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张芳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张芳 何飞飞
[导读] 摘要:水稻是一种古老的经济作物,其原产地为中国,在国内已经拥有了几千年的种植历史,且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一直以来都受到我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国内诸多知识分子致力于对其进行研究,水稻其产量及品质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尤其在北方,水稻更是被广泛推广。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者腊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摘要:水稻是一种古老的经济作物,其原产地为中国,在国内已经拥有了几千年的种植历史,且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一直以来都受到我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国内诸多知识分子致力于对其进行研究,水稻其产量及品质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尤其在北方,水稻更是被广泛推广。在水稻的培育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病虫害,而遭遇病虫害时如不能果断准确用药,就容易错过最佳防止时期,导致水稻产量骤减。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识别;防治
        引言:水稻原产地为印度及中国,我国历史上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了关于水稻种植的历史记载,其可以称得上是见证了华夏几千年的崛起过程,水稻在我国国内一直以来都被广泛的种植培育,在我国科学家多年来励精图治、不懈坚持,一直致力于对水稻进行新的探索研究,终于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伟大的袁隆平院士,我国的杂交水稻创始人探索出了一种可以大规模提高产量的新型水稻品种——杂交水稻。水稻经历了上千年对环境的适应及人类科学技术的改进,其种植结构不断完善,但其产量和质量仍不可保证,譬如病虫害多年来一直作为影响我国水稻量产质量提升的不利因素。基于现状,本文就目前可知的病虫害现状、常见病虫害危害及治理方面建言献策,希望能为水稻发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常见病虫害种类
        (一)稻瘟病
        稻瘟病是在水稻培植过程中最常见病之一,它可以威胁水稻自身的各个部分。据此,又可以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对其划分为穗颈瘟(发生于穗颈部位)、水稻苗瘟病(幼苗苗体)、节瘟(枝节处)及叶瘟病(叶子上)等类型,该病症在水稻“身体”的各个部分的发病规律也不甚相同,但无一例外都对水稻的生长造成威胁,应受到水稻培植人员的重视。
        水稻处于苗期时,如发生苗瘟病,则大概率是由于种子携带致病菌导致,如果种子携带有致病菌的话,致病菌会进一步危害幼苗健康,导致幼苗从根部开始损坏。根部将出现病斑,病斑呈水渍状,幼苗也将从此开始逐渐萎缩,乃至枯死。如处于幼苗期的水稻发生枯死,则会直接造成水稻减产的情形,所以水稻培植人员需及时识别叶瘟病,其识别特征如下:从叶片开始出现病斑,病斑类型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颜色一般为暗绿色,一般呈椭圆形、水渍状或圆形,同时在病斑之上还会长出霉菌层,该系列特征即为感染征兆;而慢性病斑则呈灵形状,且病斑的两个边缘会出现坏死线,如遭遇阴雨天气,病斑上还会出现霉层节瘟的治病特征:早先开始出现褐色斑点,慢慢斑点扩大危害全节,最终腐烂导致枝干折断,导致严重减产;穗颈瘟发生在水稻结穗子的重要节点上,开始发病时治会呈现淡褐色的病斑,后期严重之后病斑会转化为灰黑颜色,后优惠慢慢向发白颜色转变,稻穗难以结出果实,产量大大降低。
        (二)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又被农民普遍称之为云纹病,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烂脚瘟,该病不常发生于北方地区,但如若发病则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农户应该对该种病害多做了解,提前防止本病害发生。这种病在整个育苗期都有可能发生,一般发生在水稻的叶鞘周围(临近水平面位置尤其频发),会出现暗绿色斑点,斑点还会扩大,甚至多斑点连结,严重还会危及叶片,导致作物身上主枝干腐烂,此类病症到植物生长后期可能会直接导致作物坏死,所以应谨防病害发生。
        (三)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水稻常见害虫,具有广泛的分布和较高的危害性特征,不仅危害水稻,而且会以大麦、小麦、甘蔗和小米等农作物为食。该害虫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水稻死亡。这种害虫习惯于隐藏在水稻的叶肉之中,吃完叶肉的中裂和上裂,叶肉之被吃剩下下表皮。这种病虫对苗体所造成的损害会严重危机水稻发育过程,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水稻直接枯萎。从耕作阶段到交界阶段的损害中断了植株的生长过程,延迟了生长期。在植株生长阶段后半段,特别是在抽穗期到完整抽穗期生长过程中被破坏,则影响开花和结果,增加空壳比例,减轻果实的重量。
        (四)稻飞虱
        稻飞虱是一种更为常见的病虫害,其包括了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等等等多种病虫,其中对水稻生长影响最大最能导致减产的是褐飞虱,多数情况下是白背飞虱萌生水稻生长的前期过程,灰飞虱会出现在水稻成长的中段,褐飞虱则容易出现在水稻生长的后半段。灰飞虱一般不会大规模发生,但是传到其他经济作物植株上面如玉米,引发其他经济作物大规模发生灾害,影响产量。
