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策略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武俊峰
[导读] 摘要:装配式建筑相比传统建筑对设计、生产、安装等阶段的技术要求更高,而且各阶段之间的关联性更强,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均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后续阶段的成本增加,由此,装配式建筑需要实现全产业链高度集成化,将各阶段紧密相扣才能开展有效的成本管理。
        河南瑞邦项目管理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南漯河  462300
        摘要:装配式建筑相比传统建筑对设计、生产、安装等阶段的技术要求更高,而且各阶段之间的关联性更强,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均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后续阶段的成本增加,由此,装配式建筑需要实现全产业链高度集成化,将各阶段紧密相扣才能开展有效的成本管理。装配式建筑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项目的工作效率,缩短了预期,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在装配式建筑的实际应用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工程造价预算和与造价有关的管理任务。
        关键词:建筑工程;装配式;造价预算;成本控制
        引言:装配式建筑颠覆了传统现浇建筑施工模式,随着相关部门相继出台各项政策,装配式建筑市场逐渐成熟,但是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阻碍了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相关人员需要合理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改善工程造价高昂的现象,促进装配式建筑的不断发展,努力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
        1装配式建筑工程的优势
        1.1生产效率高。
        相较于现浇建筑复杂立体的交叉作业、流水施工模式,预制装配式建筑主要采用工厂化生产、机械化吊装的方式。安装过程如同在工厂组装汽车元件般进行拼接,现场作业量大大减少,并具有生产效率高、安全、质量有保障等特点。此外,生产过程不受天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提升了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率,缩短了建设周期。
        1.2有利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装配式建筑在建设时,不仅能够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效益,而且其自身的经济效益也相对明显。通常情况下传统建筑行业各环节的施工工作基本是以手工方式为主,需要投入的人力资源相对较多,劳动力的投入数量过大导致人力成本无法有效控制。而装配式建筑的兴起以及在建筑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能够实现对劳动力成本的有效控制,同时还能缩短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为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基础。尤其是在新时期下,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广泛运用节能环保理念,对产能过剩而引起的各种矛盾冲突等起到良好的处理效果,在推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建筑行业提出的个性化需求。
        1.3环保效果突出。
        装配式建筑施工大部分在工厂中完成,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使用到的都是成品构件,从而减少了施工现场的扬尘、噪声等污染。
        2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现状分析
        2.1材料运输费用相对较高。
        对于装配式建筑工程来说,预制构件材料的生产制造企业与施工现场存在较远的距离,在材料运输方面往往会需要大量的费用。不仅如此,预制构件材料的重量、体积均比较大,在运输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这样也会增加成本,所以会使装配式工程花费大量的运输费用,不利于成本控制。
        2.2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模式落后。
        能否有一个科学专业的工程造价预算体系和足够完整且成熟的成本控制模式是装配式建筑工程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点。但是现实中很多装配式建筑单位所采用的项目预算和成本控制模型过于落后,在这方面的短板严重,尤其是缺乏对整个项目过程的科学管理,他们的侧重点往往都在于施工前和施工完成后的工作,这大大影响了施工的完整性,同时,各个部门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交流系统,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预算不够合理,成本控制不够科学严谨。
        3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策略
        3.1提前、仔细地勘察施工现场
        全面了解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及难点部分,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以保证工程施工进度和缩短运输距离,避免二次搬运等。

同时,施工技术人员要广泛调查市场,并实时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注重和加强运用现代化施工工艺。
        3.2不断完善和优化装配式工程管理理念。
        装配式建筑是目前建筑行业发展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模式,同时也可以被看作是建筑领域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要想提升管理水平,就要保证管理思想的及时更新,对先进思想观念进行合理引进和利用,这样才能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全面有序开展。通过对先进管理思想的合理利用,能够实现现有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和优化,促进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上升。相关施工单位要结合现实要求,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认识,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与过去的经验相结合,对建筑工程管理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在实践中对该方案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这样不仅能实现现有部门之间的协同运作,而且还能实现现有信息高速有效的传递。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保证管理人员调配数量的充足性,针对现有的管理组织结构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在实践中落到实处,避免出现形式化等问题,以实现对各种风险问题的有效规定。
        3.3编制完整明确的项目清单。
        传统的现浇工程可以将每一道工序细化到清单中,所以工程造价容易控制。而装配式建筑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各地对于装配式的清单及定额并不统一,作为承包商,应结合现有的清单及定额逐步摸索更加精细化的清单编制及组价方式,控制每一道工序成本,从精细中要效益,做到整个项目施工成本可测、可控。
        3.4建立完善的清单计量和计价体系。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市场份额会逐渐加大,对相关造价标准和规范的要求越来越高,鉴于装配化施工与混凝土现浇方式的差异性,需要逐步建立完善的装配式建筑清单计量和计价体系。虽然在《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计量规范》中设置了预制构件工程量清单项目,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工艺工法、质量要求在不断的发展,《规范》给出的工程量清单项目具有滞后性,导致项目设定、项目特征描述不够全面,使得目前装配式建筑实施清单计价模式存在一定障碍,现有的计量规范不足以满足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制约了装配式建筑的市场培育和顺利发展。因此,应该针对装配式建筑的特点,逐步建立起装配式建筑工程量清单体系,明确清单计量规则,逐步完善项目的设定,并根据实际情况列明项目特征描述和工作内容,为装配式建筑的清单计价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
        3.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时涉及的人员数量比较多,由于施工环节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也较高。在目前的现状来看,在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还没有适用的法律法规来管理,导致许多施工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政府应该正确地发挥他们的职能作用,严格把控制造商的价格控制监督,并从各个方面改善工业价格的综合控制,共同努力实现价格和质量的双面监督管理,保证零配件的制造质量,保障施工成本和施工安全。
        结束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以其自身优势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近些年发展迅速。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以及标准化、产业化的进一步加强,装配式建筑造价高等一些制约因素将会得到有效化解,对建设项目的质量和成本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开展成本管理时,要明确全产业链运行机制和各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确定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避免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顾此失彼,为建筑企业的装配式建筑成本管理提供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圆月,李伟清.预制装配式建筑生产成本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68-72.
        [2]申金山,华元璞,袁鸣.装配式建筑精益成本管理研究[J].建筑经济,2019(3):45-49.
        [3]谢思聪,陈小波,梁玉美.基于BIM与装配式建筑的新型工程量清单[J].工程管理学报,2017(3)130-135.
        [4]朱静.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8(18):28-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