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6/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5期   作者:刘敏
[导读]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学好科学课对于学生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
        刘敏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中心小学  256653)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学好科学课对于学生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学会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多样的操作技能、培养科学的生活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科学教学中仍存在许多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和问题,基于此,试图从科学课程的地位、科学教师的培养、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实验材料及仪器等方面分析目前科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引言
        作为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策略,科学实验教育意义非常显著。通过科学实验,学生的智力得到了有效地开发,并且能够逐步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教师需要主动利用科学实验这一有效的教学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在积极落实新课改的过程中,科学实验教学面临着全新的教学要求。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
        1.教师没有合理利用生活素材
        教师没有合理利用不同的生活素材,精心设计科学实验教学环节,忽略了新课程改革的贯彻及落实。无法设置形象生动的科学实验环节来指导学生,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印象比较浅显[1]。这种机械的教学模式难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学生的参与能动性也受到了挫伤及影响。
        2.教师没有意识到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教师没有意识到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忽略了趣味化元素的融入。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频率相对偏低,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其中趣味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有的教师教学经验较少,忽略了学生自主发现、探讨以及创造的全过程。学生难以深入其境进行主动的感受以及体验,无法掌握科学实验的具体要求,难以自主完成整个科学实验探究的全过程。
        3.“难”当的科学老师
        科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要有极其广博的知识储备,要有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动手能力,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小学科学老师以兼职为主,许多人是专业的语文、数学等老师,缺少专职的科学教师,因此造成教学中老师虽然很努力,但教学效果不佳的矛盾局面。我就曾经在市、区级科学优质课竞赛中发现有老师不知道蚯蚓的分类、认为磁铁断了就只有一个磁极等简单问题,甚至连一个简单的滑轮组也装不起来,这样如何提升教学效果。技能课教师在学校地位不高,在评选优先、职称晋升等方面困难较多,这也造成了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教研活动缺乏热情,工作缺少成就感。
        4.实验教学困难重重
        众所周知,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而从我八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实验教学困难最大。一是目前各学校普遍班级人数较多。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每班均在五十人左右,因此演示实验时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加之个别老师动手能力不足,实验效果较差。二是分组实验很难有效开展,由于班额大、组数多,教师的引导作用难以发挥,课堂上往往出现老师“顾了东,顾不了西”,学生的活动杂乱无章,表面看似热热闹闹,但实际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习效果很差。曾经在公开课上十几个老师听课,但学生的活动给人的感觉就是“乱”,想想平时一个老师组织分组实验教学该有多难[2]。


        二、小学低年级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巧用生活素材
        在全面贯彻及落实新课改的过程中,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比较复杂。这一教学环节要求教师主动利用形象生动直观的科学实验现象,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高效学习科学知识。有的教师直接以抽象的科学实验知识为主,通过简单灌输的形式来让学生自由发挥,这一点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影响。对此,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科学实验,让学生主动观察科学实验现象,深入分析最终的实验结果。在主动参与时,学生个人的自主性和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并且能够对最终的科学实验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及理解,确保最终的科学实验学习质量及效果[3]。
        2.创设趣味情境
        学生自主探究既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时也是高效课堂以及情境教学的重点。教师需要立足于这一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情境创设和教学改革为依据,丰富实验教学指导方式。教师需要注重趣味化元素与情境创设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其中趣味情境的创设比较复杂,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相应的反馈。问题情境是趣味情境创设的基础以及前提条件,同时也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基础。教师需要确保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关注,让学生在情境感知中产生更多的能动性。学生的自主探究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经验,其中学生闪光点的捕捉是教师的重要责任。为了彰显多样化教学评价工作对学生经验积累的指导作用,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自主发现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积累丰富的科学实验知识及学习经验。其中学生经验的积累和兴趣的激发非常重要,这一点要求教师根据知识创新和分析的全过程,了解学生的切身体会,关注学科教学的生活化体现。
        3.教师要提升业务能力水平
        大量的演示实验要课前预做,熟悉实验的要求、步骤和方法,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保证照顾到全体学生,增强实验效果。二是老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和挖掘,结合本地区地域特色及自然条件,科学合理地设计分组实验,重质量而不重数量,在精而不在多。比如有关“种子的发芽”“蚕的观察”“观察岩石”等内容都可以这样去做。教师要增强对课题的驾驭能力,采用多种方法保证分组学习的秩序与效果,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同时各学校应当尝试配备专职的科学实验辅助教师,负责课前的实验材料及仪器准备工作,在课堂上协助管理学生,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改变现有的学生随堂写实验报告的形式,建议采取课后实验体会或总结的方式呈现,效果应该会更好。三是老师要多和家长沟通交流,争取班主任老师的支持配合,共同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争取发挥多方的合力作用,使实验教学上一个新台阶[4]。
        4.开发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科学探究操作能力
        科学实验操作是小学科学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活动,可以更加直观有效地带领学生感悟神奇的科学实验现象,带领他们打开神秘科学实验的大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从而发展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科学核心素养的获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合理开发实验教学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科学探究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完成实验,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5]。
结束语
        总之,科学实验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实际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可以采用合理选择实验材料、优化科学实验过程并灵活改进实验教具的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小学科学教师需要以实验教学为依据,充分利用各种生活素材,找准学科教学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拓展第二课堂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冬红.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1(28):9-10.
[2]张彩琴.小学科学实验改进:原则、策略及建议——以《风的成因》一课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1(06):65-71.
[3]陈和平.小学科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2021(10):130.
[4]彭蕾.新课程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讨[J].基础教育论坛,2021(07):60-61.
[5]倪克胜.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天津教育,2021(07):88-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