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必须坚持集中性与平衡性相统一
人口、资本等要素资源和产业在国土空间上相对集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提高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应,节约土地资源、降低交易成本。这种集中布局的主要空间形态就是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要让这些优势地区承载更多的人口和经济功能,并形成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城市群发展,都市圈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新模式。但是,中心城市的发展也要适度,不是集聚人口越多越好、城市空间范围越大越好,城市过度集中和“摊大饼”式的扩张,必然导致一系列“大城市病”,“一城独大”势必会因虹吸效应而使周边地区发展越来越困难。因此,国土空间布局也要考虑均衡性原则,即在重视大都市区等优势地区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周边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的发展,避免出现“大树底下不长草”“灯下黑”等现象的发生,特别要强调三类底线地区,即承担生态安全的生态功能区、承担粮食安全的粮食主产区、承担国防安全的边境地区,要通过国家和地方财政等支持手段,守住这些地区,保证安全性问题。
2.4完善国土空间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
规划指标体系是对规划内容框架和核心目标的概况性描述,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有助于加强空间规划对城市开发建设的引导和管控能力,使规划具有更强的可实施性。从城市总体定位出发,提出国土空间发展战略,建立规划指标体系,使国土利用结构调整和国土空间发展目标可统计、可考核、可监督。指标分为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两类,国土空间开发、环境保护、市政环卫等要求为约束性指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国土生态修复目标等可作为预期性指标。编制过程中可根据各地市城市特征和地方实际,增加补充相关空间性指标。
2.5强化对于生态环保信息的宣传力度
从实际角度出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必须要保证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环境的基础上进行,降低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环保工作的矛盾点。针对这一情况,相关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期间就必须重视对于生态环保工作信息的宣传力度。为此,首先,政府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与社会媒体部门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关系,借助媒体部门的信息宣传优势,重点宣传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期间不得破坏自然资源环境这一规划原则,同时还要宣传关于生态环保工作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的信息,从而提升各个部门对于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视度。其次,需要在部门文化体系当中融入生态环保元素,定期开展一些活动,并将生态环保与国土空间规划确定为活动主题,或者在部门的专项宣传网站及宣传栏当中定期革新关于生态环保工作与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信息,从而保证每一位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人员的生态环保意识都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结语
总之,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是可以指导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的,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运用城市规划理论可以确保城市中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能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树立良好的大国城市文化形象,以城市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整治经济等体制的改革。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研究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更是对城市规划理论内容的丰富。对于从事城市规划的人员来说,应该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将其应用到实践中,确保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推动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城市世纪-城市问题-城市规划与市长的作用[J].城市规划,2000.24(0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