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44020419800331XXXX
摘要:混凝土作为现阶段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基础材料,裂缝成为常见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进行混凝土结构的合理设计,通过对混凝土材料进行合理配比的选择,在加强对于施工环节控制的基础上确保混凝土整体的施工质量。在混凝土强化成形的基础上来提升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提升整体的建筑安全质量。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施工裂缝;防治技术
一、混凝土裂缝的危害
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混凝土有广泛地应用。一旦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出现裂缝会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混凝土出现裂缝,将会导致混凝土在环状裂纹的断面上抗弯强度会降低,钢筋的使用应力也将显著增大;二是一旦混凝土出现的裂缝超过0.2mm,空气中的水蒸汽将会侵蚀混凝土内部,导致混凝土中的钢筋出现生锈现象;三是假如混凝土中钢筋出现生锈结果,不仅会导致截面的减少,对抗弯能力产生较大的危害,还会导致混凝土体积膨胀,进一步扩大裂缝,对建筑安全形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二、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2.1建筑设计不合理
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由于结构中断面产生突变导致应力非常集中,这样会进一步的导致结构构件出现裂缝;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对建筑内的钢筋配置过粗或者配置的钢筋过少等,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在进行设计时,没有考虑混凝土的构件变形。在进行建筑施工时,设计出现问题导致的混凝土出现裂缝的现象可以通过相应方法进行避免,减少建筑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建筑的安全使用。
2.2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存在问题
一些供应商为了谋取利益,用一些低标号的水泥代替高标号的水泥,再加上施工方为了节约成本故意减少水泥用量,或者调整水灰比或者含砂率,这样就会让导致水化值过高,再加上使用不合适的外加剂或者降低骨料掺量,都会降低混凝土的性能,导致混凝土在脱水的时候容易产生裂缝。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水灰比过大就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而随着用水量增加会导致混凝土离析使混凝土凝结之后产生裂缝。
2.3混凝土温度问题
温度的变化容易引发混凝土裂缝,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在外部环境或者温度骤变的过程中,就容易产生混凝土变形进而产生裂缝。在开展道路桥梁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没有做好施工场地的勘察工作,对于周围的环境及温度变化等不明确。在施工中会突然产生温差,混凝土就容易发生形变,并且这种形变会受到约束。在约束力超过标准值时,混凝土结构的内部就会产生应力,混凝土需要对这部分应力做出一定的抵抗,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温度裂缝。虽然部分施工单位会让施工人员针对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做好预防措施,但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对温度的控制力度不足,在原本已经产生裂缝的基础上,一旦存在温度的反复变化,就会促使裂缝问题逐渐加大,影响综合施工效用。
2.4施工工艺的选择以及养护不合理
建筑过程中,现场施工问题也会造成建筑物混凝土裂缝出现,许多建筑工人对建筑工程技术上缺乏细节意识,再加上建筑工程企业不完善管理方法,对施工人员没有做好全方位的培训,自己本身又缺乏监管意识,从而导致了我们的施工人员在施工的时候,不对其施工有正确的施工顺序,从而造成了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而且在混凝土施工的时候,对混凝土的搅拌和运输振捣上也会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其这也是产生裂缝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其最重要的还是养护不合理对于混凝土造成了强度的影响,严重的时候还会使其发生水化反应,同时加快此速度。
三、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技术运用
3.1设计方面全面优化升级
开工前要结合周边施工环境,尽量避免因结构截面突变引起的应力集中现象的发生,对易受应力集中部位进行加固和保护。有些混凝土材料在失去水汽等现象后会收缩,为了保持原型,技术人员可以掺入一些膨胀剂。
