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嵌入课堂教学的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以“热力环流”一节评价任务的设计为例

发表时间:2021/6/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5期   作者:林寅晖
[导读] 基于高中课程标准的地理课堂的教学设计应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教学评都围绕学习目标展开
        林寅晖
        福建省漳州市第八中学


        摘要:基于高中课程标准的地理课堂的教学设计应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教学评都围绕学习目标展开;二是将评价任务设计置于教学活动整体设计之前;三是评价任务嵌入到教学活动中。为有效地开展课堂表现性评价需要设计适当的评价任务。课堂评价任务的设计流程应包括依据学习目标,预判达成表现并制定评价量表,选择评价形式,设计情境和评价任务四个过程。本文以地理课堂教学中“热力环流”的评价任务设计为例,探讨如何设计一个表现性评价任务。
        关键词: 嵌入式 表现性评价 评价任务 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性评价的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20世纪90年代早期在美国最先兴起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是通过完成一些实际的任务,诱导出学生的真实表现,以此评价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方法.[1]在地理课堂上实施表现性评价,需要交给学生一项任务,用以引出学生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推断学生是否已经获得了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证据,这种可以达成学习目标,同时还能引出行为表现的学习任务就是表现性评价任务。地理课堂的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应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将国家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转化落地为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评价目标应围绕着学习目标进行设计;二是将评价任务的设计置于教学活动整体设计之前,确保教学过程可检测可评价;三是评价活动嵌入到教学活动中,使评价任务也成为学习任务。
        优质的表现性评价任务能够帮助师生之间建立起双向反馈,让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以改进教学决策;同时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并改进学习策略。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主要包括制定评价目标,预判达成表现并制定评价量表,选择评价形式,设计情境和评价任务四个过程。
    一、评价目标要依据学习目标来设计
        明确的学习目标是设计评价任务的前提。课堂评价应来源于课程目标,而非来自教材内容和教师经验,它是目标是否达成的一个监测工具,监测的结果又反馈到下一个教学。[2]只有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相匹配,设计的评价任务才能有效地嵌入教学活动中,通过完成评价任务推进学习目标的实现,评价形成的结论才能成为改进教学决策的依据。基于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任务,还可以提高教师获取评价证据的意识,使收集学习证据的任务变得更加科学,建立标准的解释学习证据的体系,有效促进反馈及后期的改进。[3]
二、预判达成表现,制定评价量表
        在学习目标明确后,教师需要预判学生达成目标后将会呈现出何种回答或行为等外在表现,存在某种缺陷时又会表现出何种特征。教师在设计评价任务之前就应预判学生的各种不同层次的表现,并由此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表。采用评价量表来识别和衡量学生在特定任务情境下的主要表现,量表应包含“部分达成时的表现”“其表现反映出存在的问题”与“学习与教学改进策略”等主要内容。
        在“热力环流”一节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是“1.理解热力环流的定义,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3.能够运用该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局地环流的问题”。学生在达成目标时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绘制特定时空情境下的热力环流图,并以此解释该情境中出现的地理现象或分析相关的地理过程。
        根据学习目标3 “能够运用该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局地环流的问题”,教师设计了《热力环流学习目标3的表现性评价量表》表1
水平    外在表现    反映出存在的问题    学习与教学改进策略
水平一    在简单情境下,能够判断该地存在热力环流,但无法正确说出气流运动的方向。    学生未掌握热力环流形成的地理原理,或对该任务情境分析不到位。    老师解释热力环流形成原理,指导学生绘制简单环流模式图,或老师详细解释该情境的环境特征。
水平二    在简单情境下,能够构建出正确的环流图,但无法正确分析产生的地理现象。    未理解情境各要素对热力环流产生的影响    指导学生分析主导因素,推导相关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提升综合思维素养。
水平三    在复杂情境中,不知道应运用环流的知识来分析与解释地理现象,无从下手。    受情境的复杂程度干扰,思路混乱,无法运用热力环流建立思维模型。    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获取与解读情境信息,梳理情境中涉及的地理现象,建立起地理现象与地理原理的思维联系。


水平四    在复杂情境中,知道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进行分析,原理运用也正确,但因果关系颠倒,分析结果与事实不符。    对情境中特定时空下地理要素的各项特征理解、判断与分析有误。思维逻辑混乱,想到什么写什么。    引导学生解读情境的信息,运用区域认知思想,关注区域地理要素特征的时空变化,运用综合思维详细分析其对环流造成的影响。
水平五    在复杂的情境中,能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进行分析,原理运用准确,但分析结果与事实相符,但用大白话进行表达。    地理语言运用不规范,不熟练,不精练。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科学术语,熟练掌握表达技巧,
表1   热力环流学习目标3的表现性评价量表
三、评价任务形式的选择
        评价任务可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它可以是课堂提问,课堂小测,家庭作业,甚至考试也是评价活动。它还可以是某项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研学实践等。它可以是耗时长的地理小论文写作,或耗时短的思维导图绘制。它可以是很正式的升学考试,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师生聊天。
        采用何种形式的评价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评价目标决定的。如果评价目标是读图定位能力,可以要求学生指图说明;如果评价目标是某个知识点的记忆,可以设计为填空题、判断题;如果评价目标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判断学生是否掌握热力环流原理”,就可以要求学生绘制一幅“热力环流示意图”。
        四、设计情境和评价任务
        地理课堂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应十分注重任务情境复杂程度的设置。简单的任务情境能清晰地指向任务目标,完成任务的思维属于单点结构或多点结构的层次,任务成果的呈现方式多为陈述性知识。这类任务多用于考查学生必备知识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程度,只能评价低层次水平的达成情况。如果达成良好,可以进入下一步教学过程。但如果达成效果一般,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相应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例如“请说出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在等压线图上绘出某点的风向”等评价任务。
        综合层面的复杂任务情境要求学生展现出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正确发现出解题线索,判断任务考查的目标,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类任务对应的思维层次属于关联结构,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多角度地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请绘出某岛屿海岸带白昼(或夜晚)的热力环流图”“请绘出XX湖岸A地点在14时前后的最大可能的风向”
        应用层面的复杂任务情境则是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情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来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学生完成这类任务时,必须整合相关知识和材料信息,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网络,其思维层次属于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对应的评价水平层次也较高。例如,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珀斯夏季以微风为主,一天中风向多变,请结合图1分析珀斯夏季风向日变化明显的原因。”
        
        图1
        这类评价任务重点检验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涉及知识面广,能力要求高,学生若无法顺利完成任务,其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必须评判是学习目标未达成,还是学习效果已经达到了却因外围信息的判断错误而导致任务失败。在设计情境时,教师应提供充分的外围信息,将评价任务聚焦于学习目标的达成部分。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评估任务的最终结果,还要评估学生完成任务的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准确地得出评价结论,指导后续的教学。
        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嵌入课堂表现性评价之前,需要对课堂中的教学评做出整体规划,对评价活动进行专业设计,使评价活动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并以此改进课堂教学。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常规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建构下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的教学评价的研究 》(编号:2019XB11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一帆. 表现性评价[J].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11(10):64-64.
[2]杨向东.课堂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8.
[3] 张海玲.基于教学目标的课堂评价任务设计[D]. 山东师范大学, 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