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华
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
关键词:职业学校 学科教学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传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是以心理问题为导向,过分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忽视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要求。学科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要挖掘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学生通过日常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形成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学生学会接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健康的发展,更有效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农学专业课的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呢?
一、培养教师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相比学生而言,心理品质更为成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成员,教师在传授给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具有积极心理品质,身教胜于言传。首先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让学生知道你对他的关注,让你的关注有温度,更有热度。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集中在中考落榜的学生群体,都曾经历过中考的失败和挫折,大多都是在无奈中选择了职校,他们大多数是自尊心极强,自制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有的因为基础教育薄弱而影响了学习成绩;有的因为父母都长期在外面打工,生活上缺少关爱,行为上缺少约束,学习上缺少辅导从而耽误了学业;有的则因为任性或贪玩沉迷网络游戏忽略了学习。他们内心的寂寞与忧伤,生活上的不便与环境歧视,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变得思想消极. 性格孤僻、脾气暴躁,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厌学、忧郁、 恐惧等心理问题。但他们的智力水平却不比其他的人差。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待学生应当和蔼可亲,进而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实时地排除学生的不良情绪,肯定学生的长处,实时地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赞赏,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知识。其次,教师要善于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学点幽默,积极参加积极心理学相关培训学习。只有这样,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利用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渗透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品质、积极的情绪品质、积极的交往品质和积极的意志品质。
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心理品质对学科教学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需要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用积极语言描述和对话,尽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因为兴趣具有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价值,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林果生产技术》实生育苗课的时,我给布置作业:收集你自己吃过的水果种子,自己种植,看到自己培育出来的幼苗,观察并记录发芽出苗的情况,找出失败或成功的原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第二,教师应该大胆放开双手,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少点传授知识,多点激发思考,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上,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教学中重视教学过程本身,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的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索活动,亲自发现科学潜在的神奇和奥秘,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学生的探索和创造精神才得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尝试采用劳动竞赛如果蔬的嫁接、种子质量的测定等活动形式,力争使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并通过讨论、论辩、质疑、析疑等活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主体作用在主动获取知识,积极思维活动中得到尽致的发挥。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内在的潜能和个性特征得到了充分挖掘。
(三)找准渗透点优化学科教学内容和方法
学科教学内容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托,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资料,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何在学科教学内容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教师就要找到契合点,并将自己的教育智慧融入,然后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比如在农学专业课程把农学课变成师生互动,学生探求;变一言堂为多言堂、 群言堂。通过适当的引导,开掘和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善于求异”的新能力, 助力学生实践创新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积极精神、提供积极机会、在肯定积极价值的过程中,通过快乐、满意、兴趣、自豪、感激和爱等积极情绪的体验获得主观幸福感,引领他们学会追求积极、创造积极,从而获得积极力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能切实提高农学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只有把发展学生个性,提高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备受欢迎。背离这一宗旨,农业课就枯燥乏味备受冷落。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步性,将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应用于教学,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借助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在活动中让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耐挫力。讲《农产品贮藏加工》时,我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实施差异性的方式,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类型的作业,可以帮助在学习上有困难、在生活中有自卑的学生,找回他们的自信。如:蛋糕、豆腐、果酱、蔬菜腌制等的加工制作中要求让学生把课堂所学制作流程,亲自动手实践制作成品与大家分享。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使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和重陶, 更容易获取他们的认同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职业学校的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力求人人成才。而真正的人才必须是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需要在每一个真实教育活动场景中完成,只有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能够积极开发和耕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终生发展幸福,从而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关注自己的心理发展,成为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