根据施工现场气候特点,设置合理的后浇带间距,一般情况为20~30cm。在建筑物易发生断层的部位加暗梁,防止断裂。钢筋的施工应合理,适当提高其抗裂性,一般采取缩小间距的形式。
3.2混凝土材料和配比控制
首先是混凝土材料的选择,一般施工中选择低热、中热水泥较多,要保证水泥活性,可适当使用细度比较小的水泥,尽量减少其中水泥的用量,避免水化热产生热量、放热速度降低,施工中要做好进场控制不可使用劣质材料。骨料要按照施工设计要求选择,保证其级配良好,减少水泥、水用量,防止发生收缩、泌水问题等。可选择较大粒径中粗砂作为细骨料,控制好砂子中含泥量,降低干缩几率,避免产生的水化热过多而引发裂缝。最后就是外掺料、外加剂选择,在配比中加入一顶粉煤灰,可以减少水泥应用。减水剂掺加量也要控制好,强化混凝土流动性,保证水泥水化率良好,确保混凝土强度达标。
混凝土配比设计方面,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依据工程实际浇捣工艺、操作水平、构件截面等,经过实验选择好混凝土设计坍落度,根据现场原材料质量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材料配比,改善骨料级配。
3.3控制施工温度
做好施工温度的控制可以防止混凝土受到温度的影响产生形变进而形成裂缝,对于解决施工中的问题有较大的作用。在开展道路桥梁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对现场施工工艺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特别是要提前检测施工现场的温度,明确温度变化情况。在炎热的天气下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时,需要对浇筑的厚度进行控制,让混凝土的水化热可以在短时间内散去,还需要控制浇筑速度,达到混凝土的初凝条件,降低产生裂缝的概率。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可以布置测温管,做好施工中温度的实时控制。在根据测温管得到温度数据之后,需要对其进行记录与检查,尽量将温度控制在25℃之内。在开展拆模工作时,需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表面温度,防止其表面温度骤变产生拉应力。在完成浇筑施工之后,需要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在上部覆盖塑料保护膜,防止水分过快蒸发产生裂缝。
3.4加强对浇筑过程的控制
①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前要将浇筑面积确定好、浇筑时间确定好并估算出容易发生裂缝的方位,从而调配出符合标准的混凝土,从而将裂缝情况的发生降到最低。②浇筑完成后,混凝土中的骨料在重力作用下不断下沉,一小部分骨料又会留在混凝土上方,同时混凝土表面又非常容易有浮水情况发生,两者混合在一起就出现了伸缩裂缝。所以工作人员在对混凝土凝固前,必须要先对表面进行按压,防止伸缩裂缝的发生。③浇筑完成后由于吊卸材料发出的振动对混凝土构造有直接响,所以24h内不能吊卸材料。在混凝土凝固后,进行吊卸材料时,要逐步加大吊卸重量,将操作幅度减小,尽可能地降低振动影响。④要严格按照混凝土强度准则对混凝土进行检查,只有混凝土符合标准以后才能在各个部位进行支模操作。为了不使建筑物发生楼板裂缝现象,在进行浇筑时,可以在楼板表面安放模板或脚手架,将建筑混凝土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分布开,从而降低对混凝土的冲击力度。
3.5强化混凝土养护
在混凝土的施工后期,其主要的目的是就是能够充分的保证混凝土的强度,降低环境对混凝土产生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将混凝土的温度慢慢的降低,然后使其达到与外界温度相适合的程度。一般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对混凝土浇水。然而,一些混凝土出现开裂问题,是由于内外的温度不一致造成的,所以这种方法所达到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因此,在进行混凝土的拆模的时候,在模板拆除完之后,应当尽快对其进行回填与覆盖,将其与外界环境进行隔离,以免对混凝土产生不利影响。
四、结语
总之,在建筑工程中经常出现混凝土裂缝的现象,这就对建筑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使建筑物的安全性、使用性以及美观性得到改善,就必须针对混凝土裂缝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混凝土裂缝的类型不一而足,应针对不同类型裂缝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在防治的过程中,最关键之处在于了解裂缝的成因以及防治措施,只有如此,才能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邱雨.混凝土裂缝分析及其防治措施研究[J].江西建材,2019(14):89+91.
[2]黄国亮.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及控制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9(5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