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北麓山区工程建设岩土治理问题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1/6/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5期   作者:李嘉
[导读] 摘要:秦岭北麓山区地质情况较为复杂,工程受不可预见的连续强降雨、不良地质条件影响,引发了滑坡、泥石流灾害。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秦岭北麓山区地质情况较为复杂,工程受不可预见的连续强降雨、不良地质条件影响,引发了滑坡、泥石流灾害。根据建设场地的岩土物察情况,结合工程现场实际,针对性采取边坡治理、地基加固等措施,确保了山区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
        一、前言
        某工程位于陕西秦岭北麓山脚下,所处位置需开挖山体40余米高。由于秦岭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罕见的持续特大降水,在工程建设初期及过程中,山体先后发生山体滑坡并遭受泥石流灾害,给工程建设质量、进度、投资造成了较大影响。
        二、秦岭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
        秦岭基本上处于我国大陆的中央位置,是纵贯东西、地分南北的一座山脉。对大陆气候起分界作用,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交会区,秦岭山地水资源十分丰富,储水总量2亿立方米,约占陕西省水资源总量的50%。其中北坡水资源量约40亿立方米,占关中地表水资源总量的61%,是渭河的主要补给源。丰富的水资源及暖温带的气候,造就了秦岭地区良好的地表植被。而对于工程建设而言,陡峭的山峰、松软的厚层堆积体、丰富的地下水都是造成山体滑坡的主要诱因,特别是在雨季,更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所以,在此类地区从事工程建设,地质灾害的预防与处理,是建设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三、工程概况
        工程建设场地位于秦岭中段山区南侧坡脚地段,两边为舌状南北向山脊,中间原为沟谷,有多处陡坎。该地区夏、秋两季降水充沛,时常出现暴雨或大暴雨,暴雨在山麓上产生的径流在山谷中汇集形成洪水,洪水顺沟而下带动坡积物土体向下游流动,从而产生泥石流。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新建工程只能布置在这种不利的地质环境下。
        在工程建设初期,顺沟谷方向土体发生局部滑塌,在机械扰动下发生滑塌,在治理过程中又遭遇50年一遇持续强降水天气,山谷堆积体再次发生滑坡及泥石流,沟谷两侧及后缘形成箕形陡坎,坎高约30m,滑塌体长约150m,宽约150m,滑体表面坡度平缓,约100度左右。
        四、地质勘察情况
        因滑塌面积较大,补充对滑坡体及滑坡体区域进行了勘探。勘察结果表明,场区地层基本上分为三大层,即第四纪全新世坡洪积(Q4dl+pl)堆积的粉质粘土、滑塌体堆积的素填土(粉质粘土)及燕山期花岗岩(Y52)组成。花岗岩又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及中风化层。各个勘察点都稍有不同。根据其时代、成因类型、风化程度及岩土工程地质特征,共分为6层,具体如下:
        第①层滑体土(Q4):黄褐色、黄灰色、黑灰色。主要由粉质粘土及碎石、块石组成。土体扰动,结构疏松,孔隙、裂缝较多。表面凹凸不平,总体倾角较缓。分布范围在原沟谷内,揭露最大厚度11.4m。
        第②层粉质粘土(Q4dl+pl):黑灰色、黄灰色、黄褐色。可塑~硬塑,局部坚硬。表层土有机质含量高,含有大量植物根叶。具针孔、虫孔。含有大量砾石、碎石、块石、漂石等。土质疏松,属新近堆积土。层厚0.5~7.4m。
        第③层粉质粘士(Q4dl+pl):黄灰色、黄褐色。硬塑~坚硬,具针孔、虫孔。偶含块石。具有节理、裂隙,其内有灰色粘性土充填,本层呈透镜体分布,层厚0~9.2m。
        第④层粉质粘土(Q4d1+p1):灰色、黑灰色。硬塑~可塑,局部软塑。具针孔,含砖屑、碳屑。属新近堆积土。本层呈透镜体分布,层厚0~6m。
        第⑤层强风化花岗岩(Y52):绿灰、黄灰、白灰色。主要由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成份组成。原岩结构已基本破坏,部分矿物已风化成土状,难以辩认,强度低,用手可以掰碎。节理裂隙发育,钻进速度快,机械可以挖动,岩芯破碎,呈粗砾砂状及碎块状。层厚3.0~17.4m。
        第⑥层中等风化花岗岩(Y 52):浅肉红色、绿灰色、白灰色、灰白色。主要由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组成。中粒结构,块状构造。结构已被破坏,节理裂隙发育,裂面平直,部分裂面具黄褐色铁质浸染。
        滑面存在于第④层粉质粘土中,后缘部位第②层、第③层粉质粘土属于新近堆积土,土体饱和抗剪强度很低,被垂直拉断。第④层粉质粘土,黑灰色、黑色,含炭屑,属新近堆积土,有机质含量高,具有针孔,虫孔,是地下水的良好通道。抗剪强度低,饱和抗剪强度更低。滑动面后缘陡立,中前部比较平缓,倾角约200~300,最后直至水平,滑坡两侧除被拉断外,同时存在多处被拉裂的遗迹。滑坡体在滑移的过程中,被拉裂、移位、迭压,土体孔隙大,较疏松,含水量增大,到处充水,固有强度失效。
