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全钊
四川省沐川县实验初级中学 614500
2019年3月23-24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第五届“巴蜀新课堂”全国中学名师优课教学观摩会听课活动。第一天上午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永嘉十一中校长、正高级教师肖培东先生的两堂课和一场讲座,听后感觉豁然开朗:原来要打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读写结合倒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肖先生上的第一堂课《一棵小桃树》,主要是给听课教师示范怎样利用教材上的旁批来指导学生学习自读课文。单看这节课,并不是很精彩,但是和第二节课结合起来看,他的第一节课就是一个很好的铺垫,一个很好的读的例子,第二节则是在读的基础上来解决写的问题。第二节是作文指导课,肖老师从学生们近期的考场作文半命题题目《遇见……》的选材说起,紧扣上一堂课所读的《一棵小桃树》选材特点,慢慢打开学生思路,学生的思维和发言明显比上堂课活跃多了,整堂课的课堂生成效果非常明显。我认为,肖老师的这两堂课就是一个很好的读写结合的例子。
其实读写结合并不是什么新事物,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进行过一些尝试,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一些做法。
第一种读写结合的做法是让学生运用每篇课文所有的新词语写一段话或一篇短文。这种做法以前我在一个班上坚持过两年,每次下来,我都会发现三种情况最差的就是部分学生好些词语用错,往往几个十来词语要做成那种单个词语的造句的形式;第二种情况就是一部分学生生搬硬套仿照书上原句,不会灵活使用;当然最好的就是每次往往有那么几个或一两个人写的内容很有新意,词汇用得正确甚至很巧妙,前后文的缀连也很自然。这种用课文新词语连缀写短文的训练,应该算是一种最基本最有直接效益的一种读写结合的训练方法,这种做法利于学生对课文词语的理解和运用,长期坚持肯定对词语的积累和运用很有好处,只不过在激发学生兴趣和检查评改方面要作出适当的规划,充分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正面作用,应该还是比较好操作的。
读写结合的第二种做法是仿句,仿写的句子可以是课文里表达效果很好的特别句式。《从百草因到三味书屋》的“不必说....。
不必说.......《荷叶母亲》里文末的那个抒情句“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安塞腰鼓》里面“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五个连用的表现力很强的排比式比喻句……这些都可以作为阅读训练时仿写句子练笔的好材料。仿句练习可以促进激发学生追求精美表达的意识和相应能力的发展。
同理,摹仿课文里的精彩片断的写法也是也一种很好的读写结合的训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雪地捕乌片断描写,《故乡》里少年闰土的外貌、动作和中年闻土的外貌描写,《社戏》里小伙伴们出门驾船的动作描写,月夜行船的环境和心理描写,《背影》里的父亲过铁道的衣着动作描写,《走一步,再走一步》里环境和心理描写....这些精彩片断学生喜欢读,都可以拿来作为仿写的材料。精彩片断的仿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描写能力,这种能力恰恰是我们绝大多数学生所欠缺的能力。
难度最大的也是对学生读写能力培养最有效的是对整篇文章的读写结合训练。对整篇文章的读写结合的训练,既有对课文选材立意的借鉴,也有对课文写作手法的学习,还有对课文的缩写、扩写、改写(编)、续写等,都是很好的训练手段,课文选材值得借鉴的例子有《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散步》生活细节表现亲情、家庭。至于值得摹仿写作手法的课文,就比较多了:《紫藤罗瀑布》《荷叶母亲》典型的借景抒情,《白杨礼赞》运用了烘托、象征手法,《阿长与<山海经》》欲扬先抑,《地下森林断想》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一滴水经过丽江》换个角度看风景,从不同常规的角度切入写作,《谈生命》比喻论证……这些写作手法,在教师用书上,都有总结归纳,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也往往要蜻蜓点水般地提一提。每每学生听到教师总结写作手法时,多是半懂不懂的,如果不是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幕仿练习,可能他们中的多数人一辈子也无法体会到各种手法的妙处。当然对整篇文章的摹仿写作训练也要适当控制频率,否则易流于形式,加重学生负担,可能实际效益也不高。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有读写结合的理念和一整套的训练方法,就可以避免有时阅读教学搞成了为讲课文而讲课文,让我们有意识地把阅读教学目标之一指向写作运用这个方向去,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同时也可克服学生写作时无话可以,不知道怎样写,表达不够优美精彩等问题,这样长期坚持做下去,既容易打通学生与文本的联系,使之更好地阅读文本,也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读写结合这种教学手段值得语文老师为之努力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