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省焦作市 454000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升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当今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民生之重。
关键词:美丽乡村;环境;可持续性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并行组成“五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可持续发展,普遍定义为1987 年《布伦特兰报告》提出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在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可供后代人持续使用。落实到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设计,就不单单是放几棵树,而是要将可持续发展因素放进设计,使之更符合科学发展观。
1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向
1.1生态保护小庄村
在生态保护方面,要防护绿地,减少对地表植被的损害,增加植被面积,要强调植物的多样性,尽量选用本土植物和果树,与村落自然环境协调适应。
1.2环境整治
以往农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生活各种不便。环境整治过后的美丽乡村干净漂亮,清新自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在以往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享受现代化生活,现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人们又回归质朴,享受田园。时尚是个轮回,生活亦然。
1.3休闲旅游
近年来,乡村旅游盛行,民俗文化村兴起。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民间形成了颇具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有些风俗甚至辐射到全国各地,丰富了当地民俗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见惯了高楼林立,在闲暇时间愈加向往淳朴自然的民俗风情及生活体验。建设生态园区、民俗文化村,开设农家乐、田园种植、采摘等活动项目,在改善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也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2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环境可持续性提升策略
2.1加强环保科普宣传,培养和提升农民环保意识
农村污染的制造主体是农民,只有全民参与环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要加强环保科普宣传和环保培训,逐步培养和提升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引导农民自觉地规范个人行为,积极参与卫生环境整治,共同营造一个人人关心生态环境、时时注意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2.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农村环境保护有赖于法律的完善与内外监督机制的建立。首先,我国应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律体系中,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并严格界定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其次,完善监管体制:第一,建立环境保护执法机构,引导农村居民学习正确的行为规范,要求乡镇企业和个人整改违法行为;第二,强化执法队伍,对拒不改正的集体与个人进行处罚并强制整改;第三,加强执法监督,执法者、监管者、群众要互相监督,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第四,将环境质量纳入政府考核系统,督促各级政府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投入更多精力与资源。
2.3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及奖励机制
实行乡镇、村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权责分明,实行年度考核和任期目标管理。对水源进行设点监测,对本行政区用水情况、废物排放量、粪便利用率、废水处理情况及农村改水改厕等进行调查。根据农村和乡镇的实际情况设置明确的评定标准和评价机制,将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建立相应的乡镇环保办公机构,并配备环保专职人员,争取在每一个村都设立至少一位环保工作联系人,及时下达指令。要求农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制定“责任田”奖惩制度,对于农民“责任田”范围内的环保状况每年进行评估,给予处罚或奖励。养殖场以动物粪便肥料化利用为导向,采取经济、高效、实用的处理模式,宜肥则肥,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实现粪污就地就近利用。
2.4打造美丽乡村,构建生态文明城市
美丽乡村建设是构建生态文明城市重要的一部分,当今社会,人们渴望与向往自然和原生态。传统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提倡人与自然的融合、共存,将人与自然合为一体,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素材。生态,即自然,与人合而为一;文明,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人文精神和发明创造的总和。生态文明城市的构建,关乎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和城市中的每一寸土地。近年来,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很多政策,但落到实处的却寥寥无几,从根源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根本要义。
2.5建立环境共治平台
一是构建农村环境共治信息平台。特别是针对信息反馈薄弱的问题,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共治信息反馈机制,对受理环保举报的平台须强制要求反馈受理状况、处理进程及结果,不予受理也要说明理由。另外平台要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在用户无法处理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帮助。二是规范和完善已有的参与决策平台。尽可能让所有人有参加听证会、论证会、协商会、座谈会等参与决策平台的机会。规范这些会议的流程,为参与者提供会议信息和充分交流、辩论的机会,对所有发言进行记录。三是建立完善农村环境共治监测监督平台。加快建立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补齐短板。将生态环保机构延伸到乡镇,设乡镇生态环境局(或工作站),逐步构建起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生态环境机构体系,并明确乡镇环保机构的职责。同时,建立完善乡镇和村级环境共治监督机构。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在农村内部选举村务监督委员会,在乡镇和村级镇生态环境机构中设置专门的监督小组,发挥好农村环境共治的监督作用。生态环境、宣传、文化和教育等部门应相互配合,以“六•五”世界环境日、地方生态日、环节保护日等重要纪念日为契机,设立统一的宣传主题,开展创意新、影响大、形式多样的农村环境共治宣传教育活动,推出一批有利于推进农村环境共治的优秀剧目、优秀图书、优秀影视片、优秀音乐作品以及环保公益广告等
结束语
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在建设美丽乡村,推进我国环境治理的难点在农村环境治理。推进农村环境治理的关键在于共治机制的建立。农村环境具有多样性、分散性等特点,因而农村环境治理不能照搬城市环境治理的模式,需要更多地采取共治的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农村环境共治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因此,我国需要采取进一步壮大共治主体、明确共治对象、建立共治平台、健全共治规则、强化共治激励、提高共治能力等措施,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赵峥.“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社会治理[J].社会治理,2020(01):46-50.
[2]王瑞琦,张云路,李雄.新时代乡村绿化美化的美学途径与科学导则[J].中国园林,2020,36(01):5-12.
[3]冯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探讨[J].建材与装饰,2020(03):134-135.
[4]杨玲玲.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工作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1):228-229.
[5]沈昌赫,陈星星.以产业为主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考——以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建设为例[J].中外建筑,2020(0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