        滑坡原因分析:第⑤、⑥层花岗岩基本属于不透水层,山体上部滲透下来的裂隙水集中在第四层粉质粘土中,经过长期浸泡,土中有机质含量又高,饱和抗剪强度很低,在经过无数次的滑移堆积之后,山体基本上处于一种临界稳定状态,工程施工中稍有扰动,山体就易沿该层软弱面下滑。


        五、治理措施
        工程治理措施在调整新建工程布局后,根据工程及地质分布针对性地加以治理。
        1、上部的山体加固处理
        边坡开挖高度40余米,上部20米为粉质粘土及坡积物,下部基本上为强风化岩,强风化层中,存在有节理裂隙水。加固采用喷锚支护技术,分层开挖分层支护的方式,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土体含水量高,自稳能力差,边支护边出现多处小型塌方。局部塌方部位全部采用加强支护参数,表面形成钢筋网格后回填处理,表面喷射混凝土覆盖。在渗水严重的坡段,加大排水孔的密度和长度。
        2、山体之间已有滑坡体治理
        由于滑坡体受雨水冲刷下滑,特别是受山体节理裂隙水的长期浸泡作用,滑坡体内含水量极高,土体基本上处于一种流体状态,灵敏度高,稍微受到外力的作用,整个滑坡体就星流体状态向下流动。因此,滑坡体本身的治理十分重要,采用抗滑加灌浆的方式形成重力式挡土墙。考虑到滑移体内含水量极高,呈现流体状态,参照相关钢管坝的经验方案,采用在冬季滑移体表面上冻的硬化条件下,采用植桩机,在滑移上打入注浆钢管,钢管深入到强风化岩石层中,采取高压注浆的方法,起到加固土体,止水及形成重力式挡墙的作用。在滑移体横向方向,布置多道抗滑桩。在靠近上游的部位,加打一排斜向锚索牵拉抗滑桩。抗滑桩头部位采用钢筋互连,并采用整体浇筑形成整体。
        3、滑坡体前沿陡立面加固处理
        滑坡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滑坡体的上沿会形成一个陡立面,由于陡立面不能自稳,山体产体牵拉作用,带动上部土体不断塌方,对下部的滑体产生堆载作用。滑坡的治理重点应是先加固滑坡形成的上沿陡立面,防止塌方的进一步发展。该部分的治理采用错索加喷锚支护的方案。采用长锚索将表面的堆积体与下部的稳定岩体牢牢的锚固在一起;表面喷射混凝土护理土体表面,防止雨水冲刷,这样处理即可防止新的滑坡产生,也可防止产生新的泥石流发生。
        4、其它处理措施
        山区工程建设主要面对的就是地下水的问题,特别是秦岭地区,地下水十分丰富。由于山形陡峭,雨水季节,汇集形成的雨水极易形成洪水从山谷中冲下,因此,工程建设中截、排水工程是重中之重。本工程采用三种措施保证排水的通畅。
        (1)外围载水工程。在工程地界周边,沿着自然形成的冲沟,从三面做成截水渠,通过泄压池及涵管将洪水导入到下游的河道中。
        (2)在滑移体三个周边挖排水渠,汇集部分雨水和山泉水,引入外围的载水工程中。
        (3)所有坡面上按系统布置排水孔,对于明显出水点及可能的出水点,布置长排水孔,深水孔深度大于锚杆长度。
        五、结束语
        经过上述的综合治理措施,在工程建成两年后,滑移体不再向下移动,基本解决了山体稳定问题。目前加固场区已完善绿化工程,将已治理过的边坡做成生态性景观,与秦岭的原有山形地貌和谐共存。通过该工程的建设,可总结出一些秦岭北麓地区工程经验供参考。
        1、做好前期地质勘察工作
        山区建设,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工程设计前应对建设场地边坡及工程所在位置地质情况进行详细查,查明建设场地是否存在软弱地层、地下水含量以及岩土特征。山谷中是雨水汇集的区域,厚层堆积物又是蕴水最好的介质,工程选址应避开山谷中的厚层堆积物。
        2、做好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
        在山体开挖前,应结合地质勘察报告,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编制边坡支护和土方开挖方案,组织专家对危险性较大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评审。对山区不利地质、以及不可预见气候做好充足的防范措施。
        3、高度重视山区地上、地下水道的疏排工作
        地质灾害基本上都是在岩土自身加上水的双重作用下发生的,所以,土体开挖边坡支护的同时,疏通地下水和地上雨水通道,委托有经验的工程师制定排水、防洪方案,与山体开挖统等实施,避免水分累积在土体中,加大土体自重,导致失稳并滑动。
        4、针对不同地质采用不同治理措施
        山区地质复杂,不同地质应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处理软弱地质采用打入式抗滑进行底部注浆方案,对于治理滑坡体是可行的,抗滑本身可以形成重力式挡墙,同时起到阻水隔水作用,抗滑桩下部土体中的水排干固结以后,对抗滑桩又起到支撑作用,可确保滑移体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卢元静.水利工程中的地质勘察[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8).242.
        [2]李树林.城市地铁岩土工程勘察应注意的问题[J].铁道勘察,2005,(5).35-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