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娟
浙江省温岭市百丈小学,浙江 温岭 317500
摘要:德育工作一直都是学校工作的首位。笔者学校通过“建劳动全景之场、构劳动课程之群、探劳动实践之路”来达到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实践、追求过程,融合协调的科学轨道,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寻觅劳动教育新途径。
关键词:志趣交融;劳动教育;新途径
德育工作一直都是学校工作的首位。高举“五育”并举,发挥劳动育人功能是当代德育工作者的任务。而笔者学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依托“稼穑园”开展的志趣德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品行养成中更接地气,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走上了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实践,融合协调的科学轨道。
一、高位审视,建劳动全景之场
学生的劳动教育必须构建全景的劳动场所。而劳动教育的责任应在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结合中。学校需要高位审视,在不同地方,不同主体间营造劳动教育的氛围。
1.“乡村”和“城市”接轨,构思实践劳动基地园。
学校历来重视劳动教育,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利用周边资源,提出了触摸体验,并与城市生活接轨,构思劳动实践基地园,让劳动教育稳步发展。
例如学校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周边的酒店、超市、客运中心等开展活动。客运中心的学生走进售票厅,体验了自动售票的快捷与便利。随后来到监控室,感受到高科技的魔力。走进超市的学生了解物品的种类、摆放的规律和购物的简单流程……使学生感受到超市带来的便利,同时学会理性消费。
2.“校园”和“基地”勾连,打造自治劳动故事田。
当学生在包干区劳动时,大多数都依老师的要求参与劳动。如何将其转变为学生的自我需求?笔者认为将包干区与基地勾连开展创造性的劳动,让学生自主去打造劳动故事田。
例如学校倡导中草药进校园的理念创建了稼穑园,并将其分为若干块分到各班作为包干区,承担包干区的班级不仅让学生完成了种植的劳动任务,还开设了包干区的特色项目课程——“壤之沃”“昆虫旅馆”和“蚯蚓塔”等。学生从自治的劳动转变为创造性的劳动,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体会到劳动的美好与创造。
3.“学校”和“社区”互助,建立互助劳动志愿岗。
志愿者服务应成为学生乃至家庭成员的生活常态。学校与家长合作建立互助劳动志愿岗,让学生进入社区服务,培养自觉劳动,勇于创新的精神。
例如学校与社区文化礼堂合作,定期开展志愿服务,组织家长,师生参与社区活动,并以发放劳动币,兑换特制的少先队勋章为考勤,结果学生与父母一起自愿参加劳动,进而改善邻居关系。学生通过志愿者劳动,理解了美好生活,创造劳动的含义,并为自己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二、围绕主题,构劳动课程之群
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应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参加劳动教育。因此学校在遴选主题时进行系统开发,构建劳动教育课程群。通过这种方式,养成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1.以“三园”为核,构建劳动课程体系。
校园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课程资源,因此,学校除了将劳动搬进课堂外,还将课堂走向家园移向田间,以便学生以“三园”为核心,获得劳动最光荣的初心。
例如,学校开展了“劳动向美而生”的主题劳动教育,让学生带着“结合学校的文化特色,园内该种什么”的任务,设置“稼穑园清单”,开展自我清单管理和研发等,再组织学生走进稼穑园,体验田园课程。三年级段的学生走进了五彩缤纷的蔬菜世界,经历了松土、栽种、除草、施肥到收获的全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
2.以“三段”为阶,分解劳动课程内容。
学校根据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年龄特征、动手能力差异的特点,规划合适项目内容,统整形成稳定、系统的劳动培养内容,有效地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
例如校内的劳动基地以百果园为窗口,种植了水蜜桃、金桔、桑葚等250多棵果树,养殖了白鹅、山羊、孔雀等。学校以“三段”为阶,分解劳动课程内容。
即低段以“认识果树”为目标,研究金桔开展;中段以“学会养护”为目标,探究动物的习性开展;高段以“与中草药共成长”为目标,关注中草药的生长,探究“药食同源”的含义……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构建了劳动教育的文化品牌,提升劳动教育的真正成效。
3.以“三型”为基,细化劳动课程类别。
学校的劳动教育结合校园特色及当下的时新热点开展,并与德育活动相结合,辅于专家指导,进行各种适合学生类别的劳动教育,从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学校针对年级段的不同认知规律,细化劳动课程类别,开发了多元化的劳动教育。一二年级开展了“樱桃到底有多大”的测量活动,学生带上尺子和笔去樱桃园体验;三四年级开展了“眼中的樱桃”,用笔画一画樱桃,并用思维导图记录樱桃的生长过程;五六年级开展了“与樱桃的故事”,通过习作记录与学校聘请的先生一起劳作、一起采摘的故事……学生在动手体验、实践操作和专家指导等“三型”的劳动教育中,身心得到了发展,最终实现了各科之间的融合。
三、有序推进,探劳动实践之路
如今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的教育方法使他们丧失了劳动能力。笔者认为,能力不仅需要教会,还需要建立有特色的劳动窗口,并逐步通过各种生活实践进行推进。
1.借“基地”,行“日常养护”,体验探究笃学。
以劳树德的育人理念和药食同源已根植学生心中,学校主题式“日常养护”的劳动教育,呈现出立体式、多维度、全方位的特色,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例如,学校将中草药的种植引进基地,有芍药、丹皮、白芨等。学生在掌握种植技术的同时,了解中草药的习性,并按级段为单位开展日常养护活动。学生亲自参与田间劳动后,形成了“我想为自己的职位负责”,“我想留下美好的事情”等劳动意识,让课程在活动中有所依托,真正将志趣德育落到实处。
2.走“周边”,融“节日活动”,触摸实践探学。
学校的触摸探学活动,倡导的是走进社会,体验职业人生。学校链接周边的社会机构,融入“节日”活动中,使劳动教育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境地。
例如学校结合护士节、国际警察节、妇女节,走进交警队、法院、妇保院。妇保院的队员聆听了“小生命的诞生”,感受到原来职业光环的背后是无数的汗水和付出,体验到医学之美,感受到医者仁心,从而诠释了人间大爱、生命内涵的魅力特性,使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相互联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链“区域”,借“远足旅行”,对接体察研学。
为进一步传承中华文明,学校探寻周边文化,在远足研学中,对接区域,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让劳动观念根植于学生心田。
例如学校融合君子文化的理念,利用独特的人文景观开展以百丈寻踪的户外研学。学生以“画美景、寻文脉、品石趣”进行探究,把了解到的百丈岩和夫人峰的相关知识填写在研学单中,将独具特色的夫人峰装进了自己的眼里,融进了自己的画里,远足研学的经历一直真真切切地留在学生的脑海中,富有童趣和深远的意义。
以志趣德育为载体的劳动教育,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深刻,品行在劳动教育中得到了培植,个性在劳动教育中得到了绽放。因此,作为教师,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并寻找契合点,让学生在自主实践过程中提升整体素质,开拓德育教育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杨志华.《综合实践活动与生活德育的整合探索》[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8
[2]熊华生.追求儿童幸福是教育的神圣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
[3]仇忠海等.人文?德育:将德育根植于人文活土[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
[4]盛功来.让儿童在校园主题活动中成长[J].上海教育科研.2015.6.
[5]艾大华.《绿色德育阐释及构建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6.2
[6]朱俊.《推进“本真德育”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教育.2017.9
[7]蔡耀得.《在“人本”视野中打造绿色德育》[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