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21/6/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6期   作者:廖静
[导读] 所谓有效教学,指的是教师在课堂这一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
        廖静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第三小学    547200

        摘要:所谓有效教学,指的是教师在课堂这一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通过合理地运用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并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有效提升的教学。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进一步深入,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发展,理应成为现阶段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所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但纵观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除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外,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需求对教学方式与手段进行适时调整,是导致数学教学成效低下的一大主要原因。为了能够充分迎合新课改的发展要求,积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数学教师应与时俱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采取有效举措尽最大可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就从自身教学实践与经验出发,从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分层教学的实施开展三方面着手,针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作以分析论述,以供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氛围;多元化教学;差异

        
        众所周知,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当中的一项重要构成,同时数学本身的特性也决定了它的奠基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否学好数学,不仅直接关系着学生初中乃至高中阶段数学学习效果的优劣和成绩的高低,而且还在极大程度上对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打好数学基础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件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事情。鉴于此,为了切实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和根本遵循,在准确把握学生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切实可行又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大的收获。
        一、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际上,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氛围是否轻松、愉悦、和谐。只有在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会越高,才更易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特别注重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在一上课就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以“可能性”这节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先是利用课件出示了主题图:抽签决定联欢会表演节目。基于此,我提出了相关问题: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表演节目,能事先确定自己表演什么节目吗?有哪些可能?具体是什么?在学生围绕上述问题简单回答后,我结合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体会并感受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如此,通过在课堂教学之初创设生活情境,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还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的后续学习。


        二、应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优化数学教学过程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往往十分单一,在大多数情况下,“黑板+粉笔”便构成了全部的教学工具,这便导致课堂气氛压抑、沉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课改背景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应与时俱进,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优化数学教学过程,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在教学“观察物体(三)”这节时,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学习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了抽象逻辑思维,但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欠缺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于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难度,在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对相关知识进行了动态呈现,引导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组合体,并根据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形象想象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体。通过将多媒体与数学教学有机融合,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落实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提倡关注每个学生的良好发展,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核心理念。鉴于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在数学基础、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改背景下,本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收获到应有的知识和快乐。
        为了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节内容之前,我先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水平、学习能力等将其划分为了几个不同的层次,然后制定了相应的基础层目标、提升层目标以及拓展层目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在目标的指引下,或要求高层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或在引导中等生把握了主要的学习内容后,完成相应的练习题目;或指导低层次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如此,通过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数学教学的各环节进行科学分层,不仅充分落实了因材施教,而且还最大限度地发掘并发展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应当对教学方式方法的选用予以更多的思考,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实现对教学模式的改革与优化,进而全面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质量和效果,将数学课程改革向更高层次推进。
        
        参考文献:
        [1]毕玉文.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初探[J].才智,2017(25):91.
        [2]祁世荣.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2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