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76000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进步,传统意义上的城市道路建设出现了显著不足的情况,比如说排水装置的缺陷、道路表面的排水系统比较缓慢、雨水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因此我们寻找更高效的办法来利用雨水,以达到生态环境和城市化建设的共同发展,本文通过海绵城市理念在设计市政道路时候能够高效的利用雨水,以此实现自然环境与城镇建设协调统一,共同促进。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应用
引言
市政道路作为城镇基础设施的基石,其在推进城镇交通运输发展和方便住户出行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逐渐进步,市政道路不应该只单单满足于交通运输的需要,应该更加的专注于防洪抗灾和减少内涝的功能上,特别是这些年来有一些城镇的内涝现象频繁发生。所以,我们引进海绵城市的理念来防雨抗洪,保证城镇不会受恶劣天气影响。
1海绵城市的定义
海绵城市是一种表达城市功能的形象比喻,也就是说当雨水降落的时候城镇可以像海绵一样马上将雨水吸收,并且将雨水贮存起来,使雨水得到净化;当城市发展及人类生存需要雨水时又及时供给,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意图为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减少自然灾害,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性发展[1]。
2发展海绵城市的意义
2.1缓解内涝、减轻热岛效应
夏季暴雨天气很容易使城市出现内涝现象,而且还会给城市带来不少麻烦。当城市的降雨量非常大,如果排水系统并不能将雨水马上排出的话,那么城市道路势必会面临瘫痪的危险,而且会给交通运输及住户的出行带来难以估量的不良影响。所以,应该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引进海绵城市的理念,不但缓解内涝,同时将雨水储存起来,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还可以对城镇内部的湿度及温度进行调控,减轻热岛效应。
2.2收集利用雨水
当降雨发生的时候,海绵设施就可以马上将雨水所吸收,同时城镇绿地中的地表植物也可以对雨水进行阻挡的作用,促使其往下渗透。当天气干旱地表缺水的时候,又可以将贮存的雨水渗透到土壤中,适当地给地表进行补给。[2]。
3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3.1路面设计
此次市政道路的设计务必在城镇排水系统设计的基础之上来完成,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把路面设计成有一定横向和纵向的斜坡,而且还需要把车行道的横坡面坡度设计成2%,这样有利于让雨水自动的流进排水口中。与此同时,路面的设计材料应该使用透水沥青混凝土、透水混凝土或者是透水砖,而且路面的下层面也应该采用透水材质,这样可以尽快的将路面积水渗透到地表以下。比如说,可以选用碎石材料。
3.2生物滞留设施设计
在该市政道路设计中,设计者通常要将侧分绿化带加宽到2.5米,同时还应该设计成下凹型的绿地,而且需要给机动车道中的汇水系统进行收集和滞留工作。
设计者还剖析市政道路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生物滞留设施,在物理、生物以及化学作用的影响下,减少污染物的出现。另外,在为植物进行配置工作时,设计人员务必要仔细的剖析项目景观道路的实际情况,在道路的沿途两侧种植浅根乔木,保证土层的厚度是120厘米。与此同时,设计者还需要在有下凹式生物滞留设施的部位完成收集工作,并且还要处理相邻车行道、人行横道的径流雨水的工作等等。在下渗作用的影响下还应该对雨水的质量和存储量完成处理工作,将高出下渗能力的雨水储存在持水层里,超出的雨水排到雨水管道系统中,设计溢流口时一定要高出持水区底部20-25厘米左右。除此之外,生物滞留设施中的植物耐淹时间也会阻碍到绿地植物的生长。经过有关计算以后,生物滞留设施空池标准的蓄水排空时间常常为11.lh,满足设计最大雨水的排空时间为24小时。
3.3非机动车道、人行横道透水设计
在设计非机动车道、人行横道的透水时,设计者一定要增强地面的透水能力,引进透水性硬化地面做法。通常情况下,在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在设计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时.一定要选用透水砖材质,人行横道一般选用环保、透水材质的地砖来完成对地表的铺面工作,它主要是由上至下来分布的,其分布结构分别是8厘米厚透水砖、3厘米厚中粗砂进行找平层、1层每平方米400克、土工布、15厘米厚C15无砂透水混凝土、12厘米厚的级配碎石所组成。
3.4附属设施设计
1)路缘石豁口。生态滞留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生态滞留沟进水系统,其中施工设计对于生态滞留沟的净化效果和维护以及使用寿命等方面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当前,路缘石常留有开口,并将径流道路滞留沟中。
2)溢流雨水口。通常情况下,生物滞留设施一般以20到30厘米的距离来安排一个溢流雨水口,当这一部分溢流雨水口的位置高出海绵城市的吸收能力时,就会通过这个溢流设施来流入市政管网中。模块化7昆凝土通常被用在溢流雨水口的设计中来使用,其规格是680毫米x1300毫米,其溢流口的最大流量是30升/秒。
3)沉泥槽。在进行附属设施的设计工作时,设计者一定要在路缘石的后面设置一个8厘米x20厘米x12.5厘米的泥浆槽。沉泥池通常选用钢筋混凝土来作为基础,其规格为130厘米x30厘米x20厘米。
4)挡水堰。一般来说,在挡水堰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使用顶部宽度为20厘米、底部宽度是40厘米、高度是20厘米的卵石,其基础是50厘米的细石混凝土垫层。此外,挡水堰通常需要安排在雨水溢流口的下游部位,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下游附近边缘出现雨水,除此之外,挡水堰一定要依据雨水溢流口来进行设置,其间距一般为30厘米[3]。
结语
海绵城市理念非常符合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在城镇建设中尤其是市政道路建设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引进海绵城市的理念能够高效地解决城镇内涝和水污染等问题。此文对海绵城市理念及其意义进行了详细剖析,可以对市政道路中的海绵城市设计给予一定的参考与建议,并且还具有一些工程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侯剑.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7):101-103.
[2]周银辉.“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19,45(03):161-162.
[3]高娜,张利民,许传富.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7(23):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