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土地利用转型研究进展及展望

发表时间:2021/6/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黄建红
[导读] 摘要:土地系统科学的研究视角可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贵港市自然资源局土地征收服务中心  广西贵港  537100
        摘要:土地系统科学的研究视角可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提供参考借鉴。研究区域城乡范围内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来龙去脉”及其与社会经济制度政策技术之间“前因后果”驱动和响应的机制机理,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热点,也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区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土地系统科学视域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土地利用转型调控需要重塑土地权能体系,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健全土地利用转型管控体系。
        关键词:城乡;土地利用;转型
        引言
        自21世纪初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城乡转型发展特点的土地利用转型相关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主要涉及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与假说和资源环境效应,土地利用转型的样带、横向比较和多学科融合研究方法,土地利用转型与城乡发展的关系,以及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区域土地利用的转型。本文系统归纳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有关内容,对城乡土地利用转型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展望,以期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土地高效、合理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1城乡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视角
        1.1土地利用转型与城乡土地利用转型的内涵
        作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综合研究新途径之一的土地利用转型,2002年被引入国内,是指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的土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二十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形态被逐渐固化为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两种,其中显性形态指一个区域在特定时期内主要由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的结构,具有数量(面积、份额)和空间结构(类型格局、利用结构)两重属性;隐性形态指依附于显性形态且需要通过调查、分析、化验、检测才有可能获得的土地利用形态,具有质量(养分含量、污染程度、退化程度)、产权(国有、集体)、经营方式(个体、股份制、流转与规模经营)、投入(资金、技术、劳动力)、产出(产量、产值、产投比)和功能(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属性。
        1.2城乡土地利用联动转型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城乡全域范围内,土地总面积基本长期保持稳定,无论是中国科学院系统对土地的6大类划分(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还是全国土地资源大调查12大类的划分,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区域城乡全地类要素间的变化,从理论上来说,数量和结构特征是“你增我减”;空间和布局特征是“此消彼长”。从数据上来说,我国开展的3次土地资源调查及多年来年度变更调查所取得的基础数据及开放式遥感影像图,完全可以保证城乡全域全覆盖全地类要素时空变化特征与机理研究的基础数据和底图要求。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社会结构,造成人口、土地等资源在城市与农村的分割,土地所有制结构也相应地分为国家所有制和农村集体所有制,在逐步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城乡隔离发展造成的各种社会经济矛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显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也因此逐渐受到重视。在土地宏观调控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陆续出台了诸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城乡土地“增减挂”、城乡“人地钱挂”等具体政策,尤其是上世纪末开始酝酿、试点和推广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实现城乡土地要素配置的合理化,创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因此,以城乡为整体,而不是对城市、乡村分别进行研究,开展城乡全域范围内、全地类要素联动基础上的城乡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资源同市同价的实践需要。



        2城乡土地利用转型内容
        综合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土地利用显性形态的转型主要关注的是土地利用数量方面,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转型主要关注的则是土地利用质量方面,显而易见的是,只要基础数据获取比较完整,对于土地利用显性转型的定量研究无论是沿袭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一些传统数理模型或是GIS技术,计量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都是相对完善而成熟的。而对于土地功能和效率的隐性形态变化的定量研究,目前研究的核心仍停留在土地利用各地类适当归并基础上的基础数据和遥感影像图的获取上,对于土地权属、土地等级质量(养分、污染、退化)、经营方式(个体、股份制、流转与规模经营)方面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基本还处于盲区,原因一方面是相关数据的缺失、时点不连续及不公开;另一方面是质量变化的长期动态监测和排他性难度大;最后一点是社会调查相关数据的工作量太大而代表性和可信度又不高。但毋庸置疑的是,相对于土地利用显性转型研究,针对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的研究已经开始出现并逐渐得到重视。
        3城乡土地利用展望
        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核心是为实现城乡范围内资源资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而土地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其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之间的制衡与改革创新,一直是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为助力实现我国城乡融合战略和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城乡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已有的成果不仅扩展了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研究思路,也为相关理论研究在今后的实践提供了方法借鉴。尽管如此,有关城乡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还有待深化。特别是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目前的相关研究仍然显得散,偏重于从耕地、宅基地、工业用地等地类分别探讨城乡土地利用转型的有关问题,但实际上单种土地用途转换不能称之为土地利用转型,只有将其置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层面考究其形态的变化才能称之为土地利用转型。所以,研究城乡土地利用转型不仅要针对耕地或宅基地等某一单一地类进行研究,还要对区域城乡范围内综合地类进行“全域全覆盖+全地类要素+土地利用显隐性转型”的综合研究。也只有掌握了全地类要素“来龙去脉”动态平衡的转型研究,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实施区域差别化的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其次,目前的土地利用转型多是区域社会经济转型、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重构等单一背景下的研究,而土地利用转型归根结底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具体的城乡土地自然环境条件、区域土地制度政策相结合,并假以土地整治等具体措施为抓手联合共同驱动的。所以结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等多重背景驱动,尤其是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乡村振兴、自贸区(港)建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多重背景作用下,研究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用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多情景约束条件下的城乡土地利用显隐性转型的新特点、新途径和转型的“因果”过程-格局-机制,对于实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土地要素保障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今后城乡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重点。
        结束语
        土地利用转型通过强化发展整体与优化发展格局的方式影响城乡融合发展,存在价值显化、要素流通与城镇化三条作用路径。基于土地系统科学视域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土地利用转型调控需要重塑土地权能体系,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建构土地利用转型的管控体系。
        参考文献
        [1]龙花楼.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研究的新途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1):87−90.
        [2]吕晓,黄贤金,张全景.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15, 39(04):105−112.
        [3]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 (2):131−1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