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越城区公路管理中心 312000
摘要:在公路工程施工建设中,路基和路面的施工质量会直接影响着公路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也是公路工程中最为重要的分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保证公路路基强度的要求,达到设计规定的承载力,这样就可以减少公路在后期投入使用中出现路基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要对于路面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要保证公路路面的平整度、压实度、强度,避免出现早期病害。本文将分析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普通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施工技术,提出施工管理措施,希望能够促进公路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路基路面;施工管理;技术
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
1.1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1.1.1水泥
水稳碎石基层施工中,水泥用量大,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基层的强度和成型质量。应严格按照检测频率选取样品进行抽检,检测水泥初凝时间、终凝时间等技术性能指标,检测结果合格方可采用。基层所用的水泥通常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一般水泥初凝时间应超过3h,终凝时间应在6h以上。同时还要做好储存管理,防止受潮变质。
1.1.2碎石
碎石是基层混合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碎石硫酸盐含量、压碎值等技术指标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质量合格。碎石应选用形状规则、坚硬、强度高,碎石内部硫酸盐的含量应低于0.25%,压碎值应满足设计要求。另外,对碎石进行筛分,确保级配良好。
1.1.3细集料
细集料应选用有资质的供货商,并做好质量检测。严格控制细集料颗粒组成和掺量,以保证级配连续。严格按照抽样检测频率对细集料进行抽检,各技术指标满足要求方可使用。
1.1.4水
基层混合料拌和用水应采用人畜饮用水,不得使用含杂质的水。
1.2基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按照设计要求,严格进行基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以保证基层施工质量。选择强度高、形状规则的碎石,严格控制细集料用量。根据施工地区的气候条件,调整水泥用量,以减少收缩裂缝。通过试验确定水泥用量和最佳含水率,合理确定骨料级配。
1.3基层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1.3.1混合料拌和与运输
搅拌站应尽可能选择在路线中央,交通便利的位置,以便于基层混合料运输,缩短运输时间。严格按照混合料配合比控制各原材料的加入量,保证各原材料按配合比要求的比例加入,并根据原材料的含水量适当调整施工配合比。拌和前对设备进行调试,以保证混合料配合比准确。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应加盖篷布,并尽量减少颠簸,以防止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温度离析或集料离析。
1.3.2摊铺
水稳碎石基层建议采用摊铺机进行摊铺施工,以保证平整度等指标满足施工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做好现场施工组织,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摊铺机匀速连续摊铺,不得随意停顿,应保证混合料的运输供给。摊铺过程中对基层混合料内部的超尺寸颗粒,杂物进行清理,并对局部离析部位进行人工整平找补。
1.3.3压实
基层摊铺完成后即进行碾压,碾压过程中严格控制碾压遍数和碾压重叠,保证压实度。基层初压采用静压,应合理选配压实机械的型号和数量。复压采用振动碾压,压实过程中合理选择压路机的振幅和振频。振幅过高会影响压实厚度,但振幅过大会降低基层平整度。振频高可提高压实质量,施工中宜采用“高振频低振幅”。基层材料拌和过程中严格控制含水量,夏季高温季节考虑到水分散失可适当增加含水量。施工中做好碾压机械的组合,以保证压实质量。
碾压时间应严格控制,不超过水泥终凝时间,以保证基层压实质量。碾压速度先慢后快,第一遍碾压速度控制在1.5km/h,后续增加到2.0~2.5km/h,终压碾压速度可达到2.5~3.0km/h。直线段碾压顺序为先边后中,曲线段由低到高,以保证横向坡度。
碾压过程中不得在基层上部急刹车、掉头,碾压终了挂空挡缓慢停机。碾压总遍数通常不少于8遍,轮迹重叠不小于1/3轮宽,两侧路肩应适当增加碾压遍数,保证压实度。压实完成后采用灌砂法检测基层压实度,达不到要求需加强碾压,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施工。
1.3.4养生
采用灌砂法检测基层压实度,合格后即开始养生。基层养生过程中应保水保湿,并洒水覆盖。保证基层养生基层材料耐磨性差,养生期间应进行严格的交通管制,车辆不得进入施工现场。基层养生时间不少于1周,养生结束后钻心取样检测基层成型质量和强度。
2公路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2.1施工准备工作
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计划,做好技术交底,现场放样等准备工作。
2.2沥青混凝土的搅拌处理
沥青混凝土在使用前必须经过专业的搅拌,这一步骤一般在专业搅拌站进行操作。根据沥青混合料使用标准,控制好混合料的温度和时间,确保混合料的混合效果满足道路运输质量要求。按科学的配合比拌制,与石材结合,以保证材料能够充分均匀拌制,避免沥青与石材分离或石膏骨架内出现材料团聚现象,在拌制过程中可进行特殊取样,进一步确保混合料符合设计要求。
2.3沥青混凝土的运输
首先,及时将混合料进行密封,防止其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外部灰尘或受其温度的影响产生冷凝现象;其次,在运输车辆前槽刷一层清洁剂,然后再运输,以防止混合材料粘到车辆底部。为了保证沥青混凝土的合理铺设,应正确计算自卸汽车的数量。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卡车应尽量平稳行驶,避免沥青混合料分离。到达前,卡车应与施工现场负责人联系,进行搅拌卸载。材料准备好后,最好有专业人员控制卸料过程,并使用专业的温度测量工具测量混合料的平均温度。
2.4混合料的铺设工作
在进行混合料的铺设工作之前,施工工人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应解决几个关键问题。首先,在铺设混合料之前,要保证施工面层的清洁度,尽可能地清除路面基层的灰尘和污垢。水分蒸发后,在基层上喷洒乳化沥青,可提高界面的粘结性。其次,在运输过程中,应根据运输时间、频率、施工场地生产率和正常施工中的碾压情况,保证摊铺速度,保证路面连续,尽可能保证路面平整,做到一次到位。根据摊铺位置的具体情况,相应调整摊铺速度,严格把控道路施工中摊铺速度。
2.5碾压工作
碾压作业前,施工人员应详细了解施工及路面情况。根据沥青混合料情况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碾压步骤,确保达到良好的碾压效果。普通沥青混合料一般采用钢桶式静态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的组合方式,压路机的数量应该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及混合料的生产效率等因素确定,压实一般分为初压、复压、终压三个阶段进行,压路机应该以慢而均匀的速度进行碾压。
2.6接缝作业
由于沥青混凝土道路的施工有许多工序,因此要特别注意施工缝的处理,确保接缝紧密、平顺。摊铺时采用梯队作业的话,纵缝应采用热接缝,施工时应将已铺混合料留下10~20cm宽暂不碾压,作为后摊铺部分的高程基准面,最后作跨缝碾压。当半幅施工不能采用热接缝时,宜加设挡板或采用切刀切齐。在铺另半幅前应将缝边缘清扫干净,并应涂洒少量粘层沥青。摊铺时应重叠在已铺层上5~10cm,摊铺后用人工将摊铺在前半幅上面的混合料铲走。碾压时应先在已压实路面上行走,碾压新铺层的 10~15cm,然后压实新铺部分,再伸过已压实路面 10~15cm,接缝应压实紧密。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以上。
3结论
综上所述,公路工程施工主要包含路基和路面的施工,为了保证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一方面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工程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另一方面则要切实加强施工质量控制,针对不同的施工要点,确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廖莎.探析路基路面施工中的精细化管理[J].智能城市,2020(11):72~73.
[2]魏波.公路路基路面压实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质量管理对策[J].中国建材,2020(4):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