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生态环境修复 刘丹

发表时间:2021/6/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5期   作者:刘丹 张建春
[导读]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大发展,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给地球带来了更多的伤害,水土流失、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现象愈加严重。
        天津市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222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大发展,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给地球带来了更多的伤害,水土流失、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现象愈加严重。特别是水土流失,我国很多地方的水源已经显得严重不足,土地面积也大幅削减。近年来全世界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开启了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地进行植树造林和保护水土,修护生态环境,以更好地造福子孙后代。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初探
        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提出了绿色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而在党的十九大中再次强调了“绿水青山、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理念。可见,绿色发展、保护地球资源已经成为我國发展的主旋律。所以全社会都在积极地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相关工作,努力帮助地球恢复生气,构建生态平衡。
        1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地球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大。例如伐木,过度开采金属资源、煤炭资源以及石油资源等,这些都严重地破坏了地球的整体结构,使得地球生态结构受到了影响,而随着人类数量的增加,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如果不及时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地球终将面临毁灭性的灾害。所以必须及时地对地球资源进行保护。
        植物修复这一概念大约是1980年代前期提出来的,其最初的思想是利用超累积植物的的超量富集作用来去除污染环境中多余的重金属。
        目前,植物修复这一技术已经涵盖了污染环境治理的各个方面,如城市树木、草坪乃至花卉植物对大气或室内空气的净化;池塘中水生植物通过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利用而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污染土壤及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去除及有机污染物的讲解等。
        在污染环境治理中,从形式上来看,似乎主要是植物在起作用,但实际上植物修复过程中,往往是植物、根系分泌物、根际圈微生物、根际圈土壤物理和化学因素(这些因素可以部分人为调控)等在共同起作用。因而,总的来说,植物修复几乎包括了生态修复的所有机制,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利用植物对重金属如Ni、Zn、Cd、Hg、Cu、Se,放射性核素如Cs、Sr、Ur,多环芳径,石油,化学农药,有机氯溶剂如TCE,废弃炸药如TNT等的修复研究均有报道。
        2生态修复目前困境
        2.1能源消费结构有待调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原煤消费占比仍高达43.7%(其中工业能源消费中原煤占61.7%),原油仅次于原煤的消费,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率偏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对交通运输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2.2土壤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土壤污染来源种类繁多,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持久性有机物污染越来越突出,镉、铜、汞和铅等重金属含量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搬迁企业污染场地和城市周边地区土壤污染呈现污染面广、污染因子多、污染风险高等特征。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土壤污染已经影响到农产品安全。
        2.3环境监测水平有待提升。现行监测体制不够完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难以为统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提供充分有效支撑。部分地区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数量不够、覆盖不全、代表性不强,不能全面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监测指标难以满足精细化环境管理需求。环境监测对“互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无人机船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创新融合应用才刚刚起步。


        3发挥自身优势 修复生态环境
        3.1积极参与土壤污染防治
        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一要积极参与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详细调查工作,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构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基础数据库。二要积极参与重点行业在产企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掌握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构建重点行业在产企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基础数据库。三要积极参与重点行业关闭搬迁企业地块环境排查工作,掌握潜在污染地块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四要积极参与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加大技术创新,增强服务全省土壤环境监测管理的支撑能力。五要加强与环保、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沟通联系,发挥核地质优势,为土地质量调查与污染防治等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3.2加强辐射环境监测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辐射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一要积极推进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开展全范围监测网点建设、重点地区大比例尺放射性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等工作,完善甘肃省放射性本底数据库建设,逐步建立甘肃省省放射性地质环境监测系统。二要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实现对辐射环境监测信息的有效控制,海量数据的深入挖掘分析,辐射环境监测信息的实时发布与共享,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三要加快辐射环境预警体系建设。开展针对全省放射性风险源及敏感目标的详细调查,建立分级、分类、分段的突发核与辐射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体系。以核设施和核利用源为重点,加强核与辐射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建设,实现动态更新。
        3.3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为甘肃人居环境改善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我局开展了大量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取得了较好成效,积累了丰富的地质灾害防治经验。一要积极参与交通沿线、水利设施、矿山企业、生产建设区等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排查工作,依靠科技手段,对险情重、危害大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二要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应急演练,提高队伍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的能力,保障出险时队伍拉得出,打得赢。三要积极参与城市重大地质问题调查与监测等工作,加强风险评价与管控,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四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向社会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预防知识和简明防灾避灾方法,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
        3.4大力推进绿色勘查
        绿色矿山建设是加强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必然要求。一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树立绿色环保勘查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勘查工作全过程,严格落实勘查施工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切实做到依法勘查、绿色勘查。二要大力发展和推广航空物探、遥感等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快绿色环保技术工艺装备升级换代,适度调整或替代对地表环境影响大的槽探等勘查手段,减少地质勘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生态修未来研究展望
        在眼前的格局下,可持续发展不失为当代人的一种既明智又沉重的选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已开始正视目前所处的困境。显而易见,倒退回去,甘于守贫,不仅于环境问题的解决丝毫无补,反而加剧生态失衡;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只能在麻木中葬送自己。唯有通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寓环境治理于发展之中,才是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长治久安的最终出路。
        参考文献:
        [1]张晓辛,傅锡敏.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5):323
        [2]李建华.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与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3):3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