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群
山东省博兴县曹王中学 256509
古人云:“善作不如善改”,从某种意义上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改”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语文能力和优良习惯。近两年来,我尝试根据学生作文水平的不同层次,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作文的“改”字上下功夫。正是这项措施,真正激活了学生思维、快速提高了作文水平。具体操作如下:
一、“争做好医生”
在批阅作文的过程中,我发现尽管学生文章千人千面,但每次总有几种文病是共患、常犯的——这就是作文中的“顽疾”。面对这些共性问题,我发动全体同学,共同出谋划策——“争做好医生”。在作文讲评课上,教师先不着急将本次作文的“大疾”一一列出,而是先出示典型病文,让同学们开动脑筋、点明病因。然后,集思广议、对症下药。
例:请同学们读病文片段(多媒体大屏幕显示)
我班的王川同学活泼好动,尤其喜欢打乒乓球。每次下课铃一响,他总是第一个冲出来抢球台,大家都叫他“球迷”。
——摘自XX作文《“球迷”——王川》开头
明确病因(学生思考、讨论后确定):
叙事平淡,缺少生动细致的描写。
病因找到了,激发了同学们更浓的兴致,个个积极思考,纷纷拿出了自己的修改方案(限时五分钟)。
现摘录一则修改比较成功的:
“五、四、三……”只见一同学乘老师不备,快速抓起球拍,腿成弓步,已做好了冲出去的准备。“叮铃……”下课铃响起,他“蹭”的一声如离弦之箭射了出去。瞬间,他已飞到了楼下球案前。此时,他正坐在球台上挥舞着球拍得意洋洋地冲我们笑呢。他,就是我们班赫赫有名的“球迷”——王川。
(大家将准确诊断出病因和修改精彩的同学推选为“文章好医生”,老师要及时大力表扬。)
其实,“争做好医生”活动的根本目的是给学生自改提供一个蓝本。活动一结束,马上提出自改要求:针对文中类似病症,给文章动动手术。这样一来,学生改起来就有的放矢了。然后由小组长推荐改的认真、出色的同学进行改前改后对比阅读,大家再一起评析、再做修改。最后,上交自改作文,老师进行二次批阅,成功者大力表扬;欠佳者,予以指导或重改。
二、组建“帮改小组”
事实上,学生作文中除了共性“顽疾”,出现更多的还是字词、语句、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的不足。如果教师在批阅时一一订正,既耗时费力,又不利于学生修改习惯的养成。教师批阅时可故意留白——估计学生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千万不要越俎代庖。为此,我们成立了“帮改小组”——将全班同学按作文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小组由四个分属不同等级的组员组成。老师下达修改要求后,各生先自批,再互换批阅,基本模式是 A帮D,B、C互帮,组内A所起的作用应该是举足轻重的,他既得帮助D找出文章不足,又得帮三位组员解决自改难题。当然,B、C、D也不是完全被动,他们也可帮A的文章出谋划策,有时还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呢。这样一来,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真正调动了学生的修改热情,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锦上添花”,
每个班总活跃着几名才思敏捷、热爱写作的“才子”、“才女”,他们就是本班“领风骚”者。我们千万别因其文采出众、构思新颖而一味肯定、赞美,或顺其自然地发展,这样会导致他们固步不前。我们一方面要学会“鸡蛋里挑骨头”,激发他们永不知足的写作热情;另一方面,引导他们在内容深刻、选材新颖、构思奇特、语言个性化等方面创新。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启发和点拨。
例:
春天从地里悄悄的冒了出来,化作草芽和幼苗;春天从树里长了出来,变成柳叶和小鸟。
——摘自张秀秀《春天来了》
批语:语言非常美,将春写“活”了。如果再在句式美上下下功夫就更好了。
再批阅时,我发现她在前两句后又加了一句:春天从河里游了出来,游成了碧水和小鱼。
二次批语:这样一来,三个句子构成了排比句,句式美与语言美融为一体。秀秀,你的悟性真高!
这样,在老师的启发与点拨下改成的文章,必然神气十足、情韵丰满、激荡人心了。每次,读着他们更趋优美、更趋鲜活的文字时,我实实在在感到了做语文教师的成功和快乐。
四、“寻闪光点”
另外,班内还有一少部分学生作文水平很差。他们要么根本不会写:常常语句不通,中心不明;要么对作文毫无兴趣,谈虎色变……事实上,差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从某种程度上看,他们的生活体验更丰富。但这种体验往往蛰伏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因缺乏热情和动手能力难以调动。这部分同学最需要的是关心和鼓励。批阅作文时,就得搞特殊,多找他文中的“闪光点”:题目起的好、一个字用的巧、中心明确了、有进步了等都可得到教师的表扬。对于他们,我常常采用“面批”,与其多交流、多沟通,真正了解他们作文的症结所在;再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短期修改目标”——一段时间内只克服一个写作弱点。有时,还得用现身说法。如某同学作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老师宣布:“放假!”我心里真高兴呀!我也写了一句话:“放假!”两字终于从期待了许久的老师的口里蹦了出来,顿时,我的心高兴的飞了起来。让学生自己比较优劣,这样他既很容易地明白了自己文章的不足,又掌握了修改方法。
当然,对于这部分学生要求千万不能过高,要循序渐进,以激趣和鼓励为主。相信吧!总有一天,他们的写作会渐入佳境,正是他们,往往会给老师一份份意外的惊喜。
五、“找信心”、“弥不足”
当同学们的自改水平渐渐提高后 ,我们可尝试完全放手,真正把“改”的主动权还给大家。其中,我组织的两项活动“找信心”、“弥不足”,取得了显著效果。
“找信心”——把自己作文的最大优点写在本次作文前。要求:这次作文目的就是发挥自己写作方面的最大优势。这一来,激发了学生们的写作热情,人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但出现了十几篇好文章,也出现了更多佳词丽句、新奇大胆的构思。接着,我趁热打铁,进行了“找不足”——把自己作文的最大不足写在文章之前,针对这点,调动自己所有修改经验,改掉不足。教师明确:这次成功与否,就看对不足的修改程度。通过这次活动,我惊喜的发现已有90%的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不足,并且大部分同学修改比较成功。
当然,以上种种活动的顺利开展还需以下措施做保证:⑴、必须实施表扬激励政策,不仅表扬一次成功的作文,经过修改后成功的作文、妙语佳句、优美开头、精彩结尾、新颖构思等更应大力表扬。同时,将这些佳作、亮点打印复印,分发到各小组,在班内发表。将最优秀的推荐给校园刊物《甘霖》,并定时组织向外投稿。⑵、修改时间要得到保障。每周确实安排一节作文修改课,以便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集体修改、学生进行彻底自改。
总之,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改”字犹如一支妙笔,饱蘸各色激情,文章定会锦上添花;“改”字犹如一把钥匙,用的适得其所,灵感之门定将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