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学科交互下的综合材料绘画在美术教育中的发展与实践创新

发表时间:2021/6/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5期   作者:吴保欣
[导读]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富足的物质批量生产,拓宽了人对美术教育形式的新认知。
        吴保欣
        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江苏 苏州 215153)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富足的物质批量生产,拓宽了人对美术教育形式的新认知。美育形式也正趋于多元创新。为顺应“全人教育”、“以人为本”等教育形式,给少儿创造出跟多更有趣的优质美术课堂。解构了传统单一形式下的教学,感受为主的课堂模式。以学科交互共融的形式展开教育教学,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打开了绘画形式与技法的单一,进行多元融合教学。涉及绘画样式、材料拓展、多元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展现更能帮助学生了解当代社会,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艺术课堂感受生活,并运用艺术思维思考解决问题。在学科交互下的综合艺术创作中尝试作者与观者、环境对话的过程,综合材料绘画赋予了作者多元的沟通媒介,带给观者更丰富的感官体验。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发言权,作课堂的主人。这对于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学科交互、综合材料绘画、美术教育、多元融合
一、当代社会文化认同感趋于“原生态表述”
        面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大方向,照相技术的产生给绘画增添了更多的主观色彩,注重表达自己所感所想。美术教育基于传统的教学体系,依然延续着学习单一画种内的技法进行教学探究。技术层面的表达限制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导致大众审美下的“眼见为实”、“像即为美”等。这与时代脱轨,偏离了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针对小初阶段,艺术教育一定是符合当代艺术发展语境的,也与时代相关。伴随着“绘画趋向综合”综合材料绘画在中国美术教学中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以其专业的包容性,使各学科文化活动频繁交流。文化视野的开放性与各学科间趋于交融互渗的现象,也给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原本独立的艺术形态与艺术观念发生了转型,呈现出多学科互惠融通的多元景象。综合材料绘画中“材料”的特质与肌理美感从审美情趣上打破传统认知框架,细致精美有艺术美感、粗旷斑驳也可以为美,从本质上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培养审美情趣,辨别美与丑的能力和如何去鉴赏评析艺术佳作都是当代艺术教育教学值得深思的问题,学生感受固然重要,也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探究,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寻找适合自己艺术创作的物质材料进行艺术展示。
        我将综合材料绘画于小初中阶段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发觉物质的基础阶段,了解物质的前世今生。源于当代社会文化认同感迁徙到抽象层面,人们定义美的方式更加多元,更包容接纳更多艺术形式。诸如:行为艺术、女权主义、极简主义、新媒体艺术等。其中学生们更喜欢关注综合材料中物质材料的“原生态表述”。“材料”不仅仅作为艺术创作的介质,更能体现作者与“材料”的关联性、与艺术作品的时代性。以“材料”的本体语言出发,用原生态形式进行发声,寻找学生眼中的“刺点”,使得学生与材料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再利用他对“材料”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再现表达。鼓励学生主动选择、实验探究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进行表现、鉴赏艺术作品关注学生想表达的内容。真正意义上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个体的艺术表达,尊重学生作品的所感所想。
        在原生态表述中,学生可以自主进行选择,深刻认知每个材料的独特美感与材料赋予学生的特殊乐趣进行自由组合并用于创作。这无疑推动了美术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更主动的去参与课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课堂分氛围。


二、学科交互下的综合材料绘画发展前景
        综合材料绘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既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从各学科之间寻找艺术表达的多元性。有别于传统绘画的模式,在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寻找“材料”。在美术课程中探寻与诸多学科的可能性。诸如:液态磁力装置展示了构成的美感。学科交互下的学习状态更是将学科间的界限模糊化,让学生从诸多学科获得有趣的灵感进行艺术表达。他们可以更广泛的搜寻自己所感兴趣的材料为自己所用。有了兴趣,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中才能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想象,实践探究,得出结论,总结分享。新时代的教育教学体系正趋于综合,各种新型材料的运用,各种看似难以相通的学科可以相互融合,给予了学生更多可能性。激发学生对创作的兴趣,从而更好的施展学生的艺术才能,从本质上做到尊重的教育。
         美术教学形式趋于多元,美术教育除了完成自身的教育教学目标外,还肩负着弘扬国家精神,传播时代精神,培养具有艺术素养的人,学会如何审美。学科交互的教学模式突破了教学内容的单一化,从学科间的丰富性与关联性让学生用跳跃性思维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去构建知识体系。这有利于我们贯彻落实“全人教育”。综合材料的诸多技法运用与材料物质特性的探索,从实验精神上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不破不立”不断打破重塑的过程。运用试错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最终让经验为我们所用。这既遵循了学生的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创作能力,实验创造能力、艺术思维能力与合作力等。
三、教学变革催生实验性教学——以项目化课程《余物新序》为例
        针对人类的共同问题“环保”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让一年级孩子认识到环境变化,关注到自然发生了改变,影响到人们正常生活。传统的艺术课堂会中规中矩地表达自己所想要守护的地球环境。而我的思考是由环境出发,设定项目化课程进行美术教学,可以打破学科限制。此次教学涉及诸多学科。我给项目拟定了一个名字《余物新序》,也就是余物的新秩序。在一年级孩子眼中并不知道垃圾是美还是丑的。我选择让孩子们去搜集他们家中不需要的小物件,他们认为漂亮的事物。课堂中通过演示讲授了点线面的排列规律,构成之美。在学生摆放结束后用透明胶封印了这些排列。这里的封印也是美好的封印,保留当下视觉捕捉到的美好。在五年级他们能辨别事物美丑的部分,但缺少主观表达。我选择让孩子根据不同的环境问题进行分类。并用语言、文字、讲座等形式进行表述总结为“三无问题”,即为“无家可归”(水资源污染、大气圈破坏、海平面升高、动物环境影响下濒临灭绝)、“无枝可依”(森林过度砍伐)、“无从下足”(垃圾成堆)。让学生思考美背后的社会问题并关注社会的变化。大手拉小手进行美术教育实践探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审美特性进行废旧物的改造。将垃圾用颜色、形状、材质进行区分再排列组合,形成新的画面秩序。画面构架过程中学生互相探讨摆放经验,分析画面效果,试错尝试更多丰富的画面效果。分享了变废为宝的艺术家们,他们通过各种材料变成艺术品中的一部分妆点生活。最后进行保卫地球的歌曲合唱,伴随着歌声,我们举办了余物置换活动,使得家中的闲置物又在校园漂流起来。减少了浪费同时又能满足他人需求。
         以全新的教育教学形式进行艺术教学探讨,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让学生根据项目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更多维度去欣赏世界。这无疑是艺术教学中的一种全新尝试,相比传统课堂与课程设定的死板,学生更主动的去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点更为浓厚,在实验中进行创新达到教学相长,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从综合材料绘画的材料选择上学生更乐于选取自己喜爱的材料。这些材料承载着提供者的温度、生活痕迹以及发生的诸多趣事,赋予了材料很多背后的意义。也能承载一个时代的精神,物质材料与周遭环境相关联的规则。
        综上,美术教育在当代艺术发展的语境中应该更为前沿,提供给孩子更多艺术发展的可能性,让孩子知道如何去培养审美乐趣,如何调动审美情趣去塑造艺术作品。各学科融合下的综合材料绘画在美术教育中的发展与实践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