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吕婷
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永安镇园坝小学 四川省内江市 641008
摘要: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问题现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不少小学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十分重视。但目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管理突发状况时常发生。制定优化策略一事迫在眉睫。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优化策略
前言:
学生群体就如一汪水,把他们放在什么样的容器中,他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形状。小学生相较大中学生,思维更加简单,更具好动性;但相较于幼儿,其又可以通过理论教育进行管理,而非强制性教育。所以,针对小学班级管理,班主任一定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状况,拿出具体有效的应对措施,对症下药,保证其可行性。
一、从学生角度优化班级管理:
(一)增强班级素质教育,形成良好学习风气:
我们可以将小学班级管理等同于初级军队管理。一个军队想要出彩,首先要有互相尊重、团结一致的氛围,其次要有共同努力的目标,最后还需要具备以强带弱的和谐状态。以上做法,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习惯。学生具备良好素质,才会有意识地履行班级义务,才会尊重他人,才会共同努力增强班级凝聚力,才有可能做到“互利共赢”。
一个团队,如果不团结,就是松散的泥沙,风一吹就消失;如果一个团队团结一致,具有高度向心力,那么经过少许加工,自然就能形成坚固的水泥。班级管理也是如此,只有具有高度凝聚力,才有机会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班级管理才可称为优秀。
例如,可以在班级建立互助小组,让学生学会互帮互助。学生可以在与互助同学的交流过程中,学会耐心倾听,学会仔细教导,在教学的同时巩固自己的知识。互助小组要做到以强带弱,强弱共进。学生自我选择搭档,确定互助学习科目,做具体互助学习计划,记录互助学习情况。不必做强制性的效果排名,这样容易打击学生积极性,让效果不明显但很努力的同学深受打击。可以每个月组织一次交流会,让学生表达自己一个月的互助学习心得。另外,互助的科目要多样化。小学专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要拘泥于语数英等科目,音体美和实践课也要归纳到互助科目清单上。互助学习小组,可以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让教学一方借此巩固自己的所学知识,让受教一方借此得到实时解答问题的机会,同时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当然,学生以自己学生的口吻授课,也更容易让同身为学生的被教者更方便理解问题。
学生有共同进步的目标,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关系,班级有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班主任也更方便组织日常班级活动。小学班级管理切忌强制性,学生正是好动的年纪,正是年轻正旺的年纪,一味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按照规律办事,一切听从班主任安排,会让学生丧失主观能动性,这不利于班级的长期良好管理。
(二)关注班级行为管理和安全教育:
班级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管理学生日常行为。让学生明白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小学生往往比较懵懂,还没有完善的是非观,这时候就需要班级管理的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明确行为的是非性,有利于班级的长期管理。班级管理不能只由班主任在前面强制要求,它还需要学生自我主动性的管理自己的行为。
除了班主任主动表扬和实施惩罚。班主任还要教育学生自主管理自我行为。例如,每个月在班级开展一次自我认识课。这堂课以自由发言模式为主,目的是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好现象和问题。学生不用明确到哪一位同学,应主要明确所说事件的正确与否——是表扬还是批评,如果是批评,有什么好的建议。这就好比自我疗伤。一个人难免有刮刮蹭蹭,但未必所有的伤口都需要外界药物进行辅助,有时它也完全可以通过自愈能力,形成更好的保护层,反而更有利于人体免疫能力的增强。
班级管理过程中,因孩子天性迥异,难免会有小问题出现,如果学生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能互相指出对方的问题,主动改正,那么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如此反而更有利于增强班级向心力。这种方式相比于班主任的人为外界干预,效果更好。
除此之外,小学班级管理问题中最令人头疼的就是安全问题。很多小学生因为处于好奇,经常会尝试一些超出自己行为能力的事,有时便会出现意外。可以在班级开展一次安全行为鉴别课。让学生对日常行为有正确认识。
二、从班主任角度优化班级管理:
(一)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自己的管理意识:
学生有自我管理的意识还远远不够,它同样也需要班主任的引导。班主任的正确引导,能够保证班级整体发展方向不发生偏移。还是拿军队举例。一个军队想要管理得当,必须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带头人。这个带头人首先要有能力,这个能力不局限于专业能力,他还需要有好的领导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其次,带头人不能空有谋略无意识,既然有相应能力,就应该主动发挥其作用,带动整个团队向上发展;最后,带头人有能力有意识,还要有明确计划,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觉得这个策略好就尝试一番,觉得那个方式新颖就试用一下,这种非长期性的无效管理,只会造成混乱的管理现象。
对应的,班主任在小学班级管理中也要满足以上要求。首先第一点,就是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自己的管理意识。有不少小学班主任,只是口头管教学生,认为单纯的语言教育就已经算落实好了班级管理任务,其实不然。班级管理从来都是要经过综合实践的考验。班主任只有具备了良好正确的管理意识,才能有进一步的管理计划,才会实施进一步的管理措施。同时,班主任还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班主任本身也是教师,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本职,只有教得好,才能让学生信服,学生才愿意听从教师的建议,不然很难服众,更难管理学生。
(二)明确管理计划,积极落实班级管理措施:
承接上文要求,班主任必须有长期稳定有效的管理计划。这个管理计划并非必须具备明确条例,它需要的是班主任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这也考查了班主任实践能力和管理意识的高低。
例如,班主任可以将管理计划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学习方面的管理计划,一个是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计划,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实施。学习方面班主任可关注以下几点:班级总体学习状态,班级个别不良学习行为,学生对班级学习情况的看法,专业课老师对班级情况的看法,综合制定一个解决班级学习问题的计划。行为管理方面,要关注以下几点:班级行为现象,班级行为习惯培养情况,学生对班级行为管理的看法。班主任需根据以上关注点写出具体的班级管理计划,例如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活动时间,活动人物,活动最终目的等等。有了明确计划,班主任要积极落实,不要一拖再拖,更不要随意更改,小学班级是一个庞大的团体,多变的管理方法不适合良好班级的发展。
三、从家长角度优化班级管理:
家长,一直是被小学教育忽视的群体,但它实际上可看作是班级管理的潜在影响因素。当代教育注重一个词“家校合作”。家长与学校、班主任的合作,能让学生在班级里得到更好的发展。班主任不能只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况,还要关注到学生背后的家庭情况。班主任需结合家长叙述,再结合学生表现,综合学生自我评价,对班级学生做到全方位的教育。只有如此,才能让班级管理更加深入,更根本地解决班级管理问题。
例如,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应以批评告状为主,它应该更多地被当做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班主任要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家长也要结合孩子的综合情况提出自己的想法,综合解决问题,而不是单方面地认识孩子,教育孩子。
结束语:
小学班级管理需要学生、教师、家长的通力合作。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小学班级管理的优化策略必须针对具体的班级状况,切勿照搬照抄。良好的小学班级管理有助于我国教育体系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我国教育情况的有力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丽.小学班主任优化班级管理的策略解读[J].科学咨询,2020:10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