        (五)稻恶苗病
        稻恶苗病一般容易出现在水稻播种后,会十分影响水稻的正常萌芽和出土。

如果在水稻播种之后的初期阶段这种病虫害发生,则水稻会呈现出植株发育不良的反应,水稻的叶片形状也会因此而改变,一部分新长出的植株也会受牵连而接连枯萎死亡,而枯死之后的幼苗优惠残留淡红色的霉状生物。倘若这种病虫害在水稻生长的拔节过程中扩散生长,则水稻的部分间节会刺破叶鞘,叶鞘之中打开后可以看见茎杆上面有褐色的条形斑物,发病情况不严重的时候,只是会令水稻减产,但如果发病严重,水稻则会颗粒无收。
        二、病虫害防治方法
        (一)播种前消毒
        为了降低病虫害对水稻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发生几率,在种植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综合性的因素,外来引进优秀的可以抗击病虫害侵袭的品种来播种,播种之前把种子作包衣来处理。并且进行稻床消毒处理,降低幼苗坏死率,即可降低成本,也可有效提高植株幼苗抗病虫害能力。
        (二)病虫害药剂防治
        此外,进行良好的病虫害防止工作,还需要结合实际,走进田间,加深对病虫害的了解程度,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要从水稻开始分蘖的时期开始进行。在此过程中,如发现病虫害发生,应及时进行相应的药剂进行对症下药,严格区分病虫害发生种类,定时定量精准下药,在保证消灭病虫害的同时,加强对幼苗的合理保护。对于药剂选择方面,要相信科学,运用科学的方式手段来选择适合病虫害症状的抗害产品,并且选择靠谱保真的渠道来对其认购,购买药剂前仔细核对其安全手续,严防三无产品。此外,药剂的选择应坚持低副作用、低残留等原则,以确保水稻的质量提高。
        在进行药剂喷洒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科学制定的药剂使用规则,定时定量,不自作主张增加用量。调配药品过程中要做好自身防护,注意口罩及防护手套的运用,防止自身受到药剂作用的侵蚀。切记,调配过程中不可用手取调制农药,调配过程中要远离生活用水,防止人畜发生中毒事件。在药剂喷洒环节,应避开强风天气进行喷洒环节实施,以保障喷色人员的身体安全不受侵害。喷洒钱一定要检查好喷洒器的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发生内部液体渗透现象,排除喷洒器功能故障后,方可喷洒。喷洒这一过程进行完毕之后,要及时对喷药所使用的喷雾设备进行彻底清洗避免药物残留,对于没有用完的药剂,要置于阴凉处妥善保存完好,同时及时对自身的卫生进行清理,及时吸收,更换衣物进行清洗,如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保障作物安全的同时保障好人身安全。
        (三)病虫害综合防治
        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需根据病虫害发生种类确定,如受病虫害威胁面积不大,可以合理化使用害虫诱捕等来诱惑害虫放松警惕,对其进行消灭处理,在对待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有必要坚持先生物手段防治再化学手段防止的原则,降低药剂对植株的危害,最终实现水稻产量提升的目标。
        三、病虫害宏观防治对策
        (一)进行种植知识培训
        完善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必然要从根源入手,即提高种植者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及种植水平。此项工作可安排相关科研人员或培训人员对种植者的工作过程进行指导,可增设讲座进行分区域知识普及讲解,整合区域内资源,促进区域内种植技术改进,有效预防病虫害。
        (二)进行农药使用管控
        要严格把好农药出品质量关,提高出厂的农药在现实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合理性,也要对农药药剂的药量使用进行跟踪管理门,预防农药用量过度,这就需要区域内进行在农药生产管理及发放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提前进行种植面积统计,将区域内的种植规模、数量及农药需求量了然于心,切实落至农药使用管控工作。
        (三)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防治有机联系
        生物防治主要是根据生物链中的天敌原则来进行病虫害防治的,但显然这在实际种植应用中有一些难度。在我们实际生产中,对病虫害的预防也可通过进行化学药剂在种植作物枝干上进行喷洒,以作用于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譬如可采用生物手段和化学手段互相结合,多重方面共同入手,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预防。
        结语: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水稻作物的监管人员谨记时刻关注当地的气候变化及新闻信息,不断提高病虫害防治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将自身工作与大环境紧密结合,依托当地优秀的气候、经济、制度、文化,确保水稻能够安全稳定生产,保证我国国内粮食产量。在实现此目标基础上,可再进一步改进水稻种植安全保障措施,精准用药,精准、有效的把病虫害对水稻的危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盛承发,宣维健,焦晓国,等.我国稻螟暴发成灾的原因、趋势及对策.自然灾害学报,2016,11(3):103~108.
        [2]巫国瑞,俞晓平.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灾害的长期预测.中国农业科学,2015,30(4):25~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