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兴平市槐巷小学,陕西咸阳,713100
素质教育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审美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良好的、和谐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而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课也就成了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揭示美好的形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一般记叙文,还是童话、寓言、故事,都揭示了美好的形象。在这些美好的形象中,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终生,建立了伟大功绩的领袖人物;有为党和人民利益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英雄模范;有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甘洒汗水,忘我工作的普通劳动者。此外,还有借物喻人,向人们揭示生活真理和高尚情操的各种形象。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开发学生智能的同时,向学生揭示这些美好的形象,让其铭刻在幼小的心灵,使其成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
要使这些美好的形象得到充分揭示,就得深入钻研教材,不仅要弄清教材中的字、词、句、段、层次、中心思想,还要细心体验和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为作者所创造的美好形象所感动,而后在课堂上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抓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引导学生体会和想象,是揭示美好形象的重要方法。《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写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情形。我抓住“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里的工作是多么重要”、“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等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想象,把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形象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心里。同时指出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英勇献身的力量源泉,来自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和追求。
为了更好地揭示美好的形象,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对于课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我进行了必要的剖析。《大理石街》一文,作者在生动地叙述了大理石的美丽是经过人们的选择和琢磨,才显现出来的后,是这样结尾的:“我记得高尔基说过大意是这样的话,自然本来是丑陋的,只有人才使它美化。是的,美本来是人的观念,是人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很明显,这段话富有哲理性,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联系实际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懂得:爱美是人们的共同点,只有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创造出美。最后,我还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未来的前景是美的,共产主义事业是美的,但是只有通过艰苦的劳动和奋斗,才能成为辉煌的现实。
美好的形象不单指人物形象,有时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往往借物喻人。有些文章看似写物,实是写人。因此,对于借物喻人的形象,我去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蟋蟀的住宅》写了蟋蟀挖巢穴的事。作者把蟋蟀比作人,把巢穴比作住宅,用生动、贴切的语言赞美了蟋蟀。粗看是赞美蟋蟀,实质上是赞美劳动。因为蟋蟀是靠劳动建造了美好的住宅。教学中,我反复向学生阐述这一点。
二、展示美好的情境
教学诗歌以及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感情的文章时,我会把学生带到生动的情境中,让他们获得美的感受。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不仅让学生进行了认知活动,还让他们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我创设了“假想旅游”的情境,把学生带人时,描述到:“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随即播放一系列有关桂林的图片和《我想去桂林》的歌曲,让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入情地听着。再让学生体会漓江的水怎么静的不觉得它在流动时,播放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此时,视觉感受美的图画,听觉感受美的音乐,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在优美的情境中,学生的想象悄然展开,头脑再现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漓江图。学生在此优美的情境中,沉浸在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仿佛身临其境,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为了进一步体味词句的优美和作者的感情,我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能写出如此优美的山水景色?通过启发,学生不难懂得:一方面作者为了突出赞美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
三、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能否使审美教育受到良好的效果,我认为这与教师能否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有很大关系。教师上课必须以情动人,必须运用语言的力量去拨动学生思想感情的情弦。所用语言富有感情,即有时如大浪激流.有时如平静湖水,有时慷慨陈词,有时细雨谈心,抑扬顿挫得当,轻重快慢适宜。这样,学生就能从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总之,美可以给人情感上的陶冶,精神上的振奋,思想上的启迪,灵感上的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对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良好品质的形成,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使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爱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真理的美好感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李艳(1977.11-),女,汉,陕西省兴平市,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兴平市槐巷小